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森林基地牡丹班老师和孩子
在李跃儿芭学园,远足一直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个活动,每次远足孩子们可以走出幼儿园,去和幼儿园不一样的地方去体验,多种多样的活动,还可以在外面野餐,分享食物,去感受季节的变化和自然的回馈。
通俗点讲,不就是爸爸妈妈经常带孩子在风和日丽的午后找个草地野餐嘛!
没错,但就是在这样一个熟悉不过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教育的内容在里面。
图:每个孩子整装开始出发
在9月21日这一天,李跃儿森林基地的老师们和孩子们坐着大班车去蟒山脚下的一个大果园里去远足。
四周环山,山头被绿树包围着,周围是一棵一棵的果树,果树上面结满了累累的果实,有苹果,山枣,还有大柿子,梨……各种各样的水果,孩子的尖叫和惊叹不绝于耳,加上天气又很凉快,然后孩子们在这样的一个地方里可以尽情的撒欢奔跑,释放人类对自然的爱,和自己的天性。
图:到达远足地点,大山我来啦!
但是远足,不仅仅只是带孩子去玩那么简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揭开远足背后你不知道的一些事儿。
捡栗子的百态
孩子们放下书包和行囊,第一站先到了栗子园,很多栗子都熟透了,掉在地上,孩子们人手一个袋子,这样就可以轻松的把捡到的粒子装到袋子里,不会为没地方和总掉发愁。
图:拿着塑料袋出发栗子林
中途发现风吹起塑料袋会越来越大
在捡栗子的过程中,会看到这样的几个状态,一部分孩子他们非常努力在找,但奇怪的是,明明栗子就在脚下,用眼睛扫了好几遍,却依然看不到!
然后就不停的问老师,哪里有栗子呀,哪里有栗子呀?
图:蹲在地上弯着腰仔细找栗子
为什么孩子会找不到栗子?是他们真的没有看见吗?
其实啊,对脚下的栗子视而不见,不是孩子们故意看不到,而是在孩子的心智模式里缺少和栗子有关的丰富的信息和经验。
图:发现了一个带壳的栗子,怎么弄出来?
相信每个孩子都吃过栗子,多数吃到的是平时爸妈从超市里面买回来的用纸袋子装起来那种栗子,林子里的栗子不是用袋子装的,也不是在大锅里翻炒的,而是在树上,外壳带着刺,掉在地上的。那么到孩子到了一个这样的环境,他多面对的情况就跟自己已有的经验产生冲突,所以在地里捡栗子的时候呢,研究收到地上栗子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在记忆中枢搜寻和栗子有关的信息,因为经验少就不能信息匹配,所以大脑也就不会支配身体去做出捡的动作。就像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里没有的信息,就会出现BUG无法识别,所以人的心智模式是否丰富,直接经验是否足够的多,决定着我们自己的“大数据”系统。
图:在找栗子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千足虫
在捡栗子过程中,会发现有些孩子不一会儿就捡了半袋子的栗子。老师和孩子们都会惊奇,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捡了半袋子的孩子,他发现了一个好办法,他会跟在摇栗子树的老农身后,当老农使劲摇栗子树后,栗子自然掉一地,他就会迅速捕捉目标很快捡到自己的袋子里。
图:满载而归,露出欢畅的喜悦
也有的孩子,他们看到很多掉地上的栗子包着带刺的外壳,没办法拿出来,同一时间孩子观察到老师是用脚踩着栗子在地上搓一下栗子就从里面出来了,孩子看到别人这样做,他就开始模仿,并不断的一次一次,就再看到带壳的栗子会很熟练的把栗子从壳里弄出来,因为我们知道孩子天生的学习机制就是通过模仿来建构自我的内在精神的。
图:我搓,我摩擦,在这不光滑的地上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在同一个环境下,不同的孩子,他们在对于同一件事情所呈现出的智慧是不一样的。
但是我们成人有的时候会不相信儿童,不相信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去面对困难去解决问题,总是习惯性在这样的情况下着急替代孩子,比如孩子找不到,那我就帮孩子找担心孩子受挫不开心,实则这是在一步步的把孩子推向弱的方向,同时如果成人太多代替的话,看似帮了孩子当下,实则拿走了孩子提升智慧和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草地上的摔跤体验
在孩子们采摘完之后,吃过午饭休息的时候,老师们组织了一个在草地上摔跤的活动。
在一开始老师会给出孩子一个刺激说:谁的力气大,想不想摔跤,但对于游戏的规则没有给孩子们说,那孩子自己就会以为摔跤就是一起去做一个力量的对抗。结果就会发现一群男孩围上去,试图撂倒我们的男老师,场面类似一群蚂蚁搬大豆,大家可以自行想象。
图:进军“敌方”防御塔!
这时候老师们会发现,4岁以上的孩子对于摔跤这样彰显自我力量的事情都非常感兴趣,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则和经验,而规则是为了更好的让事态发展,所以老师就及时调整战略,先公告摔跤规则,然后示范,再带孩子们开始。有了规则,你会发现孩子们能够在规则之内去发挥自己最大的自由。
图:向孩子们展示摔跤动作
说完规则,大兵和赵创演示了一下,孩子们就开始了新一轮的游戏,裁判,选手,拉拉队和观众各司其职,场面有秩序的很多,最重要的是,稳定的秩序感可以帮助孩子带来安全感。
第一场先上来的是两个看起来都很壮实的男孩,他们两个力量本身是不相上下的,三局下来,并没有一个人被摔倒,两个孩子都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但是脸上竟然满是骄傲,想必此刻的内心独白: “我是个大英雄!帅呆了”哈哈。
图:真的勇士敢于面对对手的力量
接下来几场,我们又来了几对挑战者。
其中有一对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他们年龄相当,男孩女孩的体型也相当,两局之后,依然没有分出上下,但是两个人都使了很大的力气,力量上都感觉到了一股势均力敌的对抗,当宣布第三局要不要在开始的时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不继续,彼此面对微笑的拥抱结束。
图:势均力敌的男女选手
一般这样的场景,我们是选择鼓励孩子继续的还是尊重孩子的选择,是需要去感受孩子当下的状态,他们都是开心的,没有一方气馁和不舒服,显然选择停战是孩子对自我的保护和对自己力量的一个重新评估,相信他们在这个没有完成的对抗中对自己的认知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最后来了一对力量比较悬殊的选手,一个身材较瘦小的男孩,一个身高和年龄偏大的男孩。在开始之前,我还有一丝担心,担心这样的力量悬殊,会不会让瘦小一点的孩子有挫败感,最后不敢于去挑战呢?于是有刻意引导其他力量相当的孩子来成为这个孩子的对手,你会发现结果往往出乎意料。举手的孩子中,个个都是五岁左右的大孩子,孩子们自己石头剪刀布最终还是这个身高和年龄偏大的孩子。
图:竭尽全力去对抗强大的对手
在开始前,给两个孩子加油打气再次宣告规则,点到为止。
于是,这场大家拭目以待的摔跤又开始了。
明显是一个比较力量比较悬殊的对抗,但又怎么能够让这个小男孩不会因此对自己有消极的认知,那么成人的反馈就显得很关键了。
最后结束时会对两个选手都进行沟通:瘦小的孩子面对比你强壮的对手,你竟然能够如此勇敢的继续比赛,而且整个过程,平了两局,看到你在使出自己的力气去对待这场摔跤。而强壮的孩子也在过程中使出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和对手比拼,所以我宣布并同时举起两个孩子的手,向大家宣告今天的两个勇士。
图:僵持ing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孩子都得到了内心的喜悦和力量的提升。
我们常说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力量的人,这个力量一定不是单一的指心理力量,或者身体力量,因为我们的心理力量可以透过我们的肢体力量而体现,我们的肢体力量的增强,同样可以给我们的心灵力量带来积极的影响。
对于孩子来说,成长的课题是随时发生的,是否能够及时的抓住教育的契机,并且正确的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同时能够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给予最合适的引领,就是给到孩子最好的爱。
图:森林基地银杏班老师和孩子
那么在森林基地,就有这样一群可爱,善良,爱孩子,懂孩子,用心做教育并不断完善自我的人儿,我相信这一点,就可以给到我们的孩子以及家长,非常大的支持。
一次远足,一次释放,更是一次成长!愿我们在不断的相识分离中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和自己在一起!
做 更 懂 孩 子 的 教 育
www.liyueer.com
注:文章内所有图片为芭学园孩子照片
未经允许禁止转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