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因不买玩具,男孩咬着妈妈的胳膊不放,是“打得轻”?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近日,在江苏连云港街头,一个小男孩因为妈妈不给买玩具,当街咬着妈妈的胳膊不放,孩子和妈妈在地上扭成一团,一位路人阿姨劝说了很久孩子才松口,后来当妈妈试图带孩子回家时,男孩闹着不走又去咬妈妈,被路过的男士制止,后来又有辅警过来劝说。

因不买玩具,男孩咬着妈妈的胳膊不放,是“打得轻”?-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有网友评论说“这孩子就是欠打”“都是家长惯的,打得太轻了”。其实,如果我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且理解一些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就知道,孩子这种表现,不是因为“欠打”,而恰恰是因为“被打”,被不恰当地对待了。

视频中,劝说的路人阿姨反复跟孩子说:“是妈妈错了,她不应该打你”;此外,据拍摄者说,当辅警前来劝说的时候,小男孩说是妈妈先打他的。

可见,是妈妈先使用了暴力的沟通方式。我们无意批评妈妈和孩子任何一方,但是这件事反映出的亲子沟通问题,值得讨论。

因不买玩具,男孩咬着妈妈的胳膊不放,是“打得轻”?-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1

暴力沟通是无效且有害的方式

在跟孩子意见不合,商量无果的情况下,暴力沟通是很多家长常用的方法,比如语言上责骂、威胁,甚至对孩子动手。小时候迫于家长的权威,孩子被骂被打后可能会服从,但是随着年龄和力量的增长,暴力方式终究会无效,还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多不良影响。
父母使用暴力的沟通方式,也会让孩子习得这种方式。
新闻中小男孩就是被妈妈拒绝并动手打了之后,就开始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妈妈,来表达自己被拒绝之后的失望和愤怒的情绪。可以说,孩子的咬人行为正是从妈妈那里学习到的。
在家庭中,如果孩子总是被理解、被接纳,那么他在跟别人的互动过程中,也能理解接纳他人;而如果他总是被拒绝、被批评、被否定,那么他在跟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大概率也是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孩子就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世界。
因不买玩具,男孩咬着妈妈的胳膊不放,是“打得轻”?-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2

需要被压抑,后果很严重

如果就像有网友说的那样,父母使用更强大的暴力,把孩子打服,打得不敢再闹,会怎么样?说实话,这样有用,但本质上更有害。被暴力“制伏”后,孩子可能确实不闹着要买玩具了,但是,想买玩具的需要不是消失了,而是被压抑了。
需要被压抑会出现两种结果,第一种当这种压力足够大的时候,孩子的不满情绪会像火山喷发一样爆发,可能做出超出父母预期的冲动行为,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二种结果就是更深的压抑,自我的需要就像被封印了一样埋藏在潜意识深处,无力反抗。但是,同时被封印的还有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感。需要被暴力拒绝,会让孩子形成这样的信念:我是不好的,我不值得,我不重要。
这种根深蒂固的信念可能伴随着他整个人生,让他在工作和生活中胆小自卑,缺乏自信,甚至连自己正当的需要都不敢表达。这样无疑是给孩子的人生带上了无形的枷锁,生命变得暗淡压抑。
因不买玩具,男孩咬着妈妈的胳膊不放,是“打得轻”?-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不管是沉默还是爆发,都会对孩子的成长甚至对家庭,带来莫大的遗憾。

3

暴力沟通的核心误区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见跟孩子意见无法统一的时候,就像新闻中那对母子,孩子想买玩具,妈妈却不想买。当遇到这种冲突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陷入到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中,要么听妈妈的,不买;要么听孩子的,买。
这种思维的核心误区在于,我们试图追求一个统一的、没有冲突的结果。就像新闻事件中,孩子想买,妈妈不想买,不管是妈妈打孩子还是孩子咬妈妈,他们都试图用暴力的方式让对方听自己的,把两个人的分歧统一成一个人的意愿,结果就是冲突加剧。
因不买玩具,男孩咬着妈妈的胳膊不放,是“打得轻”?-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4

解决亲子冲突的第三条路

其实,亲子之间不存在权力之争,不是必须分出来个你输我赢。解决亲子冲突,还有第三条路,那就是允许冲突存在。这里的冲突,是指父母和孩子在需要、意见、想法等各方面的不统一,我们要允许这个不统一存在。
允许意见不统一,并不是大家就僵在这,谁也别动了,而是让每个人把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客观地、非暴力地表达出来,让每个人的需要被看见。
因不买玩具,男孩咬着妈妈的胳膊不放,是“打得轻”?-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妈妈不想给孩子买,可以说一说自己的理由,是因为玩具太贵超出了妈妈的支付能力,还是家里有类似的玩具妈妈觉得没必要。总之,要平和地跟孩子解释,为什么要拒绝孩子的要求。
同时,孩子的需要和因为被拒绝而产生的负面情绪也需要表达,当孩子不会表达的时候,父母可以先替孩子表达。比如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很想要这个玩具,但是买不了你有点失望,也可能会感到难过或者愤怒,妈妈理解你。
既表达了自己不想买的理由,又能理解孩子的需要,也允许孩子表达他失望难过的情绪,这就是允许不一致存在。
这种沟通方式虽然也拒绝了孩子的需要,但是这跟暴力拒绝的根本区别在于,我们看见并承认孩子的需要,允许孩子表达因需要无法满足而产生的挫败感和负面情绪。
因不买玩具,男孩咬着妈妈的胳膊不放,是“打得轻”?-幼师课件网第7张图片
任何人被拒绝之后,都会有负面情绪,当我们这样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孩子依然可能会难过,也可能会有一些不友善行为,但是绝对不会无限度地无理取闹、撒泼打滚。
因为真正让孩子情绪崩溃的不是你拒绝我,而是你不但拒绝我,还否认我的需要,压抑我的情绪。
暴力沟通的潜台词是:你不应该买玩具,你想买玩具是你的不对,这就是否认需要。当孩子为此而伤心或哭闹的时候,家长会理解为你在跟我较劲,然后进一步暴力沟通,这就是压抑情绪。
而当孩子的需要和情绪被看见、被允许、被表达,孩子就更有能力接纳愿望无法实现这个事实;同时,这也会让孩子慢慢习得应对挫败情绪的能力。
父母和孩子之间最终能建立起有效的、良性的沟通模式,每一方都学会既理解自己的需要,又尊重他人的需要,并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
对于孩子来讲,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应该被满足,但是所有的需要都应该被看见。关于这一点,我们一起听听一诺的看法。
微信时刻 " data-nonceid="14333060943326818004" data-type="video" data-width="1080" data-height="1920">
–  END  –
明天(8月23日)中午13:00,孩子学习力教练课程创始人,《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作者赵周老师即将做客优师教研直播间,跟我们一起聊聊如何赋能孩子自主学习力。
欢迎大家来直播间跟老师互动,点击按钮预约直播,精彩内容不错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因不买玩具,男孩咬着妈妈的胳膊不放,是“打得轻”?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