收录于话题
哈喽大家好
过去的这个礼拜,我和好几位同行在交流中都聊到了园所对孩子的观察评估,公众号后台也收到了关于评估的提问。
今天简单聊聊我个人的看法,抛砖引玉,希望给老师们一些新的思路。
01
人的成长,可能被精确评估出来吗?
你能说出自己在过去半年时间里的成长吗?
一个人的成长是整体的,相当一部分是隐形的,似乎并不能被精确评估。
也许你能准确说出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变化、薪酬的涨幅、工作时长的增加,甚至计算出屏幕使用时间的变化、看了几本书几部电影,一个月背了几个单词…
但是在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语言表达、同理心、专注力和抗挫力上呢?
你觉得自己的成长是像推进度条一样,以某种方式匀速前进的吗?
你的情绪、专注力和抗挫力,在任何时候的水平都是一致的吗?
我不知道大家的答案,我自己对于上述所有问题的回答,都是:好像不能,不确定。
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人的成长是不能被精确评估的,不论这个人是大人还是小孩。
一旦认同,孩子的成长,根本就不能被精确评估出来,关于评估的很多问题也就有了答案。
02
观察评估app和雷达图,推荐吗?
我在上一家工作的园所,经历了从纸质观察记录评估到app的过程。
负责任地说,观察评估app节约了老师们非常多的时间,从前需要手动排序对应统计的工作,app上自动就完成了,绝对是老师们的福音。
所以如果问我的话,我是非常推荐有条件的园所,去选择使用观察评估app的。
至于app上对于观察评估的统计,以及根据数据生成各种图表,包括但不仅限于柱状图、饼状图、雷达图,我也认可这些数据是有价值的。
但是大家一定要把逻辑搞清楚,数据统计的是老师上传的观察记录,呈现的是老师的教育观和工作习惯,而不是孩子的发展和成长。
老师们在心底认可怎样的行为是学习和成长,他们就能看到哪些Wow moment;老师们在工作中选择什么时候应该专注当下和孩子们在一起,什么时候要抽离出去拍照做观察记录,这就决定了数据统计的数量。
某个孩子在某个领域没有观察记录,只能说明老师没有记下来,不能说明孩子没有成长。
所以从app生成的各种图表中,我们可以反思老师的教育观和工作习惯,比如:
数据显示观察记录集中在做手工和数数写字上,很少有孩子们之间的同伴交往和对话,说明可能老师能看到的学习只是手工和学术学习,也可能是老师只在这些活动期间有时间拍照记录。
观察评估app生成的各种图表,对于老师们反思自己的工作和教学是有价值的,但是可千万别错把观察记录当成孩子的成长,更没有必要拿这些图表给家长看。
有园所说:那我能不能培训老师,要求老师多写一些观察记录,把所有领域都补全,确保观察记录和孩子的成长匹配,再给家长看。
我个人认为不现实,也没必要。
真的这样要求,就是在逼老师“做数据”,而“做数据”是一条不归路,越想认真做精细,需要的数据越多,像是在给自己刨坑,工作量越来越大,作茧自缚最后陷入死循环。
这个思路正好反了。
不是要多做,而是要提醒自己,观察不等于观察记录,不要对观察记录的执念太深。
况且EYFS框架标准里一直反复强调的是观察,是老师如何使用观察到的信息去支持孩子,是老师不能因为文书工作耽误和孩子互动,没有规定要写观察记录。
就连旧版《发展很重要》里,从头到尾的每一页下方都写着这样的提醒:
Children develop at their own rates, and in their own ways. The development statements and their order should not be taken as necessary steps for individual children. They should not be used as checklists. The age/stage bands overlap because these are not fixed age boundaries but suggest a typical range of development.
孩子们以自己的速度和方式发展。不应该把月龄发展目标及其顺序,作为儿童发展的必要步骤。月龄目标不应该被用作清单,月龄阶段的划分是重叠的,因为它们不是固定的年龄分界截点,而只是对典型的发展特征的总结。
03
30-50个月,刚进入/发展中/已达到
熟悉旧版《发展很重要》的老师,对于这个标题一定不会感到陌生。长久以来英国幼教界就对这样的评估方式有着激烈的讨论。
在去年EYFS改革期间,旧版《发展很重要》的主要编写者,在一次采访中当众被怼:
既然在每一页上都写下了提醒,可见当初编写的时候就预想到了老师们在使用中可能会踩坑,为什么没有及时澄清?你知道因为这样的评估,老师们浪费了多少时间,忙着做数据而没能沉浸于当下和孩子们一起吗?
和大家分享几点改革前我最常听到的困惑,可能你也会有共鸣:
1. 月龄目标,怎么算达标?
观察记录达标行为发生一次,算达标了吗?
可是3-4岁的孩子们,常常是今天头脑清楚做加法特别顺,过几天突然又倒退回去了;前几天贴心懂事主动照顾其他小朋友,今天又炸毛了怎么说都不行。
于是有的园所规定,针对每一条月龄目标,老师必须要能看到孩子做出达标行为3次,并在目标旁边标注发生的日期,这一条才算真的达到了。
且不说这个工作量得有多大,关键是哪怕标注过3次了,圣诞节放假2周回来发现又倒退了。
2. 不同等级意味着什么?
从头到尾,没有老师能真的解释清楚:
30-50个月的发展中和已达标,究竟有什么区别;30-50个月的已达到又和40-60个月的刚进入,有什么区别;30-50个月和40-60个月,中间还有10个月的交集,有差很多吗?
3. 家长能理解月龄评估吗?
当我们告诉给家长说,你的孩子在某个领域,上个学期还是30-50个月发展中,这个学期已经进入40-60个月稳步发展了。
这些数据和评价等级,对家长而言很难算得上“有效信息”。
家长最喜欢看的是观察记录中孩子的照片和老师描述当时孩子在做什么,他们只是想知道孩子是不是健康快乐正常,有什么他们在家能做的。
30-50个月还是40-60个月,老师都解释不清呢,家长看了可能只是莫名地增加了焦虑,被引导着认同“孩子的发展像推进度条,多上课就能多推几格”。
04
评估,更像是朦胧的灯笼光
如果你在对照《发展很重要》做评估的时候,有朦胧模糊的感觉。
别担心,这个感觉是正常的。
我个人认为,评估不是清晰的聚光灯,而更像是朦朦胧胧的灯笼光。
因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是进度条,甚至可能都不是螺旋形上升的,英国幼教行业里最新的比喻是“像蜘蛛网”,随时朝向各种方向拐走。
学前阶段究竟应该怎样做观察评估,我没有答案。上面提到的困惑和问题以及英国老师踩过的坑,我也是亲历者,坦白说为了做数据而疯狂补拍摆拍照片的事儿我都干过的。
直到经历了EYFS改革,大家回归常识,去反思究竟为什么要做观察和观察记录,仿佛豁然开朗了一些,在实践中又遇到各种新的问题。
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园所在改革后的做法,虽然仅仅是一种可能性,但是也许可以给大家一些思路。
老师做观察记录上传app,但是后台对观察记录的统计数据,不再作为孩子的评估结果。
学年末评估的时候,老师根据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做出专业判断,人工手动划掉月龄目标,不需要观察记录来证明判断。
开家长会时,不和家长分享月龄目标评级,不引导家长重视数据,就只是谈论孩子,如果孩子在某个领域的发展非常强/弱,用大白话告诉家长,而不是看数据。
《发展很重要》的月龄目标可以给老师们作为观察和了解孩子年龄特点的抓手,但是更重要的是有效学习特征(学习品质)和孩子们在园所的幸福感和参与度。
关于幸福感和参与度,老师们可以参考这篇。
不管在哪家园所,拍照观察记录孩子们的成长瞬间都是应该的,不用写下来的观察和OAP更是时刻在进行的。
只不过我觉得不能较真儿,较真儿不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