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安全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抓好安全教育是幼儿园义不容辞的责任。为进一步增强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新安凯旋城幼儿园小班级开展了一次“防拐防骗”安全教育活动。
01
集体活动:不跟陌生人走
“防拐防骗”安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各班级开展了《不能随便跟陌生人走》谈话活动,通过谈话、绘本、故事等方式提高孩子安全防范意识,知道什么是“陌生人”,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技能。
02
“骗子”的诱惑
本次演练由我们新入园的实习老师来扮演“拐骗人员”,“骗子”运用的“骗术”也是多种多样的,利用糖果、礼物、玩具等各种物品引诱幼儿跟自己走。
演练开始啦!一起来看看幼儿园的“防拐防骗”情景演练现场吧!
“案发现场”——“危险”正悄悄地靠近小朋友!
“骗子”在孩子们不知情的情况下,纷纷进入指定区域,我们的孩子会被甜蜜诱惑吸引走吗?
场景一:公共走廊
小一班孩子正在走廊活动时,班级老师告诉孩子要事要离开,实际则是躲在一处,悄悄观察班级孩子情况。这时候我们的“骗子”带着玩具、零食到走廊上,和孩子说:“小朋友们,我是你们老师的朋友,她突然有事情要忙,让我来带你们回去,我还有很多玩具呢。”
“骗子”最后成功“拐骗”了两位小朋友,大部分孩子还是会勇敢地说“不”。
场景二:户外活动时
小二班、小四班选择在户外活动时间,教师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开心玩游戏,孩子们正玩得不亦乐乎,这时班级老师悄悄离开孩子视线,藏在一边观察孩子面对“陌生人”邀约时的表现,“骗子”大摇大摆地拿着玩具走过来:“我这里有好多玩具和零食呀!这个玩具可好玩了,喜欢吗?我们一起去玩吧!可以叫上你的好朋友一起来哦!”
在“骗子”投其所好的游说下,部分毫无戒备之心的孩子经不住“骗子”的花言巧语、物资诱惑,拿着好玩的玩具就跟着“骗子”走了,也有部分孩子记住老师的话,对陌生人不予理睬,还能大声提醒别的小朋友不能跟陌生人走。
场景三:集中活动时
小三班在集中活动结束后,老师对小朋友们说:“你们在这里等一下哦!老师一会就回来,你们不要跟陌生人走哦!”老师出去后,“骗子”就带着准备好的糖果边走进来边说:“小朋友们,你们的老师让带你们出去找她,现在请起立来找我排队吧!一会奖励你们每个人一个好吃的糖果哦!”
这下“骗子”大获全胜了!看来平时能说会道的小宝贝遇到真实的“骗子”也会迷失方向哟!
03
安全教育记心中
“防拐防骗”情景演练结束后,各班根据的实际情况,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对孩子们进行防拐、防骗安全教育知识活动。
与幼儿展开话题讨论——“如何防止被拐骗”,并解释刚刚出现的“骗子”并不是真正的骗子,而是我们幼儿园的老师,幼儿园是一个安全的场所,但是面对不认识的人,还是要提高警惕,特别是在没有认识的大人情况下。
出示孩子们在演习中的照片和视频,一起讨论防拐骗的方法,让孩子们清晰地认识到怎样做才能保护好自己,如不接受陌生人的糖果和礼物,不跟陌生人走,熟记家长的电话号码、姓名和报警电话等等一系列办法,进一步增强孩子们的防范意识。
师:你们认识这位老师吗?
幼:我在幼儿园见过她。
幼:我不认识她,她是陌生人!
师:你们不认识她,那为什么要跟她走呢?
幼:我在幼儿园见过她,她肯定是老师,我不害怕。
幼:我喜欢玩那个游戏机。
幼:我想要吃草莓味的棒棒糖。
师:如果她不是幼儿园的老师,是一个坏人,那跟她走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呀?
幼:会被抓走。
幼:会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师:那如果我们下次真的遇到坏人要怎么办呢?
幼:有坏人的时候,要请警察叔叔来帮忙!
幼:不能跟他走,不能吃他给的东西,要说不!
幼:打电话给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来接我。
幼:出门要牵着爸爸妈妈的手,不可以跟着陌生人走。
通过这次的“防拐防骗”安全教育活动,再次验证亲身体验比单纯的“说教”教育效果更好,只有亲身体验才会有更深刻的感受。不管是对幼儿还是对教师来说,都是一次特殊的经历,更是起到了警醒和呼吁的作用,让我们一起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
“防拐防骗”小知识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防拐防骗意识?
在家时:
1、孩子独自在家时,与孩子提前说好一定要锁好门窗,当陌生人来敲门时,不管有什么理由,都不要给他开门。
2、家长可以整理一些关于防拐防骗的小故事,每天晚上哄孩子睡觉的时候把这些小故事讲给孩子听,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一起观看相关安全教育视频。
3、让孩子记住家庭住址、爸爸妈妈的姓名、工作单位以及手机号码等信息,以便碰到紧急情况时可以及时联系。
在外时:
1、外出时,紧跟大人,不要让孩子离开大人的视线范围,在人多拥挤的地方,大人一定要和孩子牵着手。
2、告诉孩子单独一个人时,一定不要接近陌生的车辆,以防危险的发生。
3、懂得找“对的人”帮忙。家长平时就可以告诉孩子走丢时可以向谁寻求帮助。譬如:在百货公司时,可以找服务台的工作人员;在便利店,可以找店员;在马路上,可以找警察……平常教孩子学会辨认各行各业工作人员的特征,这样,孩子才能在需要帮助时,比较容易地找到“对的人”。
编者注:以上图片未经同意,一律禁止他用。
文|陈冬愉
图|小班级教师
编辑|梁海妍
审核|凌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