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每天都会接触到水果。果园、水果超市的水果种类更多。小班幼儿对于好吃、好看、好玩的常见生活物品充满着兴趣。《香香的水果》来源于幼儿的真实生活,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愿意分享自己知道的、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对水果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也有自己的经验认知。基于幼儿对于水果的兴趣,集团二幼教师通过共同讨论、实地参访、生活实验、亲子活动等形式,与幼儿一起探究有关水果的秘密,在生活情境中鼓励幼儿表达自我感受,帮助他们对自己、对世界有更深的觉知。
Part 1
生活中的水果
01 /
讨论: 哪种水果我最爱吃?
基于孩子的前期经验,我们围绕“我最爱吃的水果”展开了讨论、投票和亲子调查活动。
璐璐:我最喜欢吃西瓜,西瓜很甜。
芊芊:我最喜欢百香果,可以泡水喝。
凡宝:我喜欢吃樱桃,百果园可以买。
可儿:我喜欢吃葡萄,绿色的。
02 /
讨论: 最爱吃的水果从哪里来?
凡宝:百果园里可以买,我妈妈带我去买过,有很多水果。
嘟嘟:幼儿园的厨房里。
可可:超市里有卖。
妹妹:树林里,水果树上。
璐璐:地里,西瓜就长在地上。
羿羿:果园里,种水果的地方,妈妈带我和姐姐去摘过葡萄。
通过谈话和亲子调查表,老师发现很多小朋友关注到水果是长在树上的。为此,我们在幼儿园进行了一次水果树的寻访之旅,看看我们都找到了什么。
师:我们幼儿园有好多树,怎么知道是不是果树呢?
康康:树上有果子的就是果树。
嘟嘟:拍照,用手机扫一扫。
凡宝:看牌子,树上挂的牌子有字。
【活动小结】胡华在《从生活到生活化课程》一书中提到,自然主义教育观应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自然的环境影响儿童;二是要帮助儿童用最本真、自然的方式学习,让他们用最自然的状态面对生活。在讨论“水果从哪里来”这一开放话题过程中,教师抓住“百果园—果树—幼儿园里的果树” 这一线索,启发幼儿在实地探寻中,用心灵去感受、去发现生活中的水果从哪里来。
03 /
生活寻觅:火龙果也有不同?
有一天水果餐吃红心火龙果,在食用的过程中,幼儿们发现自己的手上和嘴唇上都弄到了紫红色的果汁。于是,孩子们开始讨论“火龙果还有一种是白色的”,“里面是红色的叫红心火龙果”…原来,虽都是火龙果,但也有不同。为此,我们围绕“火龙果”展开了晨谈和绘画活动。
师:摸一摸、猜一猜箱子里藏着的是什么?
璐璐:有点圆圆的,摸起来粗粗的。
语:是榴莲吗?榴莲的壳就是尖尖的。
可可:不是的,榴莲比这个大,这个刺有点软。
猜猜箱子里的是什么?
切开看看里面的样子
师:我们把火龙果表皮尖尖的部分的叫做“鳞片”,切开来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
布丁:火龙果的籽黑黑的、小小的。
熙熙:吃的时候会粘手。
羿羿:还有红色果肉的火龙果,里面是红色的。
璐璐:果皮不能吃,我们要把皮剥掉。
画一画火龙果
我们的作品
【活动小结】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多感官进行观察、了解火龙果,幼儿的体验感更强。晨谈后进行小组活动二次创作,动手实操,进一步感知火龙果的特点。
04 /
趣味探寻:“好臭”的榴莲
在“最爱水果”班级分享活动中,辰辰同学带来了她最喜欢的“榴莲”。榴莲特殊的气味引起班级幼儿的注意。榴莲除了特殊的气味,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一起看看孩子们的发现吧!
嘟嘟:榴莲的壳不能吃,很硬,摸起来扎手。
芯妍:闻起来好臭啊。
布丁:外面有刺,像刺猬一样。
师:榴莲的壳这么硬,怎么打开呢?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
布丁:用手掰开。
辰辰:尖尖的这里有缝隙,可以切。
凡宝:外面是黄色的,果肉也是黄黄的,我吃过。
嘟嘟:果肉像月亮一样,摸起来软软的。
观察榴莲内部
尝一尝
分享榴莲
【活动小结】 榴莲外形比较特别,有特殊气味。当被拿到班上时,它特有的气味迅速弥漫整个教室,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教师顺势开展小组活动《榴莲》,幼儿运用视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对榴莲进行观察,尝试用绘画进行表征记录,幼儿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绘画表现。
Part 2
水果可以用来做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水果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幼儿最直接的生活经验是食用。
芊芊:百香果可以泡水喝。
嘟嘟:可以做成果汁。
芯妍:可以做成水果蛋糕。
康康:可以用来做水果冰淇淋。
凡宝:可以用来做水果糖。
笑笑:可以用来做水果茶。
01 /
亲子活动:我制作的水果美食
在谈话中,老师发现幼儿已经品尝过很多水果制成的食物。闲暇周末,教师鼓励幼儿和家人们一起尝试制作水果美食。
制作果汁
纯手工果汁
水果捞
创意水果
家长反馈与互动
【活动小结】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儿园课程生活化不是指课程只承载生活技能,不是将课程当做生活事件的堆积。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就是要向幼儿的生活要内容,依靠幼儿的生活过程来实施课程。通过亲子活动,让幼儿尝试自己动手制作水果美食,父母和幼儿共同完成对生活经验意义的再度追寻,这也体现课程展开的过程,就是幼儿生活的过程,最能体现幼儿生命的成长诉求。
02 /
探索体验:制作果干
在“水果可以做什么?”的谈话活动中,幼儿关注到“水果可以做成水果干”。水果干与水果有很大不同,那么水果是怎么做成果干的呢?小探索家们有自己的思考。
琦琦:可以放到阳台,让太阳晒干。
笑笑:用微波炉烤干。
凡宝:用冷风吹。
嘟嘟:用热风吹干。
璐璐:用果汁机榨干。
妹妹:用冰块冻干。
可可:用制作果干的机器。
师:如果制作苹果干,哪种形状(整个苹果、半块苹果、块状苹果、粒状苹果、片状苹果)更容易制作成功?
幼儿投票
投票结果
布丁:切成扁扁的容易烤干。
嘟嘟:切成块的容易烤干,比较小。
闻到味道了!
观察烤完后的水果
放到太阳下晒一晒
烤过的和没烤过
的水果有什么不同?
师:我们把太阳晒和烤箱烤的苹果干都拿出来,比较有什么不同?
布丁:烤过的苹果变小了。
小予:皮变得皱皱的。
芊芊: 摸起来软软的,像香蕉一样。
包妹:变颜色了。
凡宝:切得大块的摸起来软软的,切得扁的(薄)硬一点。
琦琦:太阳晒的还有苹果味。
可可:烤过的苹果香香的。
桓古:烤过的苹果有点像烤红薯的味道。
【活动小结】本次活动持续观察的时间较长,通过烤箱实验,幼儿观察到水果的体积、外形、颜色、质地、气味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做最后总结提炼,帮助幼儿获得经验的进一步提升—果干,顾名思义就是水果通过脱水,将食物中的水分去掉后得到的一种食物。此外,在使用烤箱时,还出现跳闸的意外突发情况,教师能及时作出应变,随机进行了用电安全教育。
Part 3
切水果的工具有哪些?
孩子们发现,水果在吃之前需要进行去皮、切块等处理。不同的水果可以用什么工具、更方便地处理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并有家校的积极配合,我们收集到各种各样切水果的工具。
嘟嘟:水果刀可以把水果切开。
芊芊:切的时候要用一个板。
凡宝:这个像树叶一样的,是切奇异果的。
布丁:锤子可以用来开椰子,我妈妈就用这个开椰子。
嘟嘟:西瓜可以用勺子挖。
工具匹配水果
尝试使用工具
【活动小结】比起常见的工具,幼儿们更容易被没见过的“工具”吸引。比起成人事先指定的“有说明书的工具”,孩子们更迷恋他们自创的玩法。在成人陪同下,教师鼓励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尝试新的水果去皮方法。成人总是不自觉地提醒幼儿“危险”“小心”,但其实越是不去提醒孩子, 他们越是能自己学到更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香香的水果》取自幼儿生活,在主题开展中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试一试等适合小班幼儿学习的方式,帮助幼儿在学习中进行自我建构,让好奇、主动、注意力、思考、体验均参与其中。师生带着个人情感、个人体验,用课程的鲜活,来共同感受最美的当下。
– End –
编者注:本文所有图片未经同意,一律禁止他用。
文|罗梅芬(集团二幼)
图|罗梅芬、温夏阳(集团二幼)
编辑|陈静珊
审核|凌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