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组织开展中小学幼儿园STEM课程案例征集活动中,集团幼儿园共有6项课程案例获评优秀。现对以下获奖案例进行系列推送。
一等次优秀案例
《花果山的雨水花园》
《树屋》
二等次游戏案例
《神奇的自动喂水器》
三等次优秀案例
《小溪园林的吊床》
《消灭泡泡大行动 》
《制作帐篷 》
STEM案例——《制作帐篷》
活动来源
大班《制作帐篷》始于科学领域开展的《让棍子立起来》的教学活动,《让棍子立起来》旨在引导幼儿用筷子和橡皮筋探索支架的特性,了解橡皮筋的松紧和棍子立起来稳定性的关系,发现科学的有趣与有用。制作帐篷来源于幼儿对“立起来的棍子可以做什么?”的问题讨论,帐篷清晰的棍子支柱激发了幼儿对二者的联想,因此用立起来的棍子制作帐篷的项目活动正式生成,教师基于对幼儿的观察和追踪,结合SEAM活动的特点,以问题为导向,支持幼儿对项目的探索,促进幼儿在问题的解决中实现多领域的发展。
活动过程
01
识别问题、明确要求
探索中“棍子立起来可以做什么?”成为幼儿讨论的热门话题,其中“帐篷”被多次提及,于是“用立起来的棍子制作帐篷”成为本次活动的主题来源。由此,我们形成了基于问题的探索过程,确立问题背后的要求和发展指向,从而让幼儿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层层递进,实现综合发展。
02
撰写方案、提供支架
本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包括活动计划与启动阶段(认识帐篷)、活动开展与发展阶段(制作帐篷)、活动总结与展示阶段(展示分享)。每一个阶段聚焦核心问题,追随幼儿探索的脚步,在解决问题中实现目标,在活动时间的设定上我们不设定具体的时间规划,以尊重幼儿的探索进程为主。
03
创意设计、原型制作
“让棍子立起来”的活动中,幼儿发现可以通过将木棍绑成一个圆柱体立起来,但如果底面不齐的话就不稳,幼儿尝试用不同数量的棍子,得出了至少要3根棍子才能立起来的结果。
问题1:帐篷是怎样的?
幼儿通过对棍子探索,联想到帐篷也是由棍子支撑的,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包括和爸爸妈妈去公园野餐的时候会用到帐篷,于是一场亲子之间共同搜索帐篷信息的家园共育活动由此展开,通过亲子共同收集信息,寻找身边的帐篷,了解了帐篷的种类,帐篷的价值、帐篷的结构等,促进幼儿对帐篷的进一步认识。
灿灿:我设计的是从棍子到帐篷的组合。
妞:我想设计两个帐篷,一个是简单的,一个是难的。
翔:这个帐篷底部是个长方形,会很大很稳。
博一:这是个像房子的帐篷,我想设计一个帘子。
俊俊:我的帐篷是三角形的,4个三角形组成。
悦悦:我设计的是蒙古包的帐篷。
问题2:如何制作帐篷支架?
在制作支架中,幼儿首先要解决利用支架制作帐篷主体的问题。通过图片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对三角支架的利用,帐篷底面都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在帐篷主体构造上,有的幼儿运用了塔式的结构,有的运用了平行底面的方法。在操作中,幼儿利用橡皮筋固定支架结构进行了问题探索。
问题3:如何剪裁和安装帐篷布?
俊俊把整片布放在三角架的一个面比对,然后剪出大小一致的三角形,但在粘贴时发现布很容易走位。其他幼儿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幼儿开始探索布幕与支架面的比例关系。
昕禹:我剪的太小了,有很多洞,我要重新剪。
小健:我来看一下可以吗?
昕禹:可以啊。我刚刚剪的太小了,这次我要剪大一点。
昕禹:我这个怎么总是搞不好。
灿灿:我看看,你要把布拉紧,不然就会小了。
问题4:如何制作更大的帐篷?
通过制作帐篷模型,幼儿提出帐篷是人能够进去的,这样才可以在公园利用,因此制作大帐篷的活动要正式开始。如何选择帐篷支柱是幼儿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通过对班级材料的观察和搜索,幼儿最终选择了水管作为大帐篷的支柱。
经过幼儿的合作和讨论,他们一步步完成了大帐篷的制作。但是制作完成后幼儿才发现帐篷的空间太小了,人根本进不去,虽然比之前的帐篷大,但依然不能够实际使用。
04
测试评估、优化改进
改进1:帐篷的大小及稳定性
帐篷的大小和支柱的长度有关,基于对水管支架制作的帐篷不能够进人,幼儿重新选择支柱材料。他们向老师提出要使用竹竿作为帐篷支柱的材料,竹竿是幼儿在运动会跳竹竿舞的活动材料,幼儿联想到了竹竿长的特点。在固定竹竿支架时,幼儿利用扎带,但发现依然不稳定,他们对不同型号的扎带进行了尝试。
改进分析:支柱高度的调整,是幼儿对整个帐篷空间的思考,竹竿的选择非常适宜,幼儿唤醒已有经验,明确了竹竿的高度,只有足够长的支柱构建的支架才能够创设更大的空间。通过改进幼儿明确了支柱长度与空间的关系,探索了多个扎带同时固定的作用。
改进2:对帐篷布的加固
俊俊和嘉涵把帐篷带到户外。他们发现用双面胶固定的布与竹杆裂开了。嘉涵和俊俊在美工区找到一个尖头海螺,用海螺尖打洞,然后把扎带沿着洞口穿进去加固。“你们为什么要在外面再绑扎带呢?”通过教师的问题,幼儿明确说出了扎带使用的原因,并通过辅助材料的使用进行穿洞,同时教师的提问也让幼儿观察到原来扎带的一头是尖尖的,自带穿洞功能。
改进分析:帐篷是在户外使用的,幼儿将帐篷放在室外后受到了户外环境的影响,风力的大小影响支架的稳定性,幕布的牢固性受到了挑战,幼儿通过观察分析,最后选择利用扎带固定布幕,并利用穿洞的方式将布幕与支柱进一步贴合,大大加固了帐篷的牢固性。进一步学习更多的技能,对辅助材料的认知再一次加深。
改进3:制作安全防护角
幼儿在搬运帐篷的过程中,说出每次搬运的时候帐篷支柱的底端会戳到自己,于是幼儿提出要进一步为帐篷制作安全防护角。
他们分别选择用橡皮筋与扎带来固定住包角的布,出现了两种辅助工具的同时使用。
改进分析:细节的完善让幼儿兼顾到帐篷的安全使用。
改进4:实物帐篷的组装
教师通过幼儿对帐篷的充分探索过程之后,也在班级中投放了市面上常见的集中帐篷,鼓励幼儿自主进行安装,让幼儿对帐篷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体验。
改进分析:给幼儿投放不同类型的帐篷,让幼儿进一步结合生活经验,同时经过前期制作帐篷的过程,我们发现幼儿已经能够很快的将帐篷组装完毕,这也是幼儿对帐篷总体经验的整合。
05
展示分享、总结评价
在整个《制作帐篷》的活动中,每一次展示都是问题的解决,经验的分享。整个活动中,我们展示分享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1.制作支架的分享,加深幼儿对三角架稳定性的明确;2.对粘合材料的分享,提升幼儿综合探索力和认知水平;3.对帐篷大小的分享,帮助幼儿了解空间与高度的关系;4.对活动感受的分享,促进幼儿对经验的回顾与梳理;5.教师对活动观察的分享,发现支持幼儿多领域发展。
活动反思
《制作帐篷》涉及多领域问题的项目,包含了支架原理、模型与实物的比例探索、力学的辅助、风力等多个内容。学前阶段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主要通过直接感知、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获得学习经验。本项目充分尊重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以“制作帐篷”作为活动主线,幼儿通过认识帐篷——设计帐篷——制作帐篷——使用帐篷的过程探索,一步步解决问题,构建经验。在认知帐篷中认识帐篷结构,了解帐篷类型;在设计帐篷中发展绘图能力,促进幼儿空间的设计与物体的图画表征能力;在制作帐篷中,解决支架构建,粘合安装、比例探索等工程、技术和科学问题,同时发挥合作能力,构建学习共同体;在使用帐篷中体验成果,完善幼儿认识,促进幼儿发展。经过了1个多月的探索,幼儿成功制作了帐篷,构建关于帐篷制作的完整经验,结合班级环境创设和幼儿活动,发挥了帐篷的实用价值,享受项目成果的体验。
素材|集团六幼
编辑|陈静珊
审核|凌晓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