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需求,孩子的需求和喜好本身没有错,但是应该分清合理和不合理。对于不合理的要求,一定要及时拒绝,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可以。
很多家长都会认为,拒绝最简单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对孩子说“不”。但是,这样的做法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伤害。
心理学家布鲁斯·格莱朗博士说:
频繁对一个孩子说不,是最不恰当的拒绝方式,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门外处,会委屈甚至愤怒。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同和赞美,孩子更是如此。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成绩,爷爷奶奶应该为孩子感到高兴,应该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赞扬。因为及时赏识和赞扬孩子,比事后再给予赞扬所起到的作用要大得多。
孩子想要的不仅仅是一句赞扬的话,更多的是想得到父母的重视和关心。如果父母没有对孩子表示出及时的关注和赞美,会让孩子感到失望,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
及时赞赏孩子的成绩,表现出对孩子的真心赏识和热切期望,能让孩子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让孩子更加努力和自信,从而促进其智能发展和身心健康,大大增强孩子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如同一颗种子的破土发芽,要想茁壮成长,离不开充足的养分。
而夸奖,就是那最丰盈的养分。
孩子犯了错该怎么做?当然要批评!
武志红老师曾经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羞耻感的传递”,当孩子犯了错误,首先感受到羞耻的是家长,愤怒之下,家长会将羞耻感传递给孩子,让幼小的孩子承担起一切。
而孩子们记住的,只有父母的愤怒,而忘记了自己的错误。
正确的批评应该是得体的。
作家席慕容小的时候,一次考试没考好,只考了35名,怕妈妈批评,她改了成绩单,将排名改成了第5名。
有人说过:和谐的家庭,从来不只有一种声音。
好的教育,绝不是孩子一味的顺从父母,也不是父母绝对的顺从孩子,而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良好双向流动。
有问题随时说,有意见随时提,有见解随时表达,有不同随时争论,这样的教育才是健康的教育。
弗吉尼亚大学曾经做过一项研究,让150个13岁的孩子描述他们和父母之间的矛盾,研究表明,在家跟父母经常争吵但能保持冷静的孩子,更能轻松应对外界的意见和分歧。
好的吵架,一定是从讲情到讲理,是先有情再有理的。
看看我们周围那些优秀自信、眼中闪着光的孩子,不难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想说就说、不惧父母、不怕争论。
适当的争论,释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让彼此,越争越亲密,也让孩子,越争越自信。
鼓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养料,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能帮助孩子激发内心的强大驱动力。
如果你想夸奖孩子,直接赞扬他所做的事,如:“我看见你拿了礼物后,向奶奶道谢,你想得真周到,真有礼貌!”;“我注意到你把饼干分给弟弟吃,你真大方!” “我知道尽管你不想收拾房间,但是还是收拾了。所以我决定带你去看电影。”等等的效果远比说那些一般的表扬如:“你真好”“你真棒”“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的效果要好的多。
无论你想教孩子什么,都应该先示范一下并且给予口头上的指引,让他们清楚的知道你所期望的目标。如:“现在应该送积木宝宝回家了,把它们放到蓝色的盒子里。我们一起来吧。”当事情做好了,你应该说:“谢谢你帮我的忙。”
李玫瑾教授说:
教育的过程,是情感在前,约束在后。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一个拥抱、一个安慰,给孩子力量,也能坚固与父母的情感联结。
李玫瑾教授讲过一个曾经向她咨询的父亲的故事。
这个父亲的儿子16岁,很叛逆,开始去网吧,晚上不愿意回家。他很生气,找到孩子,回家把孩子暴打了一顿,孩子不服气,父亲再次举起了拳头。
孩子的逆反,工作的压力,一度让这个父亲很崩溃。
直到有一天,偶然间,他翻看了家里的相册,发现他和孩子的合照很少。在仅有的几张照片中,他的脸被儿子用刀划破了。
这时,他才意识到,他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很多个瞬间,切断了与孩子情感沟通的桥梁。从此,他和孩子陌生如路人。
李玫瑾教授让他多陪孩子玩,如果孩子有了问题,多安慰他,慢慢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安慰,非常简单的两个字,却有着无穷的力量。
只有以情感打底的教育,才是最富有感染力的。
有句话说得很好:父母管教是基础,孩子自律是目的,基础打牢,不怕地动山摇。
的确是这样,孩子的成长,一定会经历从他律转向自律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家长的督促和监督,帮助孩子养成自觉自律的好习惯。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