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一个亲戚家玩。
亲戚刚刚三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已通过听录音带会复述很多童话故事。
亲戚为此很自豪,让孩子给我讲一个,孩子也非常乐意在我面前一展身手。
但孩子毕竟只有三岁,所以在很多地方词不达意,或情节上前后颠倒。
我一边听一边纠正,告诉孩子这里讲得不对,那里用词错了。
结果一个故事没讲完,孩子突然大哭起来。
我在一瞬间莫名其妙,以为孩子被什么东西扎着了,忙着帮他去找。
事后才知道自己的“纠错”正是那根扎痛孩子的针,虽是无意,却是粗暴地伤害了一个幼儿的自尊。”
慎纠错!——一个多么痛的领悟!我们成人是不是经常在做着类似的事情?
上唱歌课,我们经常会看见老师在揪着歌词一遍又一遍,不允许孩子有唱错一词,一错就纠正。
最后,本来一个有趣的唱歌活动变成了一个歌词记忆训练课,本来热情投入的孩子变得无趣黯淡起来。
再说孩子的作品吧。
当今幼儿园里把孩子的作品贴上墙上,这已是常态,可是有多少教师能深刻理解这样做的意义呢?
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教师把孩子的作品放上墙上,一定要进行一番修改。
有的呢在孩子作品上再次涂抹一下,有的涂抹得甚至连孩子都看不出来;
有的呢则在孩子剪好了的作品上再补上几刀,惟妙惟肖了!老师终于舒缓了一口气,美丽的墙饰终于大功告成。
孩子呢,看着自己的作品被老师随意涂抹随意剪辑,除了难过、无奈还能怎样呢?孩子小小的自尊势必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伤害。
成人可以试想,当自以为一个成功的作品完成,给领导过目后,却修改得面目全非,开始心情会如何?
我们是成人,能理性控制,客观对待,并能从被修改的作品中觉察到自己的不完美,学习他人完善自己。
可是幼小的孩子呢?
曾经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
师傅就要上台表演了,徒弟走过来,看见师傅的一只鞋带松了,走上去帮助师傅的鞋带系上。
师傅微笑着感谢徒弟,等徒弟离开后,师傅低身将鞋带又松了开来。旁人见了很是纳闷。
师傅说,我要表现的是一个远道而来的旅人啊,鞋带松了,才能更好表现旅人长途跋涉身心俱疲的状态啊。
旁人又问,可是刚才徒弟系鞋带时你为什么不说呢?
师傅说,表演的艺术才能可以慢慢培养,积极性却需要好好保护。
旁人恍然大悟。
也许我们社会的包容与开放度还远远不够,也许经典故事中类似师傅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并不多见。
然而给孩子纠错,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却是个常态,这是许多成人都乐意干的。
因为我们的觉察力不够,往往,伤害了孩子却不自知,这也是常态。
所以,让孩子喜欢歌唱比能完美歌唱一首歌曲更重要!喜欢艺术比画得不完美更重要!
也许,每一个肩负教育责任的我们,都应该给教育目标排排队!——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积极的态度、兴趣的保护、自尊心的呵护远远要比知识技能的掌握重要得多得多。
其实,教育如此,管理又何尝不是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