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一诺与海风在全村的直播讲座,整理人小颠菲。
心理专家和教育学家们最爱把「无条件接纳」挂在嘴边,但每每在真实生活中遇到孩子各种无理要求和拖延耍赖时,我们都不禁疑惑:
想要跟孩子建立好的关系,就得什么都由着他?那还了得,这跟宠溺纵容有什么区别?
我们一起在一诺的“狡猾”带娃场景中找答案。
把人与行为分开
无条件接纳,接纳的是孩子这个人,包括孩子所产生的情绪,但并不是要允许孩子的一切行为。我们可以不认同孩子的行为,但不因不认同他的行为而让他感觉我们不认同不支持他这个人。
比如吃垃圾食品,一诺的孩子也一样对垃圾食品无法抗拒,但她不会强硬地说不许吃。
她每周三要送孩子们去打羽毛球,因为没时间,所以中午就要去买麦当劳,相当于每周能吃上一顿,孩子们就心满意足了。吃的过程中,孩子们就会跟她讨论,这么好吃的东西为什么是垃圾食品。
虽然一诺只是笼统地回答“垃圾食品的意思是说它不如真正的食物健康,不如我们自己家里做的新鲜,但它加了添加剂所以味道好,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好的味道,妈妈也喜欢,所以我们喜欢吃是有道理的。不过我们偶尔吃是可以的,总吃就不好了。”
但之后孩子们就去主动上网查,找到专门的分析视频,知道了这些食品里添加了三十几种东西还有致癌物后,最后他们自己都说,这东西不能再多吃了。
当时只有7岁的老二在餐厅里看到“ Fast food is not good. Good food is not fast.”(快餐不健康,健康的食物不快)也一下记住了。
跟一上来就苦口婆心讲道理相比,把关系放在第一位也许更能影响孩子。
当我们尊重孩子,看到孩子的需要,愿意让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是愉悦的。这时再分享我们的观点,引导孩子去主动思考,这样我们对孩子的指导才会发生效用,就不会进入越禁止越反抗的对抗模式。
提供具体的替代行为
对于非原则性的问题,我们也许还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跟孩子慢慢建立好关系再引导,慢慢培养习惯。但面对一些需要马上停止的行为,我们怎么才可以让孩子停下来,又不破坏关系呢?
比如暑假期间,很多父母带孩子出去玩,他在酒店大堂蹦上爬下地追逐打闹,吵得旁边人都皱眉厌烦了。如果这样都接纳,孩子就真变成熊孩子了,那到底我们要接纳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该出手管教了?
一诺认为,当我们禁止孩子的某些行为时,需要同时给孩子提供可替代的行为作为出路。
孩子的语言就是游戏,对他们而言,玩是他们生活里的一部分。他不一定知道自己这样做干扰了公共秩序,他只沉浸在自己的语言里。所以我们接纳的是孩子就需要玩的这个需求,而不会因此觉得孩子就是个爱闹事的熊孩子,就是来给我们添麻烦的。
有了这个接纳后,我们就要想办法让孩子在不干扰公共秩序的情况下去做这件本来就属于他的事。比如换一种玩得比较安静的方式,或是换个不会打扰到别人的地方玩,反正就能让孩子继续玩。
“狡猾”的一诺就准备了很多小游戏方便孩子们出门时玩。
比如带一些卡牌游戏,玩起来比较安静;如果是在飞机上,孩子们就会玩电子华容道,有多种模式的,他们就可以玩很长时间,或是小魔方之类的。
相当于提前备好一个“游戏魔法包”,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需求,当前的喜好和当天出门要去的场景,准备好对应的工具。哪怕是粉笔、纸、剪刀这些小东西,都能随时派上用场,或是带个小瓶子去抓个蚱蜢,孩子都可以兴奋地玩上大半天。
其实孩子是很容易满足的,我们眼中的无理取闹或乱发脾气,只是他们表达自己需求和情绪的方式而已,并不是真的对某件特定的事非做不可。
当我们了解孩子背后的真实需求,给他提供能满足这些需求的其他可能性时,我们大人和孩子都可以更放松地应对这些带娃必经的窘境。
所以接纳并不是在放纵孩子,而是为有效指导提供必要的条件。用好这些小工具和小游戏,相当于把冲突的空间拉大了。
有了足够的空间,不管是孩子内在的自我冲突,还是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张力,自然会慢慢消失,指导效果比用“吼”的要大好几倍。
解决冲突的第三条路
我们每天的真实生活里,总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哪怕我们十分坚定地知道吼孩子不好,但就是忍不住。这时不妨给自己一点空间:没有一个父母是没吼过孩子的,这很正常。
给自己这样的允许,我们才有足够的心理空间想办法去减少吼孩子的次数。就像孩子需要有替代行为一样,我们也需要,如果我们能借助不同的工具来解决冲突,就不会只用“吼”的了。
比如一诺处理跟小女儿的冲突,就不会只停留在yes or no的选择上。
有一天孩子要求跟妈妈一起洗澡,她忙碌之余随口就答应了,但回过神才想起来自己已经洗完了。摆在面前似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不管女儿有多生气,就不去洗;二是为了哄女儿,投降再去洗一遍。但她选择了第三种,给自己和女儿创造一个解决冲突的空间。
她把孩子很喜欢的玩偶拿来,让玩偶替孩子把妈妈骂一顿:“你看你,明明答应人家一起洗澡的,现在说话不算话,你几个意思嘛”,孩子的气就这样全消掉了,高兴地放过了妈妈,她不想再去洗一次澡的目的也达到了。
孩子生气是因为妈妈答应了的事情没兑现,她心里需要一个补偿,当这个需求被看到,补偿被满足后,冲突就消失了。这时的我们,需要空间来消化孩子的情绪,才能看到孩子情绪后面的真实需求,同时又要创造一个能与孩子互动的空间来满足孩子的需求。
所以说,接纳孩子和建立规则并不是互相对立的,今天分享的小工具和小方法其实都很简单,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陷入二元思维里,知道除了“由着他”和“禁止/拒绝”以外,还有解决冲突的第三条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