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树妈妈 原创文章,其他公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帖子,就是一个妈妈说自己女儿穿着一条价值3000多的裙子去幼儿园,结果被另一个小朋友给扯坏了。
她要求对方家长原价赔偿,老师也觉得这种情况应该赔,对方家长就付了3799元。
不过没想到,在此之后,女儿就被全校都孤立了,其他小朋友不跟她女儿玩儿。
女孩父母很苦恼,明明自己女儿裙子坏了,怎么反而被孤立了呢?
其实咱们平台也经常有妈妈留言,问孩子被孤立了怎么办,孩子不够合群怎么办。
我是觉得孩子之间肯定有性格差异,不可能人人都和大家打成一片。但是如果孩子本身想融入却融入不进去,父母确实是要帮忙想些办法。
最重要的就是通过积极引导,让孩子能够在集体中被认可、或者至少能被一部分同龄人喜欢。
01.
解决社交问题的核心,是引导孩子被集体接纳
其实,无论大人还是小孩,与他人打交道都有一个基础:能不能对别人有贡献。
像那个让幼儿园小朋友赔偿裙子的妈妈,不能说完全有错,但确实容易让其他家长和孩子觉得这个小朋友比较“麻烦”,渐渐会疏远她。
如果希望孩子被集体接纳,那么我们其实可以多引导孩子去做一些“利他”的事情。
纪录片《小孩的神秘生活》,记录了一个叫家润的内向孩子。
他刚进入幼儿园这个新环境,一直不敢靠近人群,只敢在周围打转。
许家润手足无措地走进教室
好不容易主动在小朋友中间坐下来,就被人说:“你不能坐这里”“你出去”。
许家润坐错了凳子被指责
他委屈地哭着跑开了,午饭后大家在操场玩,他第二次尝试融入人群,在转圈圈时被甩出去了。
两次尝试交朋友都失败了,家润只能一个人玩。
许家润在操场孤独地看大家玩
但后面发生了一件事,让其他孩子飞快喜欢上了他:
老师要孩子们从水缸里拿出自己的名牌,但水缸里养着可怕的章鱼,孩子们都不敢去。
这时,家润站出来了,他从水缸里帮所有小朋友拿出名牌。
许家润在章鱼箱里拿名牌
小朋友们纷纷为他鼓掌,都说自己很喜欢家润,他很勇敢,想和他交朋友。
大家为许家润拿到名牌欢呼
这一幕让我们看到:一个有助人精神的孩子,会得到集体接纳,或者被一部分人欣赏。
所以,孩子交不到朋友,突破口可能是这一点:孩子有没有帮助其他小朋友?
比如,提醒同学忘记的东西,给不会某道题的同学讲讲题,同学遇到困难时主动伸出援手,老师需要帮助时搭把手……
如果孩子不知道该如何贡献,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有的孩子擅长画画,可以让他画一幅画送给想要结交的朋友;
有的孩子喜欢手工,可以让他做一些小东西送给班上同学。
比起把孩子推出去社交,鼓励孩子做些贡献作用更大。
这些小事积累多了,孩子会慢慢被集体接纳,变得合群,以后社交过程也会比较顺利。
02.
提醒孩子“别忘记分享”
看到一个心理学家说,人类的天性是趋利避害,所以本能地喜欢有利他精神的人。
而利他精神除了助人为乐,还体现在懂得分享。
如果一个小孩能把现有的东西分给小伙伴,会受到一些伙伴的推崇;推崇他的人越多,会让他在社交上越发有自信。
俞敏洪就是这种品质的受益者,他小时候很想交朋友,但性格也比较内向,不太好交到。
有个家住上海的阿姨,每年过年都会给他捎两斤糖果,对农村出身的他来说,上海糖果珍贵极了,但他没有独自吃掉,而是用“我家有水果糖吃”吸引其他小朋友到他家玩。
凭借分享糖果,俞敏洪交到了很多朋友,成了村里的“孩子王”。
他把这称为“利益分享”原则:一个孩子愿意把自己的能力、资源、利益、感受分享出去,更容易发展出领导力和共赢意识。
不断将自己有的东西分享出来,在成年人看来可能有些功利,但孩子更多会觉得:
这个人经常分东西给我,是个好人;这个人经常帮助我,我喜欢他。
我女儿8岁的时候,我们给她做财富规划时,特意分了一个“社交小金库”出来。
她可以把一部分零花钱放到“社交小金库”这个分类里,专门用来购买送给朋友的礼物,或者想要分享出去的东西。
在这块,我们没有给她讲很多大道理,只是每周都会问她:最近又给朋友买什么东西了?
她买的基本都是一些小东西,零食、发卡、发绳、手链、贴纸什么的,偶尔也会买贵一些的东西送给过生日的朋友。
但我们不会要她省着花,或者怕孩子吃亏,关心她有没有拿到回礼。
很多孩子对钱没有概念,分享出去的东西也不一定能得到回报。
但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分享,可以形成一个好人缘的磁场,吸引更多孩子的好感。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心理学家评价一个孩子人缘好不好,都会把“利他精神”放在首位:
如果一个孩子愿意做一些有利于他人的事情,那他在群体里一定是受欢迎的。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而这些孩子因为人缘比较好,内心更加自信,成长过程中也会保持积极的社交心态,未来视野和人脉也会持续不断往上走,这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03.
孩子社交受挫,需要具体的建议
随着孩子步入小学,可以自己交到朋友,很多社交问题,都是因为跟朋友产生了摩擦。
因为孩子是人生第一次交朋友,没有处理摩擦的经验,这时,他们很需要父母给与具体的技巧上的帮助。
比如,孩子被其他人说“丑”,特别挫败,父母可以这样教孩子:
“下次你再被人说丑,可以告诉他,这种说法特别伤人,不要这样说;不然就告诉他,我丑不丑不关你的事。”
或者,孩子想融入一个小群体,但是找不到要领,父母可以这样引导孩子:
观察团体成员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比如谁需要纸巾,把你的纸巾分享给他们,这样你们就可以聊上天了。
再比如,孩子跟同龄人发生摩擦,甚至绝交,父母可以讲一讲自己读书时期跟朋友发生摩擦的事。
一来,让孩子知道任何人都有可能跟朋友吵架;二来,也让孩子感到父母敞开心扉的鼓励与支持。
父母教会孩子社交的过程,也是目送孩子走向世界的过程。
如果父母教的东西确实有用,孩子会更有底气,不怕跟更多人交朋友,在社交中表现得更加自信、头脑灵活、口齿伶俐、性格亲和。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这样的孩子哪怕看起来普普通通,内在也有着人格魅力。
未来,也更容易被赏识、被喜欢、获得成功。
树妈说:
另外文章之后,还想跟大家说个事儿。咱们每天都会有免费课程资源在“树妈福利群”分享,一些我从各出版社和品牌方要来书籍、特价好物福利、因为数量比较有限,所以不会在公众号跟大家说,也会在群里免费抽奖或给朋友圈的妈妈做活动。
如果大家还没加咱们的群,可以直接扫码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就可以被拉入群了。
如 果 不 想 和 树 妈 从 此 失 联
请 一 定 按 照 下 方 提 示 操 作
设置【 星标★ 】

〖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在看” 〗
↓↓↓↓ · 点击查看更多 · ↓↓↓↓
〖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在看” 〗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小树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