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名师工作坊的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木兰街幼儿园的贾梅老师,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家教理论专家陈素娟老师编写的《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
我读了这本书感受很深,受益颇多。因此,我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享给大家,从此书的序开始说起,序中引用了俗语当中的一句话:“3岁看大”。意思是,从一个人3岁左右的状态就能看到他成年后的状况。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的性格在童年时期的早期就能形成,从几岁的孩子身上可以预测出他成年后的一些行为。英国教授卡斯比指出,在孩子的幼年成长中,父母和幼儿园老师有着不可忽视的重任。他还认为,虽然一个人的性格到成年后会随着阅历和各种教育方式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但这要看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各界人士给予正确的引导,那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书中举了一个印度“狼孩”的例子,印度狼孩被人发现时大的约七、八岁,小的两岁左右。人们使用了各种方法,训练“狼孩”,小的“狼孩”经过11个月以后死了,大的“狼孩”7年才学会了45个单词。大的狼孩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也没有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这个例子说明,如果错过孩子3岁左右的学习关键期,就会影响孩子今后各种能力的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3岁前是孩子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有着强大的学习和吸收能力。而且研究表明,3岁以后,大脑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已经基本定型,并且停止了新的信息交流,这时大脑的结构就已经牢固成型。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大脑的发育过程已经完全停止,但就如同计算机一样,硬盘已经格式化完毕,就等待编程了。
因此,我们应该及早开发孩子大脑的潜能,但是,这并不是让孩子背古诗、认生字、算算术等,这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我们要让孩子多体验、多感受、亲自动手,让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要怕孩子搞“破坏”、故意捣乱、犯错误,我们要给孩子在错误中成长的机会。
这本书一共分七个部分,分别是:凡事对着干,自我意识的塑造期;渴望交到好朋友,社交与情感的黄金期;从被动接受到自主思考,智能发展的加速期;什么都想自己干,主动品质的成就期;小小追随者到自由探索者,体验式学习的培养期;和你想的不一样,卓然个性的定型期;管好他自己,自我管理的萌芽期。
在第一部分,自我意识的塑造期,书中讲到用爱和宽容对待孩子的“破坏”行为,说孩子满屋子乱跑,到处“探索”,我们很多年轻的父母本能的反应就是要保护孩子,限制他们的行为,用好话或好东西诱惑孩子,企图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有的甚至大声的训斥或用武力“征服”孩子。父母可能不清楚,这样的做法只会伤害孩子敏感的心灵。我们强行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事,其实这是在“奴役”孩子。孩子可能变乖了、安静了,但是,我们却可能亲手“扼杀”了一个爱因斯坦或牛顿。
书中讲到要正确对待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
我们很多做父母的对待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时,一般的表现就是批评、打骂,我们想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明白孩子一些“不良”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懂得孩子此刻正处于哪种心理敏感期。比如,孩子有时会喊家人“笨蛋”,这是孩子到了“诅咒敏感期”,他们会用一些“强有力”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们可能不知道这些词的含义,但说出来,会让他们愉快。
这就需要我们向孩子说明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并说明可能造成的后果,并指出防止再犯类似错误的可行性办法。对孩子一些行为要具体分析,哪些行为属于孩子的淘气,哪些属于坏毛病。比如孩子拿着父母的鞋油在自己的布鞋上擦,我们就不能以为是孩子故意捣乱,而是认为他在模仿父母的行为,是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这时候,我们就要告诉孩子鞋油应该用在哪儿,怎么用。
文中还讲到,孩子为什么懒惰、自私、拒绝成长?文中是这样写的,“不是孩子懒,是父母太勤奋。” 就是说不是孩子弱,是父母太强。有些做父母的在事业上奋斗拼搏,充满自信和力量,这样的父母往往也很强势,经常居高临下的指导孩子,在孩子还没做时就急切的告诉孩子该怎么样,不该怎么样,不管孩子能不能理解和接受。这样的父母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强,处处求全责备。在强大的父母面前,孩子很容易滋生自卑心理。长此以往,孩子很有可能会形成没有主见、处处依赖父母、遇事退缩、不负责任的性格习惯。他们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向父母求助,没有处理问题的能力。
作者给出的教育建议是父母要主动示弱,满足孩子的成长欲望,尊重和关爱孩子,要正确的夸奖孩子,给孩子更多的自我表达的机会,呵护孩子强烈的好奇心等。
研究发现,2-3岁是孩子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期,5岁左右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
2.5-3.5岁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
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下面我将印象最深的一段话分享给大家,“有些做父母的很爱孩子,生怕孩子受苦受累,时时处处限制孩子的行动,不让他干这个、动那个;或者嫌孩子做事笨手笨脚,代替他们做一些事情。殊不知,我们在一点点的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主性。我们可以替孩子做事,但没有办法替孩子生活和成长;我们可以替孩子解决问题,但是没有办法替他们去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可以替孩子规划未来,但不能替他们憧憬未来。一个没有憧憬和希冀的童年,不能自主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会有一个平庸痛苦的未来。懂得了这些道理的父母,请让您的孩子为自己的将来做主吧。”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最重要的就是童年早期,越大越难纠正,有些甚至会根深蒂固地伴随他一生。孩子的早期教育尤为重要,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
此书,语言亲切、朴实,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值得我们认真品读,潜心研究。亲爱的名师工作坊的老师们,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聆听,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