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理由是:很多优秀的孩子,父母很忙,根本顾不上管孩子,可孩子就是积极主动。
父母管与不管,管教方式不同,对孩子一定有很大影响,只不过,这些影响更加隐秘,我们通过少量的个例,很难发现它们。
那时,他的父母很苛刻,只热衷于看孩子们的成绩和报告,这让大卫觉得上学是一种训练。
大卫的两个女儿出生后,他不想让孩子重复他的教育经历,他试图找到让孩子「学得快乐还能学有所成」的办法。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大卫探访了很多知名的脑科学家和神经学家,其中就包含提出「成长型思维」的卡罗尔·德韦克教授。
大卫探访的这一系列孩子成长实验,被 BBC 拍成了纪录片《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看完后我发现:父母对孩子未来的很多焦虑,以及靠直觉做出的管教,都是多余且无用的。
这些科学实验也验证了:孩子们完全能在拥有快乐童年的同时,积极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孩子的阅读能力,
居然和游戏相关?
我们这代父母,在网络信息的普及下,很快就知道了:阅读能让孩子受益终生,并且孩子越早开始阅读越好。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很多孩子早早就开始认字,甚至会被逼迫写字。
可一个反直觉的结论是:孩子会不会阅读,最关键的技能,不是认字,而是他们脑中有没有「声音节律感」。
这个实验不是检测孩子认识了多少字,而是通过监控孩子大脑,看他们听到「哔哔」声时,大脑的扫描结果。
他们发现:那些能轻松阅读的孩子,在听到「哔哔」声时,大脑扫描会有波动,显示孩子能识别声音的细微差异。
而那些很难进入阅读状态的孩子,大脑扫描显示,他们听到「哔哔」声时,无法识别声音的细微差别。
这是因为:一个能阅读的大脑,关键不在于看东西,而在于孩子是否能分清文字的节律,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语感」。
孩子对声音越敏感,他们越能分别声音中的节律、细微差别。转化成文字阅读时,他也能顺畅地调动大脑中掌管节律的部分,识别接字、词、句的含义。
阅读,不光是认字,而是大脑从声音到字、词,再到文字含义一系列的转化。
而游戏、唱歌、弹奏乐器这些活动,都能帮孩子学习阅读。
能帮孩子打好这个基础的,就是在生活、游戏中,帮孩子习得节奏和节律感,甚至多让孩子玩耍,父母们多读,都能帮孩子建立阅读能力。


孩子即便天生自控力差
也不用焦虑
棉花糖实验,最早是斯坦福大学教授米歇尔在 40 年前做的。
当时她找了一些幼儿园的孩子,给他们每人面前放了一些棉花糖。
米歇尔告诉孩子们,可以立即吃掉这些棉花糖,也可以选择等待几分钟再吃掉。
在接下来 40 年的时间里,米歇尔对这批孩子进行了追踪。
她发现,当年选择等待几分钟,并最终得到双份棉花糖的孩子,在日后的升学考试、事业,以及婚姻中都有着更突出的表现。
即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必须是自发的,才会对后续人生有深远影响。如果是成人强制孩子延迟满足,对孩子日后的成就,不会产生影响。
这个实验看起来有点绝望:孩子如果天生没有自控力,好像就没救了。
但大卫和大卫和科学家们,改变了棉花糖实验的规则,得出了让人很欣慰的结果。
遗憾的是,3 个孩子都没能控制住自己,他们都在 4 分钟之内,吃掉了棉花糖。
大卫和科学家们,随即又用同样的孩子,进行了第二轮实验。
孩子们愿意做一个有控制力的孩子,他们开始尽量控制自己,并等到 4 分钟后,得到了双份的棉花糖。
心理学家认为:有些孩子,确实天生自控力就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更善于观察,也更能通透地理解这个世界的缘故。
当我们告诉孩子一件事的正确方向,他们也确实有意愿「变好」时,孩子是能自我约束的。
只不过,这个过程,我们不能强加给孩子,要细心地去引导他们。
每个孩子都有出色的潜质,关键就在于,父母们是否愿意塌下心来,了解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和这个世界建立更好连接。


永远不要定义孩子
纪录片的最后一个实验,看上去不那么严谨,却最发人深省。
大卫的弟弟丹,和他有着同样的家庭背景,但丹成年后,生活却一直不如意。
二十年多年来,他做着邮递员、服务员、文员、出租车司机等底层工作……每天为谋生而忙碌。
这还要从丹当时上的那所学校说起,在那所风气不好的学校里,孩子不尊重老师,打群架,老师也不太友好。
父母认为他学不好;老师不断强调,班上有 36 个孩子,他是最后一名。
甚至周围人也总是问:你为什么不能像你的兄弟那样呢?
慢慢的,那个从 8 岁开始,就总是游走在最后的孩子,一点点丧失了力量。
丹后来回忆说:我所受的教育,并没有什么推动我去思考自己的将来,我成了成绩、报告单的工具。可成绩、报告单对我以后的生活一无用处。
丹的经历让人遗憾,可他又点醒我们:一个孩子长大后做什么,成为什么人,可能跟他一年级时的数学小测成绩,并没有什么相关性。
孩子未来如何,关键不是他学校的每次测评,而是我们要推动他们去思考:
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你需要做什么样的努力。
不随意定义、评价孩子,帮他们实实在在地链接目标和过程,才是智慧父母的做法。


一个孩子,之所以让成人、让全社会都感受到希望,就是因为,孩子有很强的可塑性。
大卫的几个实验,让人感受到教育巨大力量:孩子本身会成长、会突破,会实现自己。
这个过程中,我们只要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给予适当帮助和引领,就能让孩子幸福快乐地学,还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这中间的路,任重而道远,作为父母,我们仍需不断学习,持续努力。
树妈说:
观看链接我也帮大家整理好了。关注咱们公号,回复「希望」就可以直接看啦!
文章之后,还有件事情要跟大家说一下,微信最近改版了,为了方便后续能接收到咱们的文章,大家可以在文末点个【在看】。
咱们也开通了视频号,咱们最新一期的视频,是关于家庭中两个孩子发生矛盾后,父母应该如何处理。二孩家庭中,争吵不可避免,父母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优师教研 " data-nonceid="3215089479259374532" data-type="video">
想看更多视频,可以关注我。后续我会在这里,继续跟大家分享我的有趣日常、心得、经验……欢迎来坐坐!
〖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在看” 〗
更多精彩原创,点击图片
▼

▼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小树妈妈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