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是幼儿园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家园共育的关键在“沟通”二字,家园双方通过交流彼此的观点、感情,求得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
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尽管教师和家长有着良好的沟通意图,但由于各种原因,双方经常会出现沟通障碍。
通常是沟通双方产生误解,形成错误假设,开始了错误的解释,最后导致错误交流的现象。
我们先来看几个老师与家长沟通的案例。
老师,今天的作业是什么?
在面对家长时,老师的心态如何决定了沟通效果的好坏,显然,上面的沟通都是无效乃至十分失败的。
上面的沟通案例,反映出老师存在以下几种不合适的心态。
1. 高高在上型
没有摆正自身的位置,认为老师是孩子学校教育中的主角,那么家长就应该对自己事事顺从,因而在与家长沟通时,多使用命令语气,或用教育的口吻与家长对话。
2. 冷漠型
有些老师在面对家长的问题时,问一句答一句,家长不问,自己也不会主动去沟通。让家长感觉到其对孩子不上心,也极易引起家长的反感。
3. 怯懦型
在面对一些高学历、懂教育的家长时,不少老师显露出怯场,生怕自己哪里说的、做的不专业会被家长指出。这样的老师在教学中也是畏手畏脚,很难获得家长的认可。
4. 打太极型
有些上了年纪的老师对于自身的工作已经相当了解、熟悉,反而缺少了年轻教师的冲劲,在与家长沟通时,无法拿出真心相对,反而事事打太极。
5. 一言不合就爆型
有的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个性比较突出,遇到态度不好的家长时,一点就爆,随即就会将矛盾进一步激化。
上述几种类型的老师仅是教师群体中的少数,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有这样的老师存在。
首先需要明确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通过沟通,双方能够了解幼儿在园以及在家的表现、状态、存在的问题,及时地依此调整对该幼儿的培养与指导策略。
此外,需要明确与家长的关系。幼儿成长虽然以家庭教育为主,园所学习为辅,但老师与家长在对幼儿的教育中都承担着重要责任,两者缺一不可,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助力。因此,二者在交流沟通中是平等的合作关系,没有谁捧谁,谁压谁一说,只有保持对等的交流,才能实现信息的准确性。
再者,教师初入职场时的赤子心态是不可丢的,一切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只要凡事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真心为孩子着想,无论你是否比家长更专业,家长都会一样的信任你、依赖你。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老师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以孩子为中心
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永远都是孩子,以孩子为中心沟通,家长有耐心,感受到老师的用心,自然更加尊重老师。
2. 真诚相待
一个人是否真诚,对方在言语中能够很明确地感知到。因此,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家长,都要真诚相待。真心换真心不是一句俗气的老话,而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时最有用的至理名言。
3. 热情主动
无论是上下学时,还是在安排家园共育任务时,老师都需要微笑应对家长的咨询。此外,老师还应主动邀约家长,定期针对孩子一段时间内的表现做沟通。有时候,你的一份热情主动,将换来一次顺利且有切实作用的沟通。
4. 尊重平等
遵循尊重平等的原则,会让你的心态保持在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且能够设身处地地从家长的角度考虑事情,也更能理解家长。真诚沟通、礼貌待人会为你避免矛盾的产生。
5. 持续不间断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分阶段持续性的过程,因而在与家长沟通时要从差异化角度出发,依据每个孩子的成长特点,分时段有选择地、持续地进行沟通,将会大大增强沟通的效果。
要点一:尊重老师事关我们的人生观。
要点二:以孩子个体成长规律为核心。
要点三:父母学家庭教育才是硬道理。
要点四:宽容对待孩子成长出现差错。
要点五:老师父母要相互鼓励和欣赏。
要点六:坚守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
刚刚开学不到一周,相信已经有老师在与家长沟通时遇到了问题,尤其是对于没有经验的新手老师来讲,问题可能会更多。
每位家长虽性格迥异但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友善合作型
大多数的家长,对于老师都是和善的,秉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想法与老师良好沟通,这种类型的家长也是老师最喜欢,合作起来最轻松的。
2.过度保护型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妈妈,在孩子上幼儿园前一直与其24小时在一起,照顾地尽心尽力。一上幼儿园,生怕孩子吃不好、睡不好、被欺负。
这类家长一方面会给孩子带吃的喝的到幼儿园,还会时不时地询问老师孩子的现状。
针对这一类型的家长,老师可以多多交流,向之讲述孩子独立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老师要通过言语和行为来获得家长的信任,让他们放心将孩子交给自己。
3.大题小做型
这类的家长多数为爷爷奶奶辈,他们疼孙子孙女,稍有一点照顾不周或孩子在学校受到欺负,不会冷静沟通,只会在微信群里或是直接去班级里找老师理论,嗓门大,也没耐心听老师讲话。
针对这类人群,老师们要不卑不亢,争取让对方的情绪先冷静下来再讨论事情的对错。如果对方依旧无理取闹,应严厉制止。实在过分的情况下,可拨打孩子父母的电话,请他们来安抚。
4.过度严格型
不少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对学习十分严格,认为户外活动游戏能少就少,只有学习算术、背古诗等技能才算是上幼儿园该做的事情。
针对这类型的家长,我们首先要理解其望子成龙的心情。其次,我们可以向其阐述课程的理念,孩子能够在一日生活中学到的内容、提升的能力。
再者,需要让他们明白过度严格要求只会适得其反。
5.放养型
有严格管教孩子的家长,也有对孩子完全放养的家长。他们常常以工作忙为借口,不参加幼儿园的所有活动,老师一个学期也很难见到一面,更不用谈及沟通交流。
这类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主战场放在了幼儿园里,把教育孩子的重担完全交给了老师。
针对这种情况,老师需要向家长阐明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并在家园共育活动中单独、重点地邀请他们,让对方感受到被重视。
此外,我们还梳理了几个家长可能会提到的问题以及回答术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沟通是家园共育的基础,但仅有沟通还不够,怎么消化沟通的内容才是促进家园共育最重要的因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