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足球教育曾经风靡一时,又因训练机械、违背儿童兴趣与发展遭到质疑。许多曾经开展足球教育的幼儿园左右为难——申报了足球试点学校,却不想再继续做了。
在杭州市云谷幼儿园,我们看到足球依然在这里发光发热。一颗小球,让每个孩子充分感受到运动的快乐,锻炼了生命成长所需要的体育精神,让足球教育回归快乐疯狂的简单模样。
01
“一个都不能少”的足球赛
一些开展足球教育的幼儿园除了日常的练习,会开展班级之间的足球联赛,但是运动员往往都是那些具有天赋和毅力的“尖子”,其他孩子充当着“陪练”的角色。但在云谷幼儿园,每一个孩子都能参加足球赛。
在上一个学期,在杭州云谷幼儿园的K3年级(大班),足球赛延续近三个月,以班级为单位对阵,每个班都参加;每场比赛,每个孩子都有至少一次上场机会;比完赛,全班孩子一起参加结束仪式。这是“一个也不能少”的足球赛,老师们相信,绿茵场的快乐和成长,值得所有孩子经历。
●云谷幼儿园大班的足球赛
洼地是杭州云谷幼儿园的的体育老师,也是幼儿园K3年级足球赛的发起者和组织者。聊起足球,他反复强调,「快乐」是第一重要的事,而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足球里获得「快乐」。”
洼地老师的英文名叫Vardy,来自英格兰草根球星杰米·瓦尔迪(Jamie Vardy),这位从工厂一路踢到射手榜榜首的传奇球员激励了少年时代的他,于是,他也希望把这份足球的力量带给更多孩子。
“越了解足球,越会懂得这是怎样的一项天赋运动。论及技能层面,这项运动是有门槛的;但踢球的快乐,所有孩子都值得享受,尤其是还葆有天真的幼儿园的孩子们。绿茵场不应该只属于那些已经被发掘运动爱好和特长的孩子。通过足球这样综合的运动,所有孩子都能从中获得了解自己,开发运动爱好的机会。
●洼地老师和孩子们在球场
一天,玉兰家(云谷幼儿园班名)的一名小谷粒A对妈妈说:“今天不想上学了,早上有球赛,可我不想踢球,我踢得不好!我怕我去踢会输。”
妈妈和老师告诉小朋友,不想踢球和不想上幼儿园是两件事,来幼儿园也可以不踢球,老师和同学们一定会尊重ta的想法。而且,大家在比赛里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可以进球、拦球,也可以加油、呐喊。如果没有小朋友们的参与,只是一部分厉害的人玩,就算赢了,又有什么意思呢?
过后,丹丹老师和A的妈妈进一步了解小谷粒的心结:为什么觉得自己踢得“不好”呢?
原来,为了保证公平参与,每一次比赛都要轮换球员,一场比赛中,小谷粒A是第一个被换下来的,ta就“以为”自己踢得不好。
踢得“不好”是个乌龙!A的心结解开了。但可以想见,一定还有孩子如此这般因足球而起种种情绪,这些心思是值得被老师们看见的!
于是,老师们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思考:是不是只有进球的人才重要?如果你的队友失误了,我们可以怎么办?
孩子们很自然地观察到,一个人是赢不了足球的,那个在自家球门附近把球踢走的人很重要,那个给队友传球的人很重要,那个把进球扑住的人也很重要!每个人都重要!
02
只有基本规则的足球赛
“在幼儿园,足球应该回到它最原始的样貌——所有人都疯狂地去抢一颗球。”洼地老师说道。
为了守护这份「快乐」,洼地有自己对足球学习的坚持,也成为了云谷幼儿园足球教育的原则之一—只讲规则,不讲位置。
足球课上,洼地老师只和孩子们约定了基础的规则,比如,手不能碰球,球不能出边线等。规则不多,孩子们都能记得住、守得住。多年的经验告诉他,其实最怕的不是孩子可能会犯规,而是过多的规则会影响踢球的「流畅感」。
“我们现在在场边加了拦网,就是想让孩子们更畅快地在上场时间里能享受争抢球,而不是被环节、规则、场地的突发情况不断叫停。很多时候,叫停中断了,孩子们的状态也就断了。”
幼儿园里的孩子大多没有足球经验,但洼地几乎没有给孩子们科普前锋、后卫的概念,这也是他的有意为之。
他有他的“怕”。他怕孩子们被位置“困住”,过于关注自己的上场定位,踢球放不开。他更怕有的孩子还没感受到足球的快乐,就因为某个不合适的位置,彻底和这项运动绝缘。
他想激发孩子们在场上最自然的观察反应。说白了,就是要踢得好玩,有快乐,愿意一直踢。踢多了,自然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球感、战术、团队配合都会一一浮现。
樱花家的孩子几乎全都没有足球经验,赛季刚开始时,大家都懵懵的。孩子们不清楚防守、进攻、配合、得分。曾经非常可爱的一幕是,孩子们上场后只要碰到球了,就会停下来开心地回头找老师的目光,意思是,嘿!你看!我踢到球了哦!
懵懂踢球的结果是,最初的几场比赛都输了。不过,在这个有爱的班级里,自信的气氛始终是足足的。无论输赢,孩子们从没有低落过,老师们鼓励孩子,不要只看最终比分,能进球是一种胜利!多碰到几次球,也是属于自己的胜利!
几场下来,樱花家的孩子们形成了自己的球风——无所畏惧!孩子们踢球没有任何包袱,遇强则强,总是把比分咬得紧紧的,不到结束哨声响起的时刻,绝不放弃。
有一回踢平了球赛,结束后,孩子们忽然晃过神来问,诶?刚刚和我们踢球的不是据说很厉害的xx家吗?我们打平了?……
提起足球,樱花家的董董老师还有一个特别难忘的瞬间。一天,孩子们午饭后自发在球场玩,自己定规则,自己组比赛。玩着玩着,一个孩子在争抢球的过程中摔倒了,ta来找老师帮忙,一起去找刚刚撞到自己的同学理论。争议还没开始呢,另一个孩子就问:为什么不能撞到呢?世界杯上都可以,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就不敢这样踢吗?
在场的孩子们都表示同意,这也成了他们的新规则:平时玩儿不可以撞到别人,但是球场上可以。
怎么踢球,孩子们越来越有自己的主意!
03
绿茵场上,育人无声
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曾经不被重视,孩子们在大部分时间被困在教室里,不仅错过了锻炼和发育身体的绝佳机会,也错失了体育能带来的强大的成长动力。永不放弃、团结、自信……许多积极的人格品质都能在体育运动里找到缩影。
洼地老师相信,绿茵场上的道理,从来都不是“教”出来的。
什么叫“永不放弃”呢?
如果孩子们经历过这样一场比赛:比分始终胶着,全场人的神经都紧紧绷着,直到最后时刻,突然进了一个球,哨声响起,比赛结束。这样的心情起伏和参与感是任何语言都形容不了的。如果孩子看过、踢过这样一场比赛,坚持的种子就会牢牢扎进ta心里。
“团结”在哪里呢?
K3球赛过后,思思老师所在的海棠家凝聚力大大提升。看似水到渠成,其实背后藏着老师们早早埋下的教育伏笔。
第一场热身赛,海棠家输了。回班复盘时,孩子们提到各种原因:
1、 我踢了,但我踢不进去(球门)。
2、 我想踢,可是没人传球给我。
3、 有的小组有人不愿意参加、不敢上场。
4、 我感觉踢球有点累。
5、 我踢不动了会去喊加油!大家可以一起喊加油!
●海棠家的孩子们在比赛
孩子们发现,输赢的影响因素远远超过想象。足球是一场需要很多人齐心协力的游戏,大家都没踢过,技术得慢慢提升,但合作是一天也不能缺席的。
“如果不团结的话,有再多会踢的孩子都没用。”这是海棠家早早达成的共识。
团结里,既要有对胜利的向往,更应是满满的、对自己的相信:我可以!我们可以!
如何帮助每一个孩子都建立自信?老师们花了很多心思。
守门员就很有讲究。
谁最适合当守门员?有时候会“淘气”的孩子,有这一面的孩子往往胆大灵活,胆大就不怕冲撞而来的球,灵活就能“盯”住各个角度。同时,专注和自控又是孩子们需要成长的领域。守门员需胆大心细,既发挥孩子的长板,又能锻炼短板。
事实证明,海棠家的守门员们“守得不要太精彩”。这份出乎意料,也影响了爸爸妈妈们对孩子的理解。
“我妈妈完全没有想到我可以守门。”
“没想到”也是很多家长在赛季结束后频繁提到的词。没想到孩子们的学习力、适应力这么强,没想到自己的孩子也有敢抢敢拼的一面,没想到孩子们能在这样的冷天坚持比赛,没想到ta的潜力这么大!
●观赛的家长啦啦队
04
足球赛的连锁反应
云谷幼儿园K3足球赛的后劲儿很大,踢球几乎成了每一个孩子心头的大事。每个班的孩子们不停地问老师们,我们今天去不去球场玩儿?今天有没有比赛呢?什么时候再踢球赛?
也会问爸爸妈妈们,能不能给我买一个球?今天放学后会在小区玩球吗?周末找不找同学踢球?
孩子们甚至开始自己“发明”各种各样的花式踢球大法!
热情之外,足球带给人的影响也延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搞不定的挑战,不少孩子的态度从“我不行”转变到“我试试”。有肢体碰撞的运动也让那些曾经害怕脏、害怕受伤的孩子明白:提升熟练度和安全意识可以帮助自己避免不必要的受伤,但踢球嘛,总是难免摔倒的,不能因为害怕就失去了这份快乐。
孩子们在绿茵场上感受团结、坚毅、乐观、勇敢……足球赛把幼儿园里的每个人都牢牢连在一起,无论年龄、无论班级、无论性别。
足球好像真的回到了它最原始的模样:所有人都为一颗球疯狂!
明年大班毕业季前,云谷幼儿园还会有一场K3联赛,到时候,洼地老师想邀请所有中班、小班的孩子也来观赛。关于如何在中班、小班开展足球学习,他也有打算做一些新尝试。
通过足球,“全面育人”的脚步已然开启,所有孩子都会在踢球里收获快乐,还有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