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应3
小孩子总是容易怕黑,这个时候我们想当然的就觉得是因为他们太胆小了,实际上,孩子怕黑很可能不是因为胆小的原因。
李佳敏在日记中写道:妈妈无微不至的关心我,让我好感动。早晨她会按时叫我起床,吃完饭后会定时捧上切好的水果,上床后她会帮我掖好被子,关上灯。我觉得没有比她更细心的妈妈了。每隔几天她就帮我测量身高体重,让我吃鱼肝油和维生素,通过变换每天的饭菜均衡我身体所需的营养。
可是,我又觉得妈妈一点也不关心我。她不知道我怕黑。每天晚上我假装睡着了,等她关灯掩门走开之后,我又把灯打开。我没有告诉妈妈,我只有开着灯才能睡着,可我觉得妈妈也知道,因为她会再过来把灯关上,还说“这孩子,怎么老是要开着灯睡觉呢”。有时候半夜醒来,做了噩梦,置身在黑暗中我真的很害怕。但这些我都不敢跟妈妈说。我觉得妈妈那么爱我,事无巨细都会想到我,她应该知道我怕黑才对啊。
很多中年人都受困于睡眠障碍,他们由于工作压力大、内分泌紊乱,往往要躺在床上几个小时才能入睡,或者是很早就醒过来,再也睡不着,其实睡眠障碍不只是成年人的“专利”,同样也会发生在孩子身上。孩子的睡眠障碍和成年人的睡眠障碍有区别,这主要表现为睡眠不安、梦魇、夜惊、梦激等。
足够的睡眠和良好的睡眠习惯对孩子身心健康有利。心理学家在临床中发现,很多孩子之所以长得慢、肥胖、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成绩差,这一系列问题都与睡眠有关。睡眠是人的生理需要,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一个人每天的睡眠时间大概在八小时左右,孩子的睡眠时间应该更长一些。孩子的脑细胞正处于发育成熟过程中,而孩子体格生长所必需的生长激素,只有在睡眠状态下才能高水平分泌。在这一期间内,充足的睡眠是脑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保证,高质量的睡眠不但有助于孩子体格的生长,更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育。
睡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如此的重要,但是当孩子说怕黑,不敢一个人睡觉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这么想:孩子胆子太小了,应该让他独自睡,以培养他独立和勇敢的精神。我们会认为,这样做是在帮助孩子克服怕黑和一个人不敢睡觉的恐惧感。但我们不知道,这只是表面现象,我们没有去发掘深层次的原因。
一般来说,恐惧都有其“源代码”,比如社交恐惧源于自闭。孩子怕黑不敢一个人睡觉,其实只是睡眠障碍。经常惊醒是孩子渴望开灯睡觉和有人陪伴睡觉的动因。设想这样的场景:孩子在深夜醒来,置身黑暗中,这是他不熟悉的环境,他是多么的害怕,多么渴望得到成人的帮助。可是,他不敢跑去找老师的帮忙,甚至不敢下床去开灯。处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会想,要是灯开着那该多好啊。
对于教师来说,孩子怕黑不敢一个人睡觉的问题,其实很重要,但我们往往会用“胆小”“要勇敢”来处理。这样就容易对深层次的原因视而不见,形成可怕的盲点。
另外,教师应该让孩子养成合理的睡眠作息习惯,并严格遵守这一作息时间表。一般来说,午休不宜超过 45 分钟,午休时间过长会影响孩子晚上的睡眠质量。孩子晚上睡觉的时候,卧房内应保持安静和舒适,里面最好不要摆放电脑、电视及电话等,这些会影响睡眠的质量。晚上不要让孩子饮用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不要让孩子将床作为活动的场所,如在床上玩耍、看书等,要确保床只是睡觉的地方。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会“闹觉”。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为“睡眠启动依赖”。对于教师而言,培养孩子自我入睡的能力非常重要,不能一闹就抱。教师可以尝试采取“消极应对法”,让孩子自己闹一会儿,孩子没有人答
理,自然就会安静下来。这有助于孩子养成独立入睡的习惯。另外,我们要建议父母孩子半夜醒来也不必过分紧张,如果孩子一哭就抱起来哄,这样也会让孩子产生越来越重的依赖性。
到了一定年纪独立入睡对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也不能够因为想要让孩子独立入睡就忽略孩子不能够一个人睡的真正原因,不然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越不敢一个人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