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一、感知觉的概述
(一)感知觉的概念
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解析】
感知觉的概念:以单选题备考,掌握关键词。
1.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5一器官)的
反映。单一器官比如视觉(用眼看)、嗅觉(用鼻子闻)、听觉(耳朵)、味觉
(用嘴巴尝)、触觉(用手摸)。
2.知觉:
(1)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在讲义
旁边写上“这是××”,右边的图是一个苹果,当你说出这是什么的时候这属于
知觉。
(2)考试常考“下列选项中属于知觉的是哪一个?”A 项是“真好吃”,B
项是“真香”,C 项是“滑溜”,D 项是“这是蛋糕”,那么选择 D 项。
(二)感知觉的规律
【解析】
感知觉的规律:历年来没有出现过考题,此处以单选题备考,注意记忆例子。
1.感觉适应:比如冬天去游泳,刚摸水觉得很凉,游了两圈以后就不觉得凉
了,这属于感觉适应。需要大家掌握明适应和暗适应。
(1)明适应:从暗处到明处,比如从电影院走出来发现阳光很刺眼,但是
过一会儿就好了。
(2)暗适应:从明处到暗处,比如开车进隧道,一定要开车灯,因为一进
隧道眼前会很黑,过一会儿就好了。
2.感觉对比:对比至少要有两个事物,比如高矮个子站在一起,一个高一个
矮。
(1)同时对比:同一时间进行对比,比如黑人白牙、鹤立鸡群。
(2)继时对比:考查先苦后甜,比如先喝了一杯药,再给一块糖,就会觉
得糖很甜。比如女朋友会问我长得好看还是前女友长得好看。
3.联觉效应: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比如在夏天经常会穿白色的衣服,
白色属于冷色调,红色给人感觉温暖,属于暖色调。
4.感觉后效:看见的事物已经不在眼前了,但是这个东西还在眼前,比如大
家看一下棒棒糖中间的点,看十秒钟,然后转向墙面,有糖呈现在墙上,这就是
感觉后效。
(三)知觉特性
知觉的特性 |
特点 |
知觉的选择性 |
区分对象和背景 |
知觉的理解性 |
个体经验。结论多样化 |
知觉的整体性 |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区分对象和背景。第一幅图是双人与水杯,如果我们以黑
色为背景,那么知觉出来的是水杯,如果以白色为背景,那么知觉出来的是两个
人脸,所以背景不同,知觉出来的对象不同。
2.知觉的理解性:每一个人的理解不同,比如一提到“999”,有的人能想
到感冒灵,有的人想到了口红,每个人由于个体经验的不同,理解的事物也不同。
医生能够看 X 光片,但是平常人看不懂,平常人与医生的经验不同,知觉就不同。
可以在讲义旁边记“每个人理解的不一样”。
3.知觉的整体性:第三幅图中间的形状是三角形,但是其实并没有知觉到完
整的三角形,只看到了一部分就把它当做了整体看待。比如“窥一斑而知全豹”。
4.知觉的恒常性:最后一组图片中从地上看天空的飞机其实没有手指甲大,
但是我们知道飞机其实很大,这属于知觉的恒常性,距离很远,条件和方位改变
了,但是你依然觉得它就是它。比如黑夜中的红旗,我们知道红旗是红色。
二、感觉的发展:
视敏度 |
新生儿最佳视距20cm; 3岁视力为1.0 |
|
视 觉 |
颜色 |
|
3-4岁初步辨认基本色,辨认混合色较困难 |
||
4-5岁开始认识混合色、 近似色 |
||
5-6岁能够辨别更多的混合色,区分色调 |
||
听觉 |
新生儿爱听母亲的、 柔和的 高声调的声音 |
|
味觉 |
儿童刚出生时味觉最发达 |
|
触觉 |
手眼协调 |
【解析】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表格以单选题备考,着重掌握老师课件中标红部分。
1.视觉:
(1)视敏度:即为视力。新生儿最佳视距 20cm;3 岁视力为 1.0。
(2)颜色视觉:记忆口诀“小基本(小班初步辨认基本色),中近似(中
班能够辨认近似色),大色调(大班能够辨认冷暖色调)”。
①3-4 岁(小班)初步辨认基本色,辨认混合色较困难,基本色分为红黄蓝。
②4-5 岁(中班)开始认识混合色、近似色:
A.混合色比如红色加上黄色变成橙色。
B.近似色比如天蓝、孔雀蓝、藏蓝色、雾霾蓝等。
③5-6 岁(大班)能够辨别更多的混合色,区分色调,比如冷暖色调。
2.听觉:新生儿更喜欢听人的声音,爱听母亲的、柔和的、高声调的声音。
3.味觉:儿童刚出生时味觉最发达。
4.触觉:手眼协调,处于 4-5 个月
三、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幼儿认识几何形状由易到难的顺序是:
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形状知觉的敏感期 4 岁出现。
2.大小知觉
4 岁以后,幼儿能用语言说出图形有大小。
3.方位知觉
小班(3 岁)辨上下
中班(4 岁)辨前后
大班(5 岁)辨左右(以自己为中心)
7 岁辨左右(以他人为中心)
“镜面示范”
方位知觉早于方位词
4.距离知觉
沃克和吉布森设计了“视觉悬崖”实验。
6 个月大的婴儿已有了深度知觉。
【解析】
距离知觉:就是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多远,这里只需要掌握深度知觉,“深
度”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深浅,对于深度知觉需要掌握两件事。
1.实验:视崖实验/“视觉悬崖”实验。如图,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板上,如
果让妈妈喊孩子过去,孩子直接爬向妈妈,不管深浅,说明没有深度知觉;如果
孩子爬到透明处的时候,不敢往前爬了,说明他有深度知觉。
2.实验结果:6 个月大的孩子已有了深度知觉。
题目演练
【模拟练习】
1.下列几何图形中,对幼儿来说最易辨别的是( )。
A.长方形
B.三角形
C.梯形
D.半圆形
2.深度知觉就是对远近、深浅的知觉,心理学家是通过( )来对其测量的。
A.点红实验
B.双生子爬梯实验
C.视觉悬崖实验
D.三山实验
(二)时间知觉
1.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
2.与生活经验相关
3.趋势:“由中间到两端”“由近到远”
4.7 岁左右,儿童开始利用时钟(时间标尺)来估计时间。
【解析】
时间知觉:比如对昨天、今天、明天的知觉,单选题备考,考频较低。主要
了解第二个和第三个。
1.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关:圈出“经验”,比如小班孩
子问老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他、妈妈什么时候下班,往往以自身的作息制度作为
时间定向的依据,他们用吃饭、睡觉来记时间,对于他们来说睡醒觉就是下午了,
如果没有睡醒就没有下午。
2.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是先有上周、前天、昨天、今天,然后是明天、下
周等。对于月来说有月、周、天、小时、分、秒。如图,孩子先知道的是中间的,
然后再往两边推,“由中间到两端”“由近到远”的发展趋势。
3.如果出现考题(单选题),只会从生活经验和由近及远两方面出题;其次
1 和 4(随着年龄的增长精确性、时间标尺变高了)简单了解即可,根据生活经
验都是由简单到复杂去理解即可。
本节以单选题备考。
1.感知觉的概念:比如这是水杯这是电脑,反映了知觉。
2.感知觉的规律:考频较低,用例子理解即可。比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
其香”属于感觉适应。
3.感觉地发展:需要大家掌握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其中味觉最发达
需要讲课视频,备考真题模拟题、面试题的宝宝联系编者
内容来源于网络侵删
我不是创造者我只是搬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