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养育孩子?如何做一个好父母?这些话题早在百年前众多教育学家们就在聊。经历时间的积累沉淀和无数父母的亲身试验,23个教育法则脱颖而出,你会发现,这些教育观念在世界大百科教育中养分很高。
育儿没有捷径,愿与各位老师、父母共勉。
01 、鱼缸法则:心灵的成长需要自由
一家幼儿园,无论过去多少年都在招着不同的孩子,好几年了,孩子的成长只是毕业了,对于幼儿来说,只是长大了,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直到有一天,政策的来临,这个幼儿园的小朋友被迁移到更大的园所里。没想到,换了环境,接受了新的理念,这些孩子们居然疯狂地成长着。
02 、罗森塔尔效应:对孩子积极期望
罗森塔尔是20世纪美国的心理学家,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的主角。
罗森塔尔效应,指的是一个积极的期望能带来积极的结果。在皮格马利翁神话里,他是赛甫路斯的国王,也是位雕像家。他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自己的一尊美女雕像,终于,他执着的爱,感动了爱神,雕像活了,成了他的妻子。于是有了今天的赛甫路斯人。
积极的期望,就是一种外界的支持。在人的心目中,家人、朋友是这种支持力量的核心。
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积极的期望和支持,就显得格外重要。相反,缺少这种积极的期望与支持,孩子在日后的成长中会变得消极,或者在遭遇挫折后一撅不振。
03 、强化定律:培养好习惯
有一个鲸鱼实验。科学家往水里放一堵玻璃墙,鲸鱼和其他小鱼各放在一边。一开始,鲸鱼猛烈的撞击着玻璃想要游到对面,后来它终于发现,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就不再撞击了。
后来科学家把玻璃墙拆了,然而,鲸鱼还是如有玻璃墙一样,只在自己那边活动。
人的行为正如这个故事一样,在一段时间或一些重复的经历后,就被固定起来,形成了习惯。
研究表明,21天就足以形成一个习惯。当然,如果要改变一个习惯,也跟这个习惯形成的时间有很大关联,改变会更难,要花费更多时间。所以,我们要注重孩子的细节,注重引导。
一个好的习惯,就是一笔财富,会让孩子受用一生。
04 、狼性法则: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的培养,就是让人对一件事物有了解的欲望,进而他就会深入探究、学习。研究表明,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的人,兴趣往往十分广泛,创造力也特别强。
苏霍姆林斯说过:“每个人内心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孩子的好奇心是最为强烈的,家长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要让孩子感受到认知的乐趣,积极的接触事实和现象,这样才能让孩子的好奇心得到好的发展。”
好奇心能驱动整个世界。孩子同样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他们会玩一些各种各样的东西,做各种各样的尝试,也会问一些我们回答不出来的问题。
在百科教学中,老师们更多的是鼓励孩子多尝试,和孩子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很好地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如在设计教学活动中,老师更善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善于让孩子想问题、提问题,善于让孩子挖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更善于引导孩子延伸问题。
05 、梦想法则:孩子的成长需要梦想
比尔老师布置了关于未来理想的作文,小罗伯特描绘了一个200亩的牧场,并画了一幅牧场图。老师却给了一个F的差评,因为老师觉得太不切合实际了,罗伯特的父亲只是一位驯马师。他要求罗伯特重做一份作业,就可以给出一个好成绩。罗伯特思考再三,并没有那么做。
这个F作业,一直激励着罗伯特,后来,他果真拥有了200亩的牧场,当年迈的比尔老师来参观时泪流满面,因为他差一点就毁了一个孩子的梦想。
当年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看似多么遥不可及,可如今已经实现。当我们给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交待一件事时,不要急着教他怎么做,你只需要告诉他应该做成什么样就行了。必要时,做一些安全方面的提醒。至于方法,让他们去想,在这期间,我们只需要鼓励再鼓励。
06、 南风效应:培养孩子自觉的力量
南风与北风打赌,看谁能把行人的衣服脱下来。
北风冷冷地、张牙舞爪地吹,行人把衣服越裹越紧;南风徐徐地吹,温暖地吹,直到风和日丽,行人都脱掉大衣。南风胜利了。南风为什么胜利,因为它让人们的行为是自觉的。这种启发人们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达到目的的做法,也被称作“南风效应”。
了解事情的情况,并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法,这是商人世界里的双赢法则。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他的一切都在尝试与成长的阶段。父母要做的是了解孩子的内心,多加宽容,注重引导,如果孩子并不喜欢与信任你,你说的一切都很难奏效。
07、自然惩罚法则:让孩子承担后果
约翰一次又一次忘了带饭,妈妈也说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她经常怕约翰饿着,就给他送过去。有一天,妈妈知道了自然惩罚法,照例跟约翰说不要忘了带饭哦,但补充道,你要是忘了只能自己饿肚子了。约翰答应着,依然忘了带饭。于是,约翰饿着肚子过了一下午,这让他懂得,不带饭,自己就要承担后果。
卢梭认为:儿童所受的惩罚,正是他的过失所带来的自然结果。这就是自然惩罚。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自己感受经历的东西,往往比我们传教给他的更加深刻。
08 、尊重法则:心灵的成长需要尊重
课堂上,老师拿出一本著名漫画家的书,告诉孩子们这本书里的故事,也叫孩子们自己讲一个故事,并让他们画出来。虽然孩子们的故事很不成故事,画的也不成样,老师还是很认真的记下来,并将记下的故事跟画装在一起。
他告诉大家,这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现在你们小,以后长大了,就能写出好的书来,也会成为伟大的人物。要让孩子真正长大成人,就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站着”,而不是“趴着”去仰视那些大人物。
鲁迅先生说过:对孩子“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个独立的人,尊重他的隐私,尊重他的选择,尊重他的朋友,常跟他交流,多加尊重,合理引导,他就会得到更好的成长。
09、 延迟满足:从小培养孩子的耐心
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做过一个经典的“成长跟踪实验”。他在幼儿园选出十几个4岁儿童,给每人一粒糖,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吃,能吃到一粒,如果20分钟后再吃,就能吃到两粒。有些孩子马上就吃了,有些孩子熬过了漫长的20分钟得到2粒糖。
经过多年跟踪他们发现:能等到20分钟的孩子,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明显强于等不及的孩子,并在以后更容易获得成功。
那些性急的孩子,也更多的表现出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的性格特征,他们往往屈从于压力,选择逃避。
父母在家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玩一个“3分钟游戏”。找来沙漏跟孩子约定:沙子漏完正好是3分钟,咱们一起看故事书,3分钟一到,你就去玩吧。
3分钟,正是孩子专注的时间,3分钟之后,就打住,要经过很多次培养,形成习惯,这样,孩子就能做到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一件事物了。孩子的恒心和耐心也得到了考验。
10、 感觉剥夺:自己品尝生活的滋味
加大拿心理学家进行过一次“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者被限制视觉、听觉、触觉,安排在单独的实验室里。几个小时后,他们就开始感到恐慌,产生幻觉,三四天后,他们对外界刺激敏感,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焦虚、恐惧,精神上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急切要求停止实验。实验结束后数日,他们才慢慢恢复正常。
通过实践,心理学家发现:感觉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现像,通过感觉我们才能获得外界的信息,才能适应环境求得生存。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吃苦怕孩子遇到危险,对他们千娇万宠,这样的孩子不仅会眼界狭小、心胸狭隘,而且会因为缺少很多社会实践,对未来多变的社会环境将难以适应。我们应该让孩子积极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从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11、 倒U型假说:给孩子适当压力
倒U型假说证明:压力太小,没有动力;压力太大,又成为阻力;只有压力适中,才能成为激励人的动力,做什么事情效率才会高。
有一个心理暗示的故事:一个原始部落里,大家都相信他们的巫师,只要是他说的,人就会朝着他说的方向发展,或好或不好,甚至死亡。后来一个心理学家研究证实,正是人们过于相信巫师,他的话就成了心理暗示。
给孩子适当压力,告诉他不要太在意,保持自己的谨慎,才能更好的发挥。
12、 破窗理论: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斯在富人区和穷人区放了两辆一样的车。放在富人区的车,完好无损,过了一个星期,它还是那样;在穷人区的车,他摘掉车牌,打开顶棚,没过一天,就被人偷了。后来,他把那辆在富人区的车打破一块玻璃,没过几个小时,车就被人偷走了。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以这个试验为基础,提出“破窗理论”,用来表达环境对人的影响。
孩子的成长亦是如此,家庭环境在孩子成长中占有重要地位。给孩子一个整洁温馨的家,夫妻恩爱,不当孩子的面吵架起冲突,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礼物。
13 、天赋递减法则:教育孩子要趁早
天赋递减法则,即儿童的天赋随着年龄增大而递减,教育的越多,其与生俱来的潜能就发挥的越少。
整个大百科注重的是孩子敏感期的发展,而且有一整套发展评估系统,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不少专家认为,钢琴如果不从5岁开始练,小提琴如果不从3岁开始练,就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境界。也就是说,儿童的能力,如果不在发展期内进行培养,就会出现潜能递减的现象。
14、 超限效应:不要过多批评孩子
一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的募捐演讲。最开始,他觉得牧师讲的很好,准备多捐点钱;十分钟后,他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他决定不捐钱了。
当牧师终于讲完冗长的演讲,作家不仅未捐钱,反而拿走了两块钱。
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都会引起接受者的不耐烦或逆反心理,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
这种效应在家庭中时常发生。例如孩子错了,父母会一次又一次的对孩子做出同样的批评,这些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到反感讨厌。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逆反心理。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的出现,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
15 、木桶定律:让孩子全面地发展
木桶定律认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世界大百科的核心理念-全面发展。如果学理的孩子不懂文,他的思维方式会受到很大影响,将来的创新能力就不高。孩子的发展也是这样,均衡发展,更能让孩子在未来飞的更高走的更远。
我们要培养的是成绩好,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孩子,要让孩子全面发展。孩子既要懂得尊重父母,礼貌待人,又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既要会做炒鸡蛋,又要会利用智能化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16、 手表定律:给孩子定明确的目标
尼采说:朋友,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只有一只手表,就可以知道是几点,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孩子更准确的时间,只会让孩子失去对准时的信心。它会把孩子弄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该以哪一个为标准。
手表定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同时由两个以上的人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同样,一个孩子不能同时接受父母不一致的教育,否则,他也无所适从。
17、 禁果效应:如何对待孩子的早恋
13岁的德比与艾丽斯走到了一起,一开始家长和老师都全力干涉,这反而让他们有了共同语言,更加接近。
后来,校长改变策略,他将孩子和老师都叫去,不仅没批评孩子们,反而说老师误会了他们,把他们纯洁的友情玷污了。
过后,两个孩子还是照样来往,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因为没有共同点而渐渐疏远,最终分道扬镳。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孩子对异性充满好感是很正常的,父母和老师以平等的姿态加以引导,将情感转发为学习动力,这是孩子们乐意接受的方法。
18、 甘地夫人法则:让孩子勇敢面对挫折
甘地夫人的儿子拉吉夫12岁时,因病要做手术。面对紧张、恐惧的拉吉夫,医生打算说一些:手术并不痛苦,也不用害怕等善意的谎言。
可是,甘地夫人却认为,孩子已经懂事了,那样不好,她平静的告诉拉吉夫:手术后有几天会相当痛苦,这种痛苦谁也不能代替,哭泣或喊叫都不能减轻痛苦,你必须勇敢地承受它。
手术后,拉吉夫没有哭,也没有叫苦,勇敢的忍受了这一切。挫折常常无法避免,教孩子勇敢面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才会更平稳。
百科师训中是这样培养老师的:
19 、真爱法则:教育的真谛是爱
布莱恩有一个嗜酒如命的单身母亲,他说:每年都至少有一位老师夸我的作业。因为他们,我才坚持着做我的作业。中学校长知道了我的情况,每次逃学,他总会把我叫到办公室去谈话,就像老爸一样。
在他的帮助下,我又对读书充满兴趣,并考上一所文科艺术学院,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后来还获得全美大学生艺术创作大赛一等奖而闻名全国。
美国教育学家威廉说,这就是“真爱法则”。
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是创造的源泉。比如孩子们说他们都喜欢我这个百科老师,实际上是因为我对他们付出了爱,我不见得面对面地对每一个孩子好,但我付出了自己的爱,无私的不图回报的爱。当你没有图回报,但他却回报你,你被他们所爱的时候,才是最幸福的。
爱是一个孩子向前的全部力量,教育的秘诀就是爱,教育的捷径就是爱之路。
20 、马太效应:让孩子自信成长
一位富人要去远行,临行前,他将财产委托给他的仆人掌管,给了第一个仆人5塔伦特(注:古罗马货币单位),第二个仆人2塔伦特,第三个仆人1塔伦特。第一个人赚了5塔伦特;第二个人也赚了2塔伦特;第三个人却把钱埋在土里。富人回来了,对第一个仆人说:你是位自信的人,我会让你掌管更多的事情。并把第三个人的1塔伦特夺下,给了第一个仆人。
“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知名社会学家罗伯特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马太效应”。
这说明一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产生积累优势,就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在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上,越有自信心的孩子,就越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鼓励和帮助,取得更多的好成绩,而这些好成绩又会进一步刺激孩子自信心的提高,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21 、狐狸法则:培养孩子独立意识
狐狸世界的法则是:成年后的狐狸不能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它们必须独立养活自己,这也是自然法则。如果你不懂生存,就被淘汰。
人生的阶梯,我们不知道要经历多久,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人可以帮我们爬自己的人生阶梯。有远见的富人,只把很小的一部分财产留给后代,就是要让他们明白,唯有他们自己努力,才能活的更好。
22 、鲇鱼效应:培养孩子竞争意识
很久以前,挪威人从深海捕捞的沙丁鱼,总是还没到达海岸就已经死了。但有一条渔船总能带着活鱼上岸。
原来,渔人在船的鱼槽里放进了鲇鱼,鲇鱼是沙丁鱼的天敌,鲇鱼出于天性不断追逐沙丁鱼,在鲇鱼的追逐下,沙丁鱼拼命游动,激发了其内部潜能,从而活了下来。
这就是“鲇鱼效应”,它告诉我们,竞争可以激发人的内部潜能。
在孩子教育上,给他们竞争的舞台,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他们以后才更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大百科中,特意开设的围棋文化课来孕育自信的土壤和树立公平的丰碑。
23 、刻板效应:放下对孩子的偏见
“刻板效应”也叫“定势效应”,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在百科家园共育中,每期都会有育儿话题、讲座的内容分享给家长,不能让家长的刻板,阻挡孩子的进步。我们要把孩子的进步看在眼里,放在心中,还要及时表扬。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