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自己
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我们都不是完人。家长应该尽早地让孩子了解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了解了自己之后,家长们可以告诉孩子,虽然我们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提升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人。
在幼儿版图教育《世界大百科之中国》中,专门有一种教学活动课程就是自我服务,幼儿从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性别、外貌、性格、兴趣等方面在活动中提高自我的认识程度,从而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2、了解别人
当孩子开始在幼儿园后,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同学。如果孩子只关心自己,不了解别人,他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这样他会很孤立。我们在社会情感的教学活动环节中,让孩子接触不同的伙伴,设计小环节,和陌生的小朋友沟通,让孩子意识到朋友的重要性。用不同的方式鼓励孩子,多去了解别人,了解别人的优点和缺点,逐渐地与别人交往,这个过程很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
3、学习能力
在这里,我们提到的学习能力,不仅仅指的是在课堂上的学习能力,还包括了孩子的自学能力。
4、批判性思维能力
现在,是不是好多孩子处于被动接受家长或老师的安排,教育专家们认为,我们应该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新思想新思路来思考问题,让孩子们不畏权威,走出千篇一律的思想怪圈。
在《世界大百科之中国》中,整个教学活动的方式都是应用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体验,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让幼儿在提问中成长。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 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和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 并产生一种怀疑, 困惑, 焦虑, 探索的心理状态; 是思维的动力, 创新精神的基石, 是孩子探索并解决问题的保证; 激发鼓励幼儿提问, 保护幼儿的问题意识; 允许幼儿 “犯错” , 并分析幼儿提出的问题, 让幼儿在问题情境中成长.近年来, 创造和创新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 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问题意识是人们产生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 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 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 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 应是现代幼儿教育追求的理想.
5、受挫能力
看过这样一个说法:
每天给孩子一粒痛苦药对他们可能最有好处。说法可能有点夸张,但也包含了一个真理: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会以百万种形式出现,因此孩子必须学会怎样面对它。这个指不是生理上有害或具有心理破坏作用的那种痛苦,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失望、泄气和沮丧。
受到过分保护的孩子在情感上很脆弱,学不会从逆境中恢复过来。
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在一旁支持孩子,鼓励孩子,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然后,克服困难,走向属于孩子自己的成功。
6、独立能力
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其独立性不断发展。
如今,很多孩子对于家长都特别的依赖,哪怕是一件小事也要让家长帮着来做,这与家长的溺爱有很大的关联。对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一定不能心软,应该让孩子独立来完成,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始终遵循一些原则,如尊重孩子,不过度保护孩子,挖掘孩子的兴趣点,运用游戏化教学等。
让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做决定,时间一长,孩子就开始具备独立的能力。
7、协作能力
不论是学校,还是社会,我们都不是一个人在完成任务,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和别人一起协作完成。有些孩子只顾自己,不能很好的成为团队中的一员,不会和别人合作。对于这个问题,家长们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团队的集体活动,让孩子体会到和别人协作完成任务的快乐,锻炼孩子的协作能力。
8、执行能力
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能否执行老师或者家长布置的任务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执行力强的孩子,对于自己的学习能够很好的把控。但是,这份执行能力也需要通过反复的训练才能获得,就像一位好的射手,一定是经历了许多磨练,才做到百发百中。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