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冉乃彦
自由不是放纵
“民主、宽松、自由”是好的,但我们不能忘记一个基本事实——孩子还是一个尚未成熟的主体,而掌握好“民主、宽松、自由”需要主体在认识和能力上已达到一定水平。
一个人从诞生到最终成为一个成熟的主体,需要一个相当漫长、曲折复杂的成长过程。有人说得好:“所谓自由必须在成熟的基础上,在孩子已经养成良好的习惯、具备正确的操守、能够明辨是非的基础上,那时候的自由才有可能是真正能够让孩子受益终生的自由,否则,‘自由’就有可能是放纵,是任性,是霸道,是教育的失败。”
但现在,不少家长在给予孩子自由的问题上,普遍存在几个误区。
误区1: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只要“不伤害自己和他人,就让他自主去做想做的事”。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对孩子来说,要做到“不伤害自己和他人”并不容易,因为这需要智慧和责任感。比如,孩子不高兴时大喊大叫,你可能觉得这有利于他发泄情绪而不去理会,但孩子很可能会喊坏嗓子,也可能会影响邻居休息。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给予孩子自由和培养他们形成优秀品质之间的关系,给孩子自由并不是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误区2:把孩子的任性当作自由,把对孩子的放任当作尊重。其实,任性恰恰是不自由。一个为所欲为的孩子,实际上是被自己的欲望控制着。自由的本意是摆脱一切感性欲望的控制,用理智来主宰自己。如果成人不断地满足孩子的任性要求,就会使孩子慢慢变成自己欲望的奴隶,最终成为毫不自由的人。
孩子合理的自由和任性的区别在于:任性是只满足自己的欲望,不考虑这个要求是否合理,是否具备了实现它的客观条件;合理的自由则是,提出的要求是正当、合理的,实现起来也有现实的条件。比如,孩子要求玩网络游戏,这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孩子要玩涉及过分暴力、黄色的游戏,或者玩游戏时间过长,甚至整天沉溺在网络游戏中,明知不对还要坚持,这就是任性了。
误区3:把自由当作孤立的,和他人、社会无关的东西。其实,真正的自由不仅是我自由,也是你自由,他自由,所有人都是自由人,自由才能实现。现在有不少家长任凭孩子蛮不讲理、闯祸犯错,然后家长再去赔礼道歉,承担后果,这对孩子的成长极其不利。
事实上,培养孩子开始时需要一个相对封闭的有规则的环境,过早、过度的开放,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好。当然,培养孩子也需要适时开放,不适时开放和调整规则,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从他律到自律,逐渐提高自由度
给予孩子多大的自由度,需要考虑以下条件:一是孩子的年龄,年龄越大,给予的自由度越高;二是孩子自身特点,同样年龄的孩子,成熟度是不一样的,孩子越懂事,自我约束能力越高,可以给予的自由度也越高。
总的趋势是要逐步提高孩子的自由度。因为自由精神的基础是人格独立。如果孩子从小不能够逐步自主、自立、自律,孩子就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遵循从他律到自律的规律。孩子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遵循着从他律到自律的规律,也就是,孩子逐渐从需要接受他人管理,到学会自己管理自己。6岁前的孩子,由于受到认知能力、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力等的限制,许多方面都需要成人进行适当的引导。比如,很多孩子听到别人说粗话会觉得好玩而去模仿,但是,他在模仿的时候,可能会受到父母的训斥或老师的批评,逐渐地他会意识到,这种行为是不受欢迎的,那么,下次他再听到别人说粗话时,就会对自己加以约束,不再去模仿。
在互动中走向独立自主。有些家长以为,只要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发展出独立自主的能力。其实,孩子的独立,是在与家长的互动中培养出来的。例如,在一个和谐的家庭中,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友好、诚实和信任的,孩子内心有很强的安全感,他也就养成了与人为善的交往态度,这样,孩子的独立性就比较强,在处理外界事物时就会比较大胆,因为他相信家长能够理解他、支持他。
所以,家长如果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想让他成长为一个能够为自己负责、自由行动的人,必须通过互动,而不是放纵。给孩子的自由度,应该根据互动的不同阶段的需要来确定。
究竟“给孩子多大的自由度”?
要想提出一个“绝对标准”,直接告诉教师、家长,在不同年龄、不同情况下“给孩子多少自由”“建立多少规则”是不可能的,尤其是我们当前处在社会、教育都不成熟的条件下。但根据以上“从他律走向自律,在互动中走向独立”的原则,吸取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在给孩子的自由与规则方面,大致可以这样掌握。
从孩子的年龄来看,6岁之前属于他律阶段。
在规则内容上,“抓小不抓大”。即抓基本的行为习惯,不要抓空洞、抽象的理想、信念,在基本行为习惯中为将来的理想信念做准备。
在方法上,以“带”为主。这个“带”是指家长的引领,主要由家长确定方向,确定范围。然而在这个范围内,还要发挥孩子的自主性。比如家长和孩子去买玩具,不要由孩子随便选择,也不要家长具体地确定选择。而是在家长确定在适合孩子使用的年龄、又是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若干玩具的范围内,再由孩子自己选择。这个“带”要体现“家长的负责与孩子的选择相结合”。
怎样检验给予孩子的“自由与规则”是否恰当?
如何评价家庭给予孩子自由与规则是否恰当、合理,这需要更多实践的验证。这里提出一个参考标准,供大家在家庭教育中进行检验、修正。
1.观察孩子的情绪背景是否愉快、向上?孩子总的心境应该是愉快、向上的,这不包括偶尔的失败、受到批评时的不高兴,因为它很快就过去,不是整体性、根本性的。如果孩子整体性地不能愉快、向上,整天紧张、麻木,甚至惊恐、痛苦,则应该考虑是否给予的自由过少、规则过严了?
2.孩子是否尊重别人?一般来说,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孩子(包括不尊重、孝顺长辈),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不懂得和别人分享,可能是给予的自由太高而没有规矩了。如果孩子内心尊重别人,只是缺少礼仪规范的教育,家长则要及时补上。
3.孩子是否有自尊?孩子缺乏自尊,所谓的“厚脸皮”“二皮脸”,表面上什么都不在乎,其实心里很痛苦;或者相反,非常自卑,什么事情都没有主见,重要原因之一,往往是给予的自由过少,规则过严。
原文刊登于《学前教育》(家教版)
———END———
想购买杂志
请点击左下角“”进入我们的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