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为老师提供游戏化教学咨询
为孩子提供游戏化心理支持
幼儿园是小朋友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小朋友的另一个家。三年的时光凝聚了老师和家长们的心血,见证了小朋友的蜕变。这里面除了有老师对小朋友茁壮成长的关心、呵护与教育,更重要的是所有家长的重视和对我们工作的配合。
时光飞逝,牙牙学语的小朋友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因此,幼小衔接是我们比较关注的话题,这既是一个从学前期进入学龄期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小朋友入小学,他们要从以游戏为主的活动内容进入以学习为主的生活,这期间,小朋友生理、心理、习惯等等的培养非常重要。
大家都知道幼儿园生活与学校生活是有很大区别的。首先表现在两者教学形式上的不同,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一日生活的基本活动,而小学是以集体活动为一日生活的基本活动,学习是有标准考核要求的,是一种正式的学习模式。
第二是课程的实施,幼儿园的课程以整合实施为主要途径,而小学采用分科实施为主要途径。
第三个是生活作息,不管是内容还是时间,都有了变化,在幼儿园生活中,集体学习活动大班后期上下午各一节,而小学是上午4节,下午3节。
最后是行为要求上的不同,幼儿园以习惯和自理能力的培养为主,小学以自我管理、学习习惯、知识等为主。
由于以上我们提到的种种不同,孩子刚上小学就容易产生各种不适应。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们了解小学,并能在入小学后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我们班通过一些活动来锻炼小朋友不同方面的能力。
第一个活动让小朋友进行自我介绍的训练,通过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兴趣爱好、特点以及对家人的介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个活动是看看说说,让小朋友学会用流畅的语言介绍自己看到的图书内容,从中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提高专注力,以及知道图书归还等事项。
第三个是关于律动的活动,即让幼儿“动”起来,能用身体动作有节奏地把对音乐地反应表现出来,对优美的动作乐意模仿,促进身体的协调性。
第四个是通过跳短绳来提高小朋友的运动能力。
还有一些其他的活动,如整理小书包,使小朋友们学会将书包内的学习用品有序摆放和整理,这是对自理能力的培养提升。
幼升小的关键词就是适应,这里包括了心理、学习、能力和生活上的适应。
我们先来讲一下学习上的,小朋友可能会出现对学习内容与教学方式的不适应、对每天要带好学习用品、按时完成作业等规则的不适应。所以我们的重心应该放在学习的准备、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上。
第二个是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力、想象创造力、注意力、记忆力、识字能力、数学能力等,这些能力都是我们重点培养的。
第三个是心理,从幼儿园的小朋友成为一名小学生,需要角色意识的大转变,家长要在意小朋友的“心理过渡”。可以从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帮助孩子认识环境等方面入手培养孩子健康心理。
最后一个是生活上的,我们要让孩子按时起床、准时到校。熟悉回家路上的路牌等等。
我们通过下面几个孩子入学可能出现的常见“小状况”来具体看一下。
第一种是吃不饱饭,有些孩子有挑食的习惯,上小学后如果遇到学校饭堂的菜不爱吃就索性不吃了,吃饭速度又慢,还没等她吃完饭,很多同学就开始收拾碗筷,看到后也不吃了。这是很典型的自我服务能力缺失。因此我们提醒各位家长,应该尽早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就餐习惯,不要嫌他吃得慢就追着喂。
第二种是上课了才去上厕所。当上课铃响起时,有的才慌慌张张跑去上厕所,影响任课老师的正常上课,自己也因为前面的课程内容没听到影响了学习。这是孩子规则意识的缺失,幼儿园里孩子随时可上厕所,而到小学后,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只能在课间10分钟去。我们和家长要让孩子懂得合理安排课间10分钟:先上厕所,然后准备下节课需要的东西,最后才是玩。
我们班有家长反馈说孩子上小学后反而变内向了,也没交到什么好朋友,整天孤孤单单,让人很担心。这是孩子交往能力缺失的表现,家长应该鼓励孩子每天花半小时与邻居家的孩子交往,扩大交往面。
有一次我们班小朋友的书包拉链坏了,她来寻求我的帮助。我发现所有的东西都塞在一起,这是独立能力缺失的表现。所以我在班内组织了整理书包的比赛,也请家长辅助教会孩子怎样分类整理书包。
最后这种情况也是很常见的,那就是忘带作业本了!这是孩子缺乏任务意识的表现,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老师布置的作业:编一个故事、唱一首儿歌、栽一盆植物等,让孩子形成任务意识。
和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导形式的教育不同,小学以课业学习为主导形式,从教育的连续性角度来说,过度期质变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对孩子两个方面的心理品质进行培养:
第一个是社会意识的培养。对于孩子,社会意识包括: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自制力等,孩子到小学后伴随新的主导活动而可能会面临的骤然上升任务密度、难度,新环境带来的规则量及独立完成要求相应的心理变量。
围绕这些内容,过度期的教育培养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培养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的能力,如理解规则意义,遵守生活、学习中的基本规则等。
2、培养独立性,如:自我意识独立意识。
3、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4、培养任务意识与执行任务的能力,包括成就动机、责任感的培养和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的培养。
5、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如对同伴、集体的积极情感,学着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交往技能等。
6、培养主动性,包括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好奇心,以及保护孩子发现、寻找新的经验的渴望,让孩子学会自己选择活动并主动去实践等。
第二个是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来说,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孩子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以及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孩子入小学后伴随新的主导活动的认、读、算等课业要求相应的心理变量。
我们要提醒家长千万不能进入让孩子提早接受具体课本知识的误区,而应重视孩子进行认、读、算背后的智能发展,如:空间关系理解、观察比较、逻辑运演和抽象符号操作等,以及主动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阅读准备:
1)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
2)加强早期阅读的培养。
3)培养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分类能力。
4)发展方位与空间知觉。
2、数学准备
1)数量关系的认识(等量关系、传递关系、相对关系、可逆关系、包含关系)。
2)理解应用题题意,理解解题的方法,在生活中运用简单的数学,编简单的口述应用题等。
3)萌发注意、发现、探索的兴趣。
对一年级新生的父母而言,有六个必须知道的事项:
一:小学教育的特点
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培养孩子健康心态
五:强化安全教育
六:主动与学校教师沟通
最后是平常在和家长谈话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进入小学后,家长很担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因此我找了有关资料,也结合我的教学经验给了家长一些建议。注意力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可以改正的,这个应该要从小就培养,首先家长应该做到让孩子坚持做完一件事情,不要因为一些外来因素轻易的打断孩子在进行的活动。在入学前也可以有意识的让孩子完成一些任务,可以是每天持续的,也可以是临时的,让孩子有一种责任意识。
我们可以通过做到以下几点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1. 坚持执行始终如一的规章和纪律。
2. 保持自己的声音平静缓慢。尽量控制不生气。
3. 对任何积极的行为给予承认,不带成见,有意寻找孩子身上好的东西。
4. 避免经常使用表示否定态度的语言,如“不许”、“停止”、“不”。
5. 把孩子的坏毛病同孩子本身区分开来。比如,可以和孩子说:“我喜欢你,但我不喜欢你不听话。”
6. 给孩子制定一个非常清楚的作息表。规定好起床、就餐、玩耍、看电视和就寝的时间表。要遵守时间安排,但当孩子出现不遵守时间的现象时,也要灵活处理。过一段时间后,你的作息安排将成为孩子自己的习惯。
7. 你教他新东西时,要有耐心,解释要简短、清楚,要常常重复你的要求。
8. 争取在房间内为孩子留出一块自己的空间,避免用鲜艳强烈的色调装饰,保持房间俭朴整洁。把书桌摆放在空空的墙下,使它远离干扰,这有利于孩子的注意力集中。
9. 一次只做一件事。把玩具存放在带盖的盒子里。一次只给他一件玩具。如果孩子在画画或在读书,你要关上收音机或电视。多重的刺激会使他不能精神专注。
10. 给孩子一定的责任,这在成长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交给他的任务应该是他力所能及的。他一旦完成了任务,即使完成得不理想,也要给予承认和表扬。
幼儿园的教育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呵护每一位孩子,用心地去关心和照顾他们。
在游戏中获得教育,用心去分享快乐
专注于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开发
专业研发团队和多年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经验
分享时刻
感谢你分享至朋友圈。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自主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