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有一个地方,它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人情,他是丝绸之乡,是蚕桑之地,他的名字,叫震泽。
有一个人,她耕耘于“田野”,穿梭于桑榆,她是“蚕”,亦是“养蚕人”,她的名字,叫李敏娟。
身为园长,她是老师们敬爱的人生导师,是家长们信赖的知心朋友,是孩子们亲切的园长妈妈。她用桑枝编织了一张童年的网,让蚕桑之乡的小蚕宝们在这网中积蓄破茧成蝶的力量。雨辰“养蚕人”,她与“蚕宝”、“蚕园”的故事,在这里,听我慢慢诉说于你。
育—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她像“蚕”,一点也不为过。她扎根在幼教事业的这半辈子,园里的老人们都见证着她的付出。门卫老伯伯说:“李老师啊,这么多年了,总是头一个来学校,最后一个回家,有时候很晚都能看到她屋子里的灯还亮着。”为了“蚕园”有更好地发展,她牺牲了很多陪伴孩子的时间,一心扑在幼儿园的发展上。看尽蚕的一生,看尽她的半生。
她是“养蚕人”,但她身上没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悲观,反而萦绕着“养蚕人”的幸福感。养蚕先孵蚁,将蚕捂在胸口,靠自己的体温孵化蚕种,这一过程称之为“暖种”。她对蚕宝的“暖种”,不仅体现在每周进班时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也丝丝缕缕沉浸在她对教师的影响中。一线老师总说:“李老师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她总能发现一些老师们做法背后的教育观并引导老师们自己思考做法的适宜与否。”养蚕人不仅育蚕,还育养蚕人。
牵—丝
那天傍晚,一通电话打破了她伏案工作的寂静,李老师接起电话便听到一个带着哭腔的的声音说:“李老师,我不想干了!”这位哭着来向她辞职的是幼儿园的保育员。原来是这位保育员和班级中的年轻妈妈因为孩子的照料问题产生了争执,两人各不相让,都觉得受了委屈。第二天李老师分别约谈了两人,调解之下矛盾很快解决,两人冰释前嫌。
李老师常说:“我是一个园长,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个母亲。我理解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无奈,也理解每一个母亲的忧虑,当然,我更希望成为连接你们心灵的那一根丝线,让教育成为一种共同的默契。”
这根丝线联系的不仅是教师与家长,还有教师与专业成长。李老师坚信孩子的成长、幼儿园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师队伍的成长。
当震泽幼儿园还未异地新迁,而其他幼儿园正如火如荼进行户外环境大改造时,震幼却只能按步不动,李老师在深思熟虑过后决定先练“内功”,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她聘请专家来园指导,几乎每个月都会有幼教专家来园进行课程建设指导、面对面的给老师答疑解惑;她保证每一位老师每学期至少有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她还会在教师节为老师们赠送专业书籍,潜移默化地引导老师养成阅读的习惯……
园长的工作就像春蚕吐丝,一根丝线就是一生的付出,这丝线那么的细,细到每一处每一角落,这丝线又是那么的长,长到每个人的心里。
聚—簇
蚕结茧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簇”这一工具,从最原始的油菜杆、柴龙到塑料簇、环保方格簇,工具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生态化与专业化,诚如震幼多样化的资源挖掘途径、生态化的资源开发思维、专业化的资源利用手段,为课程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来自太湖雪蚕桑园的特约讲解员正在震泽幼儿园带领孩子们认识不同的蚕茧,“阿姨,你们的这个茧子好大呀,比我们幼儿园里结出来的都要大。”一个女孩捏着一个雪白的蚕茧好奇地看向讲解员阿姨,“这个是双宫茧,是两个蚕宝宝一起结出来的茧子。”讲解员笑着告诉她,孩子露出天真的笑脸说:“两个蚕宝宝住在一间房子里,他们一定是好朋友!”
现在,震幼的孩子们定期可以聆听到蚕桑园特约讲师的精彩讲解,震幼的老师们也可以随时咨询蚕桑相关的知识,震幼成为了太湖雪蚕桑园挂牌的教育基地,好似同结一茧的两条蚕,蚕桑园和震泽幼儿园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
这其中离不开李老师对幼儿园发展的规划、对资源敏锐场地发觉、以及不辞辛苦地聚拢双方形成教育合力,如同簇将两条蚕集合在一起,才有同结一茧的机会。李老师说:“柴拧在一起就有了柴龙,纸搭在一起才有了方格簇,而我要做的就是把园内外资源与幼儿园发展聚在一起,让震幼的课程像簇中的茧子一样扎实。”
结—茧
李老师说,做园长这些年,有两个人两件事总是忘不掉。一个是马尾女孩,那一天她穿过小学的操场,被那个女孩叫住,女孩笑着叫她园长妈妈,对她说:“我记得园长妈妈早上总在门口和我们打招呼,有一次你还来看我们的蚕宝宝,蚕宝宝长大后结成了茧子,看到那么多茧子我们都觉得好幸福啊!”
那一天她记住了那个女孩灿烂的笑脸,还有她的“幸福”。还有一位是头发花白的奶奶,她被邀请来指导孩子们养蚕,活动结束的时候她抹着眼泪对李老师说:“园长老师,我半辈子和蚕宝宝打交道,也看着这些年来养蚕的人家越来越少了,没想到有一天能在幼儿园里给孩子们讲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那一天她记住了这个老人喜极而泣的泪水。
教育是为了什么?《孩子是脚,教育是鞋》中说:“教育是为了让幼儿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诚如震幼的“幸福课程”,我们希望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一颗幸福的种子,这是一颗拥有萌发力量的种子,这颗种子不仅能让孩子体会当下的幸福,还能拥有未来幸福的能力;不仅能让自己感受幸福,还能让他人感受到幸福。
李老师说,她希望从震泽幼儿园走出去的每一个孩子,能怀有一颗乐观的心,一颗真诚的心,一颗感怀过去的心,一颗面对未来的心,用这四颗心去获取属于自己的幸福。
蚕的一生只有三十天,它用十分之一的生命去打磨自己的茧子,无论是培养孩子还是打磨课程,李老师总是说:“我们震幼人也像蚕宝宝结茧子一样,不着急、不需快、不求多,但求每一个都扎扎实实,即使需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在李老师的带领下,震幼专注打造一个真正属于震泽孩子的“幸福课程”。
育一蚕、牵一丝、聚一簇、结一茧,一生只做一件事,就足以成为自己的英雄。雨辰“养蚕人”,她自视平凡的半生,在我们眼里已然不平凡。
供稿: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幼儿园 陈洁、周诗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