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有爱心、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可是一些常见的具体问题,有时候我们不知道怎样处理更合适。比如,要不要捞蝌蚪?因为孩子喜欢而养的鸭子长大了,能宰了吃吗?……请您来看看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广西师范大学侯莉敏教授的建议吧! 01 问:儿子4岁了,出去见到小蚂蚁就踩。问他为什么,他说蚂蚁爬人身上痒痒、咬人,所以见了就要踩死它。我怕孩子经常这样的话以后会变得残忍,但不知道怎样教育他。(问题提供:北京师范大学 提茗) 答:孩子对蚂蚁的这种态度和行为,一般是受到周围成人的影响造成的。所以成人首先需要改变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努力成为孩子的自然向导,与孩子一起走进大自然,对大自然中的所有生命保持好奇之心、探究之心,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就像克莱尔·沃克·莱斯利在《我的自然笔记》一书中写道:“成人是孩子们的导师。如果你对蚂蚁怀有浓厚的兴趣,并告诉孩子们其中的缘由,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了解蚂蚁,我保证他们会加入到你的兴趣中的。”等成人和孩子了解之后,就会知道有的蚂蚁咬人,如在户内发现就需要消灭,在户外则没必要见了就要踩死。 02 问:夏天带孩子去公园,有时见到其他人带着孩子在湖边捞小蝌蚪,装瓶子里带回家,让孩子观察蝌蚪的生长变化。请问这样做合适吗?(问题提供:妞妞妈) 答:在户外观察或者照料生物,是培养孩子对生命的敬畏和关爱之心的适宜途径。当孩子决定要照料某一生物时,成人应该跟孩子有充分的讨论。诸如,“它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温度甚至是光线?需要什么类型的食物?如何去寻找这些食物呢?”即在孩子开始行动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明确自己应尽的责任,如果孩子和父母都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与其满足一时的好奇心,还不如就让生物生活在适宜它的自然环境中。 03 问:每年从春末一直到秋天,公园里都有“捞金鱼”的游戏——经营者在一个浅浅的橡胶水池里放上水和好多漂亮的金鱼,提供手持式捞网和小桶,大概10元钱可以玩十几分钟,最后孩子可以带回家5条金鱼。很多小孩子玩,我家孩子也要玩,但每次带回家的金鱼养不了几天就死了。怎么办呢?(问题提供:妞妞妈) 答:这些年,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自然,加入保护自然的行列。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依然会将自己置于万物中心,觉得我们掌握着动物的生杀大权,这种“捞金鱼”项目,就透露出了某些人对自然界弱小生命的任意处置与践踏。 而对捞金鱼回家的孩子们来说,甚至他们的父母也并不了解金鱼的生活习性和生长环境,没有饲养金鱼的知识经验,那么等待金鱼的命运很有可能是死亡。 我们一方面通过自然教育教导孩子敬畏生命,另一方面却没有让孩子认识到对带回家的动物所担负的责任。希望公园里不再有此类项目,即便孩子要把小动物带回家养,成人必须要协助孩子,在室内为动物创设一个更接近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并一起担负起养育的责任。 04 问:春天养了小鸭子,孩子很喜欢。到了秋天鸭子长大了,阳台上没有足够的活动场所,家里人说把它宰了吃吧。为了怕孩子伤心,我们趁孩子不在的时候把鸭子宰了红烧了,吃的时候也没告诉她。孩子发现鸭子没了之后问我鸭子去哪里了,请问我该怎样回答她?(问题提供:鼎鼎妈) 答:我在一个幼儿园听到过这样的故事,幼儿园曾经养过的一头猪,本来是宠物猪,养着养着变成200斤了。大家都说养不动它了,甚至都没有这么大的地方可以装下它,怎么办?最后大家开始考虑一头猪最终的去处,孩子在查询资料和调查了解后,全园投票,最后同意将猪送屠宰场去。孩子们哭着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大家一起跟猪告别。 照养一只鸭子直到它死亡,其实是一场特殊的生命教育过程。孩子照养鸭子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身边的人合作,学会了如何照顾他人,学会了自己去思考自己与动物、人类和动物的关系。在决定鸭子生死的事情上,家里人不应该瞒着孩子把鸭子宰了,而是利用这个机会跟孩子一起讨论如何处置。即使孩子同意宰掉鸭子,但在死前怎样让它保持尊严,这也是生命教育中需要考虑的一部分,实际上孩子在思考过程中,在亲身经历中丰富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这些思考将成为孩子一生宝贵的财富。 解答/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侯莉敏 原文刊登在2020年4期《学前教育》(家教版) ———END———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 -=||=-收藏赞 (0) × 请关注公众号,发送"解锁码"获取验证码 解锁阅读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