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优师教研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4NDYwOTY1Nw==&mid=2247507166&idx=1&sn=33323b3e53191a4c6a2c730f8c995a69
最近的“双减”政策落地,已是教育圈内引发震动的大新闻;另一方面,广深新校依然层出不穷,公办vs民办,老牌vs创新,高考vs留学,这是一个教育变革的时代,而对于永远走在创新大前方的广深地区来说,这里的变革尤其剧烈。
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择校?什么样的教育能在这个时代生根发芽?
前段时间,我遇到了一位有意思的深圳妈妈,她和先生在孩子1年级时从香港搬回深圳,目前正在深圳最火公办——深圳湾学校就读。
从她的口中,我不仅了解到了一所极有趣的“网红学校”,更是看到了一群极具代表性的深圳家庭对教育的价值观和选择。
关于深圳湾学校,想必许多读者有所耳闻,它诞生于寸土寸金的深圳南山区,有着一流的校舍硬件,还是深圳湾1号的学区房,是家长圈里的“网红”学校;可随着它第一届中考成绩的出炉,又成了“招黑”体质。
更有意思的是,每个提到它的家长都会露出一种一言难尽、爱恨交织、纠结不明的表情。
它的“红”与“黑”,就像一个已在京沪家长圈里上演过的剧本,成为一个深圳家长和国际化教育相爱相杀的续集。
背景介绍
我们的聊天,从为什么要选择这所充满争议的学校开始。
倩倩:孩子3年级,之前全家都在香港,孩子一年级时搬回深圳,目前在经营一家教育公司。
(以下为第一人称叙述)
01。
为什么我们选择了公立体系
说到为什么从香港回到了深圳的公立学校,倩倩说:
但如果只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包容的环境而去国际学校,又有些偏颇。因为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将来还是扎根中国,能在国内有比较好的社会关系的话,你在公立体系里接触到的反而是社会更加真实的人群,这对孩子的成长不是一件坏事。
学术上,国际学校里的孩子中文和数学的深度肯定比起公立体系要差一截,但是公立体系也有问题:就是对孩子压制,氛围内卷。很多家长逃离到国际学校,也是因为实在受不了这种内卷的焦虑了。
我看了身边很多例子,感觉解决方案就是,在国际体系,你要把孩子的英文和国际体系下的通识教育学好,课外有意识地补充学科上面的薄弱环节;在公立体系,你要把孩子的心态保护好,尽量不要被那种压制和内卷的氛围所影响。
家长如果一开始没有很清晰的策略,那么往往是在内卷的环境下很焦虑,最后可能没法在高考升学路径上有优势,最后又“逃”往国际学校,这种时候可能就是无奈的选择了。
02。
什么样的家长会选择深圳湾学校?
一所学校吸引的是真正价值观相同的家长,选择本身就是信息筛选与精准对接的过程,假如一开始大家的相遇有“误会”,这种误会在后面迟早会爆发。
“深圳湾这样的学校,集合了西方教育和中国教育的理念,但是理念再好,最终的落地,我觉得家长还是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校方只能起到一个指挥棒的作用。”倩倩说。
我观察到的深圳湾学校家长,大致有这几个类型:
结果导向型
有一些冲着学校理事长说“三年前三,五年第一”的家长,他可能被学校的创新理念所吸引,但是骨子里还是更看重“升学结果”。而且会认为孩子进学校以后,就理所应当地走在“南山前三”这条光明大道上了,实际上,学校早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跟我们家长说过,一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占40%,在家的时间占60%,要想孩子有那种全人发展的素质,家庭不配合不出力是不可能的。
但是有的家长光信了那个“五年第一”的结果,而忽略掉了这个过程里自己要做的贡献。所以在校三年,可能孩子真的跟着学校的体系走,但其他的啥也没有,最后考试的量化结果结果不理想,他也会觉得完全是学校的问题,而不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
如梦初醒型
我们家邻居跟我娃一个班,我就笑她是“如梦初醒”型的家长。她其实在孩子1、2年级的时候非常放手。因为学校没有排名,也没有考试和成绩,孩子们看不出什么差距。但是到了3年级就,发现孩子成绩一下子拉开了,假如1年级大家都考90多分,3年级就是别人考90分,你娃考60多的区别。
这时候我家邻居才一下子慌了,向我取经,看我们孩子放学后的时间表,这样就能看出差距了,原来她家孩子放学回家是真的就在玩,周一到周五基本没有安排什么课程,然后在这几年里,家长也没根据他的兴趣加一些适当的练习,也没养成学习习惯,也没有太强的规则意识,就很可惜。这时候能及时调整还好,就怕家长又陷入一种对学校的埋怨情绪中去,就更麻烦了。
什么都想要型
还有一个家长群体,我觉得比较特殊。我称之为“既想要国际化学校的宽松氛围,又想要公立学校的经济实惠”的家长。
这类家长对学校的理念的理解往往都是只言片语,比如听说1-3年级没有考试没有作业,就以为家长不用辅导孩子作业;听说学校有“英语特色”,就以为孩子将来出国就没问题;或者以为孩子“玩着玩着”就能出好成绩的……
他们因为没有完全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所以对学校老师要求的事情配合度和执行度也不高,导致他们的孩子也很难建立规则感。
打个比方,假如是去了南二外的家长,这类家长的需求就比较清晰和一致,大家都是老老实实抓学习,搞成绩,对吧?或者你去国际学校的家长,也很一致,大家就是认同国际化的氛围,没那么成绩至上,但是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和建设。
往往是我们中间的这个家长群,什么类型的人都有,想法、价值观很不一致,确实挺难的。
低调“激娃”型
我也见到深圳湾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孩子,英语比同龄的国际学校的孩子还要好,这样的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对教育有很高的认知的家庭。
家长对孩子有很清晰的目标和规划,也不会过多地在你家长群里发表意见,但是人家默默地在“激”娃,孩子发展得非常全面,我觉得以“扎根中国,国际视野”这个标准来说,真的比很多国际学校的孩子还要优秀。这样的家长也有。
企业家型
深圳湾学校也是深圳湾一号的学位房,所以我们班也有住在“一号”的家庭。有一次因为我家孩子要报一个搞艺术的班,我在班级群里问有没有一起的,(平时只有拼团某思的课大家很积极)只有这个妈妈回应了我,这样我们才慢慢熟悉起来。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妈妈事业做得很大,是做科技行业的,而且她和先生两人是独立的事业。家里有三娃,但她事业上非常有自信,带娃也确实很头疼,也根本没有时间。
一聊才知道,她的观点就是,孩子不需要过度学习。因为她处的行业,认为未来不需要用脑子去记忆那么多知识,知识这个东西不值钱,未来你只要有思维能力,知识到处都是,主要看你会不会找,会不会用。
我也觉得这样的理念其实也挺“不明觉厉”。
其实这个妈妈自己也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但是她的三个孩子就有个问题,就是学习什么东西都很难坚持。因为她对孩子的要求是你想上什么课程你可以选,要是你不想学了,那么你就永远也不要再学了。所以孩子学的很多东西都没有坚持下来。
比如我们当时两个孩子一起报的演讲课,其实她家孩子一开始比我们孩子有天赋,表现挺好,但是估计家里对孩子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慢慢地孩子也不想上课了,就放弃了。我们家的一开始比较拘谨,但是我们对他要求比较严,他现在也是越来越认真,进步很大。
我个人觉得,只有家长有坚持的信念,才能传递给孩子,而且在坚持的过程中,孩子也发现自己可以做到,所以会越来越自信。
坚定佛系型
也有坚定不移的佛系妈妈。我认识一位妈妈,深圳本地人,家里条件不错,性格也很好,非常平和。她在家几乎不怎么检查或者辅导孩子作业,然后也不怎么随大流,孩子是不是要报这个班,上那个班之类的。我见到她每次都是笑呵呵的,跟孩子关系也挺好。
她跟我说,当初来学校,真正打动她的就是学校的温度,比如学校会让孩子把小动物带回家养,观察小动物,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孩子每天都很开心,是发自内心的那种。所以要不要来这个学校,她家孩子说了算。
关于学校的升学成绩,她也比较淡定。她跟我说,毕竟在家长花精力不多的情况下,学校作为一所新学校,升学率已经在不错的水平了,不管在哪里,个人的成长还是靠自己,留下来不见得就没有好成绩,转去别的名校也不等于一定有好成绩。只要相信学校,交给学校就能保障孩子的学习效果,时间再长一点,孩子也能有好的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妈妈投资理财也做得不错,我想她的这种“长期主义”值得我们学习。
03。
在深圳湾这样的学校就读,体验如何?
关于我们学校,你去网上一搜,家长视角的文章,特别是去年中考后出来的那一波,多是吐槽深圳湾学校的,不是嘲讽天价学位房的对口学校要凉,就是斥责不讲成绩的素质教育是耍流氓;
但是去搜学生视角的文章,全部都是满满的对学校的好评:“我爱深圳湾”、“老师很负责,像朋友”、“学校硬件很壕,到处都装了空调”、“学校不是不管,而是强调自主”。说实话,青春期的孩子这么赞美母校,可不多见。(懂得都懂)
这么强烈的对比,背后其实是两套逻辑。
一路从应试时代走出来的家长,难免对创新型教育模式将信将疑。一方面固有思维模式烙印深刻,一方面对所谓“素质教育”也抱有过高期待和幻想。
而从小就是互联网原住民的00、10后们,他们才是“正常”的一代人,记忆里没有动荡,没有创伤,他们对教育的感受,应该才是教育最本质,最应有的模样。
“其实学校从教学的理念和布局,我都觉得非常好。比如英语教材用的是香港教材,阅读系统用的是Raz Kids,孩子们学千字文,背《大学》,自编古诗,大量的课外阅读。体育也很重视,每个学期都要打躲避球的比赛等等。”倩倩说。
比如学校很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比如中午派选家长代表去看孩子睡觉。但有个班出了一件事情,有一次一个家长义工去看孩子睡午觉,一个孩子翻来覆去不肯睡,那个家长可能着急了,拍了一下那个孩子,孩子回去后就跟妈妈说很疼。最后家长报警了,警察还去学校调监控。最后全校取消了家长做义工的环节。
“反正在国内,一件事情一旦参与的人多了,就能看到大量这样的案例。很难。”
04。
在这个时代,我们究竟如何择校?
话又说回来,也不能怪家长焦虑和反复不定。
毕竟我们喊了素质教育这么多年,结果呢?“升学率”这把达摩利斯之剑不去除,评价体系不发生根本改变,学校做再多的努力,可能依旧会产生这种“生产和需求”的错位,而这,才是摩擦与争议产生的根源。
但好在,教育的改革确实在大刀阔斧地推进。“双减”政策刚刚落地,虽然有人被误伤,但大家都能看到国家层面的决心。
毕竟,几年前就开始推行的“新中考”和“新高考”里,体育和阅读都占极高权重。从这点上看,深圳湾学校的教育模式,又何尝不是一种超前或说是回归?
而家长们也可以静下心来思考:
· 教育这件事,究竟是要理念?还是要结果?
· 家长这个角色,究竟是共建者,还是消费者?
聊天的最后,问起倩倩对孩子的未来规划。
“如果在国际大环境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们可能会让孩子去读英高。在那之前,我们会培养他相应的学术能力。”
“既然选择了那个与自己理念契合的学校,就做它长期且坚定的拥护者,做孩子最好的陪伴者,这样就好。” 倩倩说。
优师教研线上教育节进行中
?? 扫码报名参加 ??
7月29日晚 8:00
斐特思公学
记得点赞和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