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一句话,让妈妈无地自容……
“妈妈,你别看手机啦,陪丫丫玩会吧。”女儿近乎央求的声音,再一次戳中了我的心。我猛然间惊醒,对啊!我怎么又在陪孩子玩耍的时候玩起了手机呢?暗自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改。
细想开来,女儿那么小,都可以按照我的要求定时看动画,而我一个大人却怎么被手机诱惑住了呢。
“嗯,妈妈答应你,陪丫丫玩耍的时候再也不看手机了。”这是我对女儿做出的承诺,更是对自己的检讨。
其实,女儿的要求很简单,无非就是“陪伴”。在陪伴女儿这一点上我一直都自认为做得很好。因为我小时候深受与父母分离之苦,所以从我怀孕之日起,我就承诺将来要给孩子更多的守护。
我11岁那年,父母为了改善家庭条件,便跟随打工大军进城务工,将我和8岁的弟弟交于爷爷奶奶照顾。父母刚走没几天我就开始生病,怎么医治都不见起色。大伯带我去县里的医院抽了血,做了心电图都没有问题,可我依旧头晕恶心。“肯定是想她母亲了。”大伯跟奶奶说。坦白讲,那一刻我多想借奶奶之口让父母回来,哪怕只有母亲一个人回来也好。可即使我生病,每逢父母来电,奶奶还只是报喜不报忧,从未向母亲透露过我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大人们从来都不会去聆听一个孩子的心声,在他们的眼中,我只不过是一个“孩子”而已。
其实,很多时候,我都特别想让父母回来,可小小的羞涩与自尊心让我每次都欲言又止。自此,我便变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欢。课堂上那个不管对错都勇于举手的孩子不见了,渐渐地,我变得自卑、不愿与人接触,常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呆着,学习成绩也大不如前。而弟弟却恰恰相反,自父母出去务工后,他便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本身就不爱学习的他,成绩更是垫了底。每天四处撒野,有时连吃饭都找不到人影。
直到现在弟弟还经常与父母顶撞,但却唯独愿意听我的话,也许,那一段留守的岁月早已在他的内心埋下了很深很深的根吧。
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内心是孤独的,更是没有安全感的。坦白讲,那些留守的岁月,我感觉自己像极了一棵孤立在荒野的小草,随风摇曳着,饱受风雪雨露的摧残。
后来家庭条件好了,父母也陆续回了老家谋生,我的心虽有了些许温暖的涟漪,但彼时的我已上了一所普通高中,时间的阻隔让我不愿再与母亲亲近。亲情依旧在,可彼此的亲密早已生疏,埋藏在我心底的那个“梗”依然存在,那些没有父母陪伴的日子,我一直无法释怀。以致于接下来的高中生涯,无论我怎么努力地学习,可考试成绩依旧忽高忽低,后来也只考上了一所普通大专。
正是基于自己这样的经历,所以现在无论多么艰难,我都会将女儿带在身边。记得,女儿10个月大的时候,正值老公公司经济不景气,在长达半年收入连房贷都还不起的情况下,我依然力排众议,放弃了把孩子送回老家的建议。而坚持将孩子留在了自己的身边,因为我不想再让孩子过着如我童年一般没有父母陪伴的生活。
在我心里,我始终认为,钱没了可以再挣,但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就永远地错过了。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有安全感,有自信心,有勇气,见识也多,也敢于表达,敢于交际,自然还有一些关于孩子更好成长的正能量。
而如今的我,竟会被一部小小的手机给困住了,因为手机错失了与孩子交流的机会,因为手机错过了与孩子游戏的时间,因为手机错过了孩子一天一天的成长。之前,从网上看过一幅图:一百年前我们的祖先躺在炕上吸大烟,而今的我们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吸食鸦片害的是一个人,连累的是一个家,而玩手机呢,同样害的是一个人,连累的却是下一代。
同事告诉我,她上初中的女儿曾说过这么一句话:“现在你享受玩手机的快乐,以后就得领受我不陪你的孤单。”多么伶牙俐齿的孩子,多么无言以对的言词。孩子们的话,让我恍然大悟:陪伴,不只是一个人而已,而是一份真诚的心,最好的陪伴是身体的互动与心灵的沟通。
其实,我还蛮感谢我的女儿,是她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让我明白了做父母的职责。用一份真诚的心去呵护孩子的成长,用一份真挚的爱去陪伴孩子的成长,放下手机,同孩子一起,拿出对手机的热忱来对待我们的孩子。
有时候为了孩子,我们会立志做个好家长,然而事实是诱惑太多,食言便经常发生。
关于玩手机这件事,百师君也经常有对自己剁手的冲动,因为下班回家动不动就会拿起手机翻翻看看,着实忽略了家人。生活中,您会因为手机而忽略家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