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封
老 / 师 / 来 / 信
Letter From Teacher
云飞老师:
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位家长,对于规则和自由总是不能做得很好。在家里,我对自己的孩子都建立不好规则,更别说到班级中,对着那么多的孩子啦。
云 / 飞
博苑总优化师、CPE家长学校校长
正好说反了,应该是母亲的规则不如老师好建立。
为什么呢?什么叫规则呢?规则是因为社会交往而产生的,资源有限,多人共享,必然需要产生某种规则,才能保障大家的权益。
1
平等是基础
如果要什么有什么,什么愿望都能实现,就不需要规则。在家庭中就容易这样,孩子的一切需求,父母尽己所能都给了他。由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所以在家庭中建立规则更难。
当孩子来到幼儿园,真正进入集体生活,教室中有30个与他一样的孩子,所有资源都是共享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人特殊,于是,规则就容易建立。
比如说,大家都想吃饭、吃加餐、玩玩具、滑滑梯,那就得等待,就得排队。假如我想看这本书,他也想看,那就得有“先到先得”的规则才能解决。因此,在集体生活中,教师更容易引导孩子们建立规则意识。
当然,在家庭中同样可以建立起良好规则,这其中的关键是,成人要把孩子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人,而非特殊的人,大家同样对家中事物负有责任——比如取物归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先到先得、不打扰他人。只有有了平等思维,孩子才会建立起规则意识。
2
权利与义务对应
如果说平等是规则产生的第一要素,那么,权利与义务对应,则是规则建立的第二要素。
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班级里,规则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你有选择的自由,但是,也就同时有了责任。
你选了一个教具,你就有要照顾好它的义务。
你选择参加游戏,你就需要遵守这个游戏的规则。
你不希望别人抢你东西、打扰你,尊重你的权利,你就选择了要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当我们坚决地制止某个孩子的侵犯行为的时候,不仅仅是阻止他,更要告诉他这同样是在保护他——“你也不希望别人侵犯你对吧?如果有人抢你东西、打扰你的时候,老师同样会阻止他,保护你。”
3
将爱与规则对立,是一种错误
不同意孩子的不良行为,不代表不爱,将两者对立,是规则建立不起来的根源。
常规建立不好的家长或老师,往往善良、温柔、脾气好,我们俗称“被孩子欺负”,这其实是原则性不强的表现——对于违反原则的事情,孩子一哭一闹,就心软了,就放弃原则,没有不容商议的坚决态度,这是造成孩子规则意识差的核心原因。
以上三点,是关于规则建立的理解。让我们来看两个实际案例:
案例1:茂名芝麻林老师到汕头博苑观摩,看到这样一幕:
A男孩把他的粉红毯工作取出来,放在B小朋友的工作毯上,B不同意,A有情绪,他哭了,背着书包想要回家,
这时候老师介入引导:“这是A的工作毯,如果你需要使用,请征得他的同意,如果他拒绝你,请你自己去取工作毯。”
A小朋友并没有去跟B小朋友去沟通,而是背上书包哭着说要回家找妈妈。
老师和小朋友建立规则和处理情绪的时候,态度是温和而坚定的,并不因为孩子哭,就可以破坏规则。A孩子哭了一会,没意思了,又重新选择其他工作,当他投入新的工作的时候,情绪也慢慢地稳定了下来。
启发:
(1)常规的建立就是孩子发生状况的当下;
(2)老师要接纳、安抚孩子的情绪,但规则就是规则,不拿来做交换;
(3)B小朋友没有任何问题,切忌为安抚A去做B小朋友的工作——这个世界不是这样运转的!案例中老师的处理得很好:对于B来说,平静地说不,值得肯定;对A来说,学会接受被拒绝,也是重要一课。
案例2:非要拿别人教具的女孩
一次巡班时,我指导一位腼腆的小女孩操作一百板,她不太熟练。旁边一位大女孩走了过来,说“我会“,于是就动手拿起小女生的教具操作起来,小女生也没有拒绝,但手里紧紧攥着”100“,这是她最喜欢的数字。大女生不容分说地,要把所有的数字都拿过去,小女生明显不乐意,但又不敢说什么。
我介入说:“这是她的工作,请你让她自己操作。”
大女孩说:“她不会,我会。“
我说:“这不是你的工作,请你还给她。如果你想操作,需要等她操作完。“
大女孩不听,非要操作,我拦住了她。这时,她开始大发雷霆。
我依然说:“这是别的小朋友的工作,必须经过她的同意,不可以抢”。
见我不退让,大女孩开始打我, 并要咬我。
我抓住她的手臂:“你打到我了,我很疼,也很生气!”。
大女孩说:“我不喜欢你!我讨厌你!“
我说:“你可以不喜欢我,但不可以打人”,“我喜欢你,但我不会让你打人的。”,“谁都不可以伤害别人,同样,我也不会让别人伤害你。”
她听不进去,也打不到我,看我态度坚决,就放弃了。说“我不想操作了”,走开了。
启发:
(1)涉及原则问题,成人态度务必坚定;
(2)心平气和更有力量;
(3)可以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做”,不要说“我就不喜欢你了”,行为与人要分开。
第二天我不在,老师观察到一个有趣的情景,当这个大女孩在画一幅画大画时,其他小朋友都很好奇,围拢了过来,这时她的好朋友在旁边维持着秩序,口中用的正是我昨天的说过的话:“这是她的工作,请退后,不可以打扰她“。
总之,规则的目的,不是为了约束与限制孩子。规则其实是自由与权利的一种保障。大家若都能遵守合理的规则,那么,每个人就能更好地享有权利——享有吃饭、使用教具、玩玩具、滑滑梯的权利。
这是茂名芝麻林老师自编自唱的《儿童语言规范》希望语言规范成为老师和孩子内在的规则秩序
育儿问题来信邮箱:
boyuanyuer2021@163.com
育 / 儿 / 问 / 题 / 合 / 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