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周日,10岁的小Y都会在妈妈的陪伴下,坐公共汽车70公里,到北京一家艺术教育机构学习。
长途跋涉不算,每次课的长度还足足有3小时。可小Y从未抱怨过辛苦,因为对他来说,每周的这3小时是一次放松和奖励,是他一周最期盼的时刻。
小Y这样的孩子并不是个例。我在和这家机构的老师聊天的时候,听说有上海家长会驱车往返5小时带孩子来它的浦东校区学习,还有常州的家长,每周坐高铁带孩子来上课,风雨无阻……
这些家长和孩子为什么要跑这么大老远,来上一节这么长的课呢?
原来,这家名叫“丽娟实验艺术教育”的机构可不一般,当其他机构还在教孩子“画简笔画”的时候,他们已经把大学才开的“实验艺术”带给孩子,每次3小时的超长时间,正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创造”的闭环,在一节课上综合培养孩子的跨学科学习、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等多方面素养。
而且这一套体系,可以从4岁一直上到18岁,能对接艺术升学,虽然不带孩子参加“伤元气”的绘画大赛,但他们在青少年艺术教育行业内首创“三年展”,还和海内外顶尖艺术机构如上海艺术双年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博伊斯大展(德国)、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合作,孩子们的作品在大展上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双减”以来,给孩子报艺术类课外班的家庭越来越多,“爸爸真棒”之前发过一份《年收入100万+家庭教育报告》,针对近600个中产家庭做了调查,发现80%以上的家庭会给孩子安排艺术、STEM等素质兴趣班。
在丽娟的家长群中,我就看到了许多“海淀妈”“顺义妈”,鼎石德威等国际化名校的家长,还有不少名人和专业人士:郝景芳、凯叔,许多清华北大教授和专业设计师、建筑师……都把孩子送来接受他们的艺术教育。
带着对“实验艺术”的好奇,我和创始人王丽娟老师聊了一整个下午,还来到它在上海的喜玛拉雅艺术中心,和一群“七八岁狗都嫌”的孩子一起上了一节让他们沉迷3小时的课,亲眼见识了丽娟的课是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的。
△丽娟创造力满满的校区环境
#01
“正确的艺术教育,
是不能只有40分钟或1小时的”
丽娟老师告诉我,实验艺术认为艺术不是为了表达技能,而是为了表达思想。它不一定要画画,机械装置、雕塑、视频、戏剧……都可以。正因如此,它是培养孩子创造力乃至各种综合素养的最佳方式。
△其实我们每个人对“实验艺术”都不陌生。达利的扭曲钟表、草间弥生的圆点点、徐冰的“天书”、博伊斯的大白兔奶糖……都是当代实验艺术的代表
比如,4、5岁的孩子一来到丽娟,光是认识色彩的课就有12节,他们要从矿物、谷物、光与影中“寻找颜色”:
学习折纸时,老师会让孩子“用10种以上的方式让纸站起来”。
孩子会发现,原来想出一两种折纸的方法很简单,10种以上的方法这么难啊!而发现新的折纸方式的孩子,老师会马上告诉他“你要申请专利,别的同学不可以抄袭你”,潜移默化地帮孩子养成“我要大胆尝试”“要创新”的思维习惯;
7、8岁的孩子是“狗都嫌”的年龄,总喜欢东摸西摸,丽娟干脆给他们专门开了一个“尽情去破坏”的主题课程,把他们身上的强大能量平稳地接住,转化为创造力:
这个主题叫《死去的机器人》,会把一些破旧的小家电如电脑、钟表、台灯等交到孩子手里,给他锯子、斧头,让他去破坏。破坏完以后还要让机器人“重生”,重新把破碎的螺丝、轮子、钢板等等合成新的结构,最后,还要用素描的方式把机器人画下来,让孩子去探讨它为什么“死了”,给它赋予意义,并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通过这堂课,孩子锻炼了探究能力、手的灵活性、绘画能力、创造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好奇心和“破坏欲”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未来,他也就有勇气去拆开新的东西,看到和别人不一样的世界。
丽娟实验艺术还特别强调“艺术”和“设计”的统一,如果只有思想上的“创”没有动手执行的“造”,不就成了沉迷于虚拟世界的空想家了吗?因此,它的课程会把STEAM、设计思维都包括在内。
给小仓鼠设计的“豪华别墅”,老师真的带来两只小仓鼠在里面住了两天????
搭建的小木屋,人都可以站在上面????
著名的“哥德堡机器”联动装置,必须要计算精确才能运作起来????
也正因此,丽娟的课从来不像其他机构那样,每节课只有40分钟或1小时。这么短的时间,多半只够交出一幅“模仿”的作品,而在丽娟,孩子们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吸收消化老师引入的主题、头脑风暴,在“心流体验”中完成设计、创造和绘画的闭环,至少要3、4小时。
△《悬浮城市》展览现场,孩子们在调试干冰装置
我在上海丽娟喜玛拉雅校区旁听课程时,就震惊地发现,孩子们整整3小时完全无视我的存在,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也看到他们面对“制作服装骨架”这样我都觉得难的任务,锲而不舍地尝试了一次又一次,最终取得成功;最后,他们穿着自己设计制造的“公主裙”“独角兽披风”“机器人装甲”走秀时,洋溢的自信与成就感更是把我深深打动了。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真想自己来上一遍丽娟的课程。
#02
可以上到18岁的“艺术长线规划”
丽娟老师说,这套培养创造力的方法在国内虽然不太为人所知,但在国外艺术教育界是有“理论基础”的。
她在中央美院攻读美术教育系研究生时,遇到了当年已70岁高龄的哥伦比亚大学朱迪斯·伯顿教授。伯顿教授用40年时间研究了艺术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在她的艺术教育理论下培养出了美国一代有创造力的顶尖人才。这些人就是用“实验艺术”的方式培养长大的。
这些孩子从小就用窝铁丝、做装置、探索大自然的方式来学艺术,并不会去专门学透视、素描技法,却能自然而然地掌握绘画技能。而且,欧美艺术教育界特别看重孩子在创作艺术时,经过长时间专注带来的“心流”体验,因此,3小时这样的时长是关键。
“从学龄前一直到大学艺术教育的一整条线看清楚了以后,我就有了底气。”丽娟老师告诉我。现在,这套体系可以从4岁学到18岁,而且可以对接升学:
??4-6岁,以艺术材料的体验为主
这个阶段的孩子五感是打开的,应该尽情去体验,让他充分认识自己的感官,了解到原来自己能感受到这么多可能性。感受大自然,从矿物、五谷里寻找颜色,都是出于这个目的;
??6-8岁和9-11岁,要给孩子构建一套“创造方法论”;
创造力并不是一拍脑袋就有的,而是有一整套方法:和大家一起头脑风暴,用思维导图去分析,调研,团队协作,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套方法一旦建构起来,会对孩子将来的学习甚至工作、生活,都起到支撑作用。
而且,等孩子到了9岁以后具有思辨能力了,他能发现世界的问题,也想去解决这些问题,于是丽娟会教给他使用各种各样的大型工具,胶枪、电钻、打孔机……去运用设计思维来解决问题。
??11-13岁,孩子进入青春期,也会进入一个创造的“惰性期”,这段时间最适合用来提升表达能力,学习技法。
这个年龄的孩子会有一种内心需求:我就是要“画得像”,画不像就不舒服,所以必须满足他这个需求。
但就算在这段时间,丽娟也不是单纯地让孩子“画石膏像”,而是要求孩子完成四大系列“实验素描”的创作,包括主观素描和客观素描。
客观素描就是还原物体外观的样子,主观素描则强调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比如画一个苹果,孩子可以把一块苹果皮放大1000倍,或者画一个扭曲的苹果、五彩斑斓的苹果……永远在强调:你的想法是什么,你的经验是什么。
△丽娟给孩子们办的展览之一《北京北京》
??14岁以上,孩子开始关注社会,有自己的看法,甚至开始进行哲学思考,就会引入“观念实验”。
“观念实验”关注的重点是孩子的思想。这个年龄的孩子,都已经有了自己特别关注的东西,有的喜欢植物,有的喜欢名牌鞋,有的喜欢电影……我们就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进行批判性思考:我为什么会喜欢这个东西?对它有什么感受?社会上对它怎么看?有没有一些质疑或者反对的意见?
到了这个年龄,手、眼、脑都能灵活配合,造型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聚合一体,就可以做出非常有意思的作品。比如有个喜欢名牌鞋的孩子,就研究了各种各样的名牌鞋的来龙去脉、社会上对它们的评论,创作出了自己的“品牌进化论”。
△“品牌进化论”当中的一张图
对于17、8岁进入艺术留学阶段的孩子,丽娟也会辅导孩子做作品集。其实,从4岁开始,他们每三年都会给孩子做一本作品集,把孩子完成一个作品的过程、中途的调研和想表达的思想都记录下来。
这种培养模式和海外顶尖大学是天然对接的,因为海外大学不像国内这样注重结果,而是更注重思维逻辑。丽娟已经有不少学员申请到了普瑞特、伦艺、罗德岛、帕森斯等一流艺术院校。
△丽娟部分申到帕森斯、伦艺、普瑞特等院校的学员照片
能接得住这样的课程的老师自然也不一般。丽娟的师资均从国内“八大美院”或海外艺术名校毕业,他们还有自己的“教师学院”,做艺术教师培训工作,希望能用实验艺术教育理念来影响国内的艺术教育大环境。
#03
“画不像”的孩子进入艺术名校
“怕鬼”的孩子走出阴霾
来丽娟的孩子往往都会在这里一学6年、8年甚至十几年,来的时候还在小学,高考结束才走。因此,这里的故事特别多。
比如被普瑞特录取的宝贤,刚来到丽娟实验艺术的时候9岁,是一个“画不像”的孩子。然而老师们没有急着教她技法,而是让她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到了12、3岁,宝贤对艺术的兴趣越来越浓,希望能画更深入的作品,发现自己的造型能力不足以支持自己表达想法后,她就开始主动地做枯燥的技术训练,达到自己的目标。
到了17岁,她的作品就可以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丽娟为她举办了一次个展,她居然用一晚上的时间画了一幅她的偶像——艺术家大卫·霍克尼的写实肖像,因为她想让自己的偶像也来参加展览。
△宝贤从10岁到17岁的作品
宝贤申请普瑞特的过程还有点波折,她没找任何机构辅导作品集,从9岁到17岁唯一接受的艺术教育就是在丽娟的学习。最初把作品集拿到学校申请顾问老师面前,老师却说“你基础太差了!快去补补课,说不定还能申到二三流院校”。
当时,她妈妈都被老师说得开始怀疑女儿:是不是我孩子真的那么差?还是丽娟的老师劝说她不要放弃、相信孩子,因为现在很多美术老师也未必会欣赏真正的好艺术。最后,宝贤不仅顺利被美国排名第一的普瑞特插画专业录取,在大学期间由于有想法、有创造力,还成了班里的引领者。
除去助力学业,艺术更重要的功能,是治愈孩子们的心灵。
小W来到丽娟的时候12岁,是刚进入青春期的敏感年纪。针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有一个主题课《超负荷》,老师会在课上引导:你们的生活中可能会感受到一些压力,学习、考试、人际关系甚至谈恋爱……可能有很多事不愿跟爸爸妈妈说,跟同学也说不出口,那么能不能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呢?
小W画了一幅画,上面是在房间里孤零零坐着的自己,以及黑暗中蠢蠢欲动的“幽灵”。她说,晚上爸妈加夜班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学习,会害怕得简直喘不过气来,觉得房间里黑暗的角落有幽灵,虽然手里还捧着书,但大脑根本已经转不动了,血液都要凝固了。
后来,她又用装置的形式,把幻想中的“幽灵”和弱小的自己都制作了出来,还针对这个场景进行了答辩。完成这一切花了8周时间,又过了两周,小W突然告诉老师:家里的“幽灵”不见了,自己压抑的感觉也消失了。
△青春期的孩子们用《超负荷》表达自己感受到的压力
原来,小W心中的“幽灵”其实是一种虚假的幻觉,但越是看不到的东西,其实很容易给人带来恐惧心理。如果正视它,用材料把它做出来,能看到它、触摸它时,恐惧感就消失了。
丽娟老师说,像小W这样的孩子其实有很多很多。许多家长都埋怨孩子学习“不上心”,呆坐在桌边那么久也没做多少作业,殊不知孩子的身心也许已经被压力压垮了!如果让孩子花一些时间去学艺术,他说不定就能找到一条途径,把心中的焦虑和恐惧发泄和表达出来,才能给学习腾出空间。
因此,当孩子有了艺术这个爱好,他就有了拯救自己的“大白”,从小爱艺术的孩子,一生都可以从艺术中汲取力量。
「 写在后面的话 」
有个数据可能会让你惊讶:美国国家科学院成员中有艺术爱好的比例是普通人的1.5倍,英国皇家学会成员的数字是2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数字则将近三倍。艺术带来的灵感和创造力,也会让你善于处理那些最复杂、最抽象的问题。
同样,25年来从丽娟走出来的孩子,未来的道路也不止于进入世界一流艺术院校。
他们有申到普林斯顿的,有考上清华建筑系的,有孩子在卫斯理安辅修艺术,还有个孩子进了“艺术界哈佛”罗德岛学院,学的却是个艺术+计算机+科学+人文+工程的专业……在丽娟度过的那些天马行空尽情创造的时光,以及学到的一整套“创造方法论”,都在默默地支持着他们走好漫长的人生。
丽娟老师出了一本书《如何欣赏孩子的艺术作品》,感兴趣的家长可以买来看看~我们也拿出5本来作为福利送给大家,文末分享您的艺术教育理念或者孩子学艺术的故事,点赞最高的5位家长送书????
我们非常推荐丽娟实验艺术教育的课程,不过是否适合孩子还要亲身体验一下才知道。大家可以报名他们的体验课,看看孩子专注3小时后,能创造出什么样的艺术作品吧????
①朝阳大悦城艺术中心
时间:2月12日-13日
朝阳区珠江罗马嘉园商务会所三层
②朝阳未来广场艺术中心
时间:2月12日
朝阳区育慧里一区四号楼706
③顺义艺术中心
时间:2月13日
朝阳区京顺路孙河52号院
④海淀艺术中心
时间:2月12日-13日
海淀区金源时代商务中心C座2C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艺术中心
时间:2月12日-13日
浦东新区喜玛拉雅美术馆3M层
深圳南山艺术中心
时间:2月12日-13日
深圳市南山区科苑路3号4楼
杭州艺术中心
时间:2月19-20日
拱墅区小河路306号·天阳D32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