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比一比,学问可大着哩!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比一比,学问可大着哩!-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比一比,学问可大着哩!-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比一比,学问可大着哩!-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奶奶说了,我是小孩,只有大人才能……


噢,为什么把爸爸妈妈叫大人?

比一比,学问可大着哩!-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比一比,学问可大着哩!-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比一比,学问可大着哩!-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比一比,学问可大着哩!-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因为你们比较大啊!


比一比,学问可大着哩!-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比一比,学问可大着哩!-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不对不对,因为你们比较高

比一比,学问可大着哩!-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比一比,学问可大着哩!-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不对,因为你们比较胖!


你看,多么有趣。


当我们问孩子:“为什么把爸爸妈妈叫大人?”孩子们基本会这样回答。


这是因为3-4岁的孩子还不能认识量的差异,也不会用词语准确的表示。他们对于高矮、粗细、长短、宽窄、厚薄等量的差别,往往都会笼统地说成“大”、“小”。但是让孩子进行比较前,必须得确定要比较哪一种“大”。那么怎么能让孩子分辨这是哪一种“大”呢?


比一比,学问可大着哩!-幼师课件网第12张图片yi’ge  比一比,学问可大着哩!-幼师课件网第13张图片比一比,学问可大着哩!-幼师课件网第14张图片


在一次进行比较大小的教学活动中,我拿出这样三件物品:水杯、碗、牛奶杯。


很显然,它们的高度、宽度都不同。


我指着它们问孩子们:“你觉得哪个最大呢?”

 

一个孩子说:“我觉得水杯最大,因为它最高


另一个孩子马上否定,“不,碗最大,因为它最胖。”


我听了孩子们的回答,笑了笑,接着问“你觉得哪个能装最多的水呢?”


孩子们想了想:“应该还是碗!老师,是不是?”


俗话说:科学掌握在孩子们的指尖上。老师的职责并不是将知识告诉孩子就可以了,而是”传道授业解惑“。


所以,实验走一波。孩子们把碗里装满水,然后把碗里的水分别往牛奶瓶和水杯里倒,最后发现,碗里的水都没有倒完。小朋友看到结果,非常高兴地说:“我猜对了!”

 

在这个活动中,有的孩子说“水杯最大”,这个大指的是高度,还有孩子说“碗最大,因为它最胖”比较的是宽度。老师让孩子们猜哪个能装最多的水,比较的是容积。通过活动,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在确定了比较的维度后(大小、高矮等等),才具备测量的基础。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引导孩子比一比呢?


1.看一看、摸一摸、掂一掂

看一看:爸爸妈妈们可以拿出一个篮球和一个乒乓球,让孩子看看,问他们哪个大,哪个小。(目测法)

摸一摸:让孩子分别摸汉语词典和普通杂志,辨别哪个厚,哪个薄。

掂一掂:让孩子用手掂一掂,小铅球和大玩偶谁重谁轻,这个办法可以让孩子明白“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


以此类推,爸爸妈妈们可以用家里的其他玩具让孩子认识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粗细、高矮等特征。孩子对物体量的认知主要是通过视觉、触摸觉等感官的感知,这种方法最直观也最简单。


2.叠一叠、放一放

感知大小:爸爸妈妈可以把手掌和孩子的手掌重叠在一起,来认识大小。

感知长短:通过游戏孙悟空的金箍棒,把短的纸棒重叠在长的铅笔上面,来认识长短。


并放法:

感知高矮: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并肩站一起,认识高矮。

比较厚薄:可以把两本不同厚度的书放一起,认识厚薄。

 


理解量的差异性,是进行测量的基础。多种的尺寸(容积和周长)和不同维度(高度和宽度)在测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有等孩子理解了“无论对单个或者是多个物体,都可以根据它们的多种属性(大小、长短、高矮)对它们进行测量”这一概念,才能进行更常规的测量活动。


行动起来,在家中,和孩子一起进行比一比的数学思维活动。比大小、比长短、比厚薄、比高矮、比胖瘦、比宽窄、比重量……


最后,别忘了引导孩子做好记录表哦!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烈儿老师幼学苑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比一比,学问可大着哩!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