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每天和你一起分享好听、好看的童书

里面 24 个参赛孩子,是从全国数以万计的少年中选拔出来的,每一个都智慧勇气兼具,能走上这个节目,说明孩子已经很了不起了。
可其中一个 12 岁男孩罗闻章的妈妈,却对孩子不是很满意,她觉得闻章平时太好动了。
在比赛中,闻章却表现得很沉稳,同组的孩子做题速度很快,闻章却静下心来,全神贯注,最后稳中求胜,获得了第一名。
在场的每个人,都能看出罗闻章的优秀,罗闻章的妈妈却说:他不行的,真的很差。
主持人不甘心,又问:这么说吧,你觉得闻章特别厉害的一点是什么?
这时,闻章从抱枕后面探出头来,露出期待的目光,闻章妈妈停顿了好一会儿才说:他真的运气特别好……哎,有了,他运气特别好。
听到妈妈这样说,罗闻章沮丧地举起抱枕,又盖住了自己的头……
主持人调侃,罗闻章妈妈的这种做法,就是现在的「黑粉式育儿」。
「黑粉式育儿」说得通俗点就是:像孩子的「黑粉」一样,以打击批评的方式,希望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
这类父母,最害怕孩子会得意会忘形,所以总是吝啬给孩子肯定。
可事实上,失败是成功之母对孩子并不适用,接连的失败和刻意制造的挫折,只会让孩子丧失自驱力。
一个孩子,汲取力量的最好方式,就是体验成功,并允许他为自己的成功开心。


小成功,有大魔力
孩子取得成绩后,要允许他们得意,允许他们庆祝。因为孩子在欣赏自己成功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多巴胺,父母如果允许孩子分泌这种「奖励激素」,孩子就会自觉自愿地做自己的事情。
上个月,华裔男孩刘晓禹获得第 18 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
作为一名 11 岁就斩获各种大奖,15 岁摘取加拿大 OSM 钢琴比赛桂冠,24 岁获得肖邦国际冠军的钢琴家,刘晓禹的练琴经历,似乎配不上他的奖项。
一般获得这种钢琴大奖的孩子,都是从 4、5 岁就开始学琴。
刘晓禹 7 岁才开始学琴,并且,他最初用的还不是钢琴,是只有 55 个键的电子琴。
一般人可能会认为:10 岁正式接触钢琴,11 岁就获奖,刘晓禹一定天赋异禀。
他能取得这么瞩目傲人的成绩,还在于成就和自信的一步步积累。
刘晓禹说:第一次比赛站在领奖台上,就感觉很爽。练琴的过程,就像玩游戏机,过一个关,就像升了一次级,每次都有兴奋感。
这种兴奋感,推动着他,一直持续地让他把钢琴越练越好,并且现在,还愿意持续地学下去……
刘晓禹的这种状态,其实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胜利者效应」——当孩子获得一次成功或成就时,他们会在胜利的推动下,更有信心去挑战。
去年,我们就给大家分享过胡海岚教授的「小老鼠钻管实验」:
科学家准备了一截只容一只小鼠通过的玻璃管,让两个小鼠相遇,看谁把对方推出管道。
她们发现:总是获胜的小鼠,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神经细胞活动会增加。
科学家们用激光激活了总是失败的「低等级」组小鼠的这部分神经元,然后两组小鼠再次比赛,结果:
「低等级」组的小鼠逆袭了,它们把「高级组」的小鼠推出了管子。
让人惊讶的是:这样的成功逆袭 6 次后,即便科学家不再人为帮「低级组」的小鼠激活神经元,它们也同样能成功。
孩子也一样,如果他们体验过成功的快乐,就会对自己有自信。


你暗示失败
孩子就真的会失败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特别重视那些她们通过努力而做成功的事。
他以语言研究为幌子,召集了两组被试人,要求人们把一些单词排列成句。
A 组人拿到的是皱纹、孤独、健忘、驼背等单词,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位颤颤巍巍的老人。
在排列完词句后,约翰·巴奇假装等待开会的人,观察记录这些人离开的神态。
他惊奇地发现,A 组穿过走廊所需要的时间普遍要比 B 组长,而且,A 组人的神态,也更像行动迟缓的老人。
这是因为,人们经过暗示后,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会被激发出共情情感,会不自觉的代入这种共情,也变成这样的人。
一个人将要做什么,怎么做,变成什么样的人,跟他们得到的信号、暗示息息相关。
孩子好不容易做成一件事,如果你肯定他是一个积极、优秀的人,孩子就会真的朝着这个暗示的方向发展。
可如果你看不到孩子的「成功」,对孩子的成就依然不满,总说孩子不好、不行,他们可能就真的越来越不好,越来越不行。
最能给孩子力量的,是那些「做成」的事,而不是那些「失败」的事。
就像一个标签:成人贴什么标签,孩子会成为什么标签里的人。
所以,千万不要总想让孩子在失败中汲取力量,对于孩子来说,那太难了。

养出有自信的孩子
从做好一件小事开始
想要一个孩子有内驱力,自信满满,在孩子取得成就时,就要坦诚地肯定孩子,并且允许孩子为自己的成就鼓掌。
可如果孩子本身没进步,也没成绩,哪哪都做不好,父母要怎么下手激励呢?
世界著名心理学专家 Jordan Peterson 曾讲过一堂公开课——《整理你的房间》。
当时有人问他:博士,你总说设置目标很重要,有了目标,要坚持朝目标努力,可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这可怎么办?
Jordan Peterso 博士却说:那就从打扫你的房间做起。
这时,观众里有人发笑,Jordan Peterso 博士却很认真地解释:
这其实是一种谦逊的态度,看看你周围,看看你能直接影响的范围。
当你把这些小事做好后,你会发现,最重要的不是你的房间干净了,而是你知道怎么区分混沌和秩序了,并学会了用行动去创造秩序。
当你的能力的影响力一点点传播开,你会逐渐变强。这个过程,还会带给你复利,让你越变越强。
孩子其实也一样,当他们有无数个行为需要纠正,有很多习惯需要培养,有许多品质需要建立,都不要着急,不要焦虑。
先集中一段时间,让孩子做好一件小事,并且由此激发起他心中的自豪感。
记得我家孩子一年级时,别的孩子都会自主阅读了,她识字还不太多。
我当时拿出 2 个月时间,教她认识了几百个简单的常见字,然后,每天用这些常见字,给她写一段话让她读。
孩子打心底里,就认为她是能自主阅读的。对于稍难的阅读材料,一些生僻字,孩子从不畏惧。很多时候,她顺着语感语义,连蒙带猜,就读下来了。
就这样,边读边纠正,孩子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基本能自主阅读了。
当孩子身上的一个闪光点被点亮,他们就像被打开了一个「口子」,无数的闪光点,就能冒出来。

不光是阅读,孩子的好习惯,好行为,都能这样,一点点养成。
就像 Jordan Peterso 博士说的:把「房间」打扫干净,是改变你命运的第一步。
养孩子也一样,重视孩子能做好的每一件小事,并发自内心为他们欢呼。
就像看到他们叫出第一声爸爸妈妈,他们勇敢迈出人生第一步时那样,尽可能地去鼓励孩子,告诉他们「你能行」。
至于孩子有没有后劲,孩子只有今天「吃饱」,明天才会有劲啊。
树妈说:
文章之后,还有件事情要跟大家说一下,微信最近改版了,为了方便后续能接收到咱们的文章,大家可以在文末点个【在看】。
咱们也开通了视频号,新一期的视频,是关于培养孩子好习惯的3个阶段。经常发愁孩子习惯不好的妈妈,可以参考一下。
想看更多视频,可以关注我。后续我会在这里,继续跟大家分享我的有趣日常、心得、经验……欢迎来坐坐!
〖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在看” 〗
更多精彩原创,点击图片
▼

▼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小树妈妈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