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就是育德。
家庭决定着德的内容,方式和程度。
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孩子品德的发展与家长的教养态度关系非常密切。孩子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友好的态度等良好品德,都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家庭中培养起来的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一,孩子犯错不重要,关键是父母的态度。
儿童是白纸,儿童是需要成长的,难免会犯错,难免会有缺点。我遇到过不少这样的家长,尤其是在人多的时候,孩子犯错,家长觉得是可耻的事情。于是每当孩子犯错了,总会引爆他们的情绪,劈头盖脸的对孩子一顿责骂,或是冷嘲热讽,想用这种方式让孩子长记性。
“放你别弄,非弄,摔了吧,活该!”
“你再这样以后再也不带你出来,踢一脚!”
“真是笨死了,这么简单都不会?”
当父母只顾着责备孩子,孩子会把精力放在隐瞒,掩饰错误上。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人生应当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当孩子犯错时,不要首先想到发泄怒气,而是和善的对待他们。因为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千万不要让孩子看父母的脸色行事。
二,刻意促成孩子的良好行为
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身边的环境,待人接物,模仿学来的。不是刻意形成的。参加21世界教育博览会,看到一位母亲这样对孩子说:’好好表现,有你喜欢的玩具一定要有礼貌和督导阿姨说你很热心,我可以玩玩吗?”于是,我也跟着这位母亲去了3馆,玩具馆。可见孩子看到琳琅满目的玩具时,早已忘掉了妈妈说的话,摸摸这个,看看那个,一句话不说。这时妈妈又说:“别看这个了,赶快站到机器人那里拍个照”,孩子压根没听到,“你要是这样,怎么做有礼貌的孩子?”……
一句话重复三遍就是对别人的折磨。孩子需要的是家长具体的有效的帮助,而不是唠叨,孩子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就是这样被家长一点点抹掉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束缚而是解救。
三,用命令来强制孩子的行为
仗着自己是父母,动不动就命令孩子;仗着自己是父母,尊重孩子压根不会。
牙齿都会坏,快点去刷牙!
你想感冒吗?把外套穿上!
不准哭!
快点!快把玩具归位……
家长对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孩子听吗?或者是按照家长的方式去做,孩子的速度快吗?肯定不会的。被命令的孩子不是反抗型的就是软弱型的。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把自己置于。被命令的处境,然后去体察一下自己的情绪,就可以了解孩子的感受了。请尊重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和意愿,孩子自有他们的道理和目的。
书中曾这样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就学会了斗争;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他就学会了嫉妒;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
深以为然。
正确的进行德育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父母的道德素质影响孩子的道德启蒙,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家长要通过自己良好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习惯,要点钻研,要点耐心,要点思维,要点自制,一定要了解孩子动机背后的真正行为,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改进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