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课程的生活化,是幼儿教育重要的手段和教学思维,在疫情背景下,如何实现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给予幼儿特殊时期下的良好教育,是每一个幼教老师必须探究的命题。
在防疫防控时期,实际情况给幼儿课程生活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深认知是更加必要的。在疫情之下,教师可以通过深入阅读官方文件及相关文献,与相关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与经验分享,来提升对幼儿课程生活化的理解。例如:老师们可以通过阅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园所具体文件,来对幼儿园课程有了新的理解——幼儿课程可以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包括其个人生活、幼儿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
特殊时期幼儿课程生活化的实施必须贴合实际情况特征,满足当下实际情况需要。为此,教师当整合疫情期间的特殊资源,筛选适用于幼儿教学的资源以满足教学需要。同时,还要充分挖掘资源背后的内涵,实现资源的深度运用,以期实现教育和生活的深度融合。
疫情期间,老师们可以利用网络媒体,通过直播、动画、声音、图片等形式来开展线上教学,以让幼儿了解疫情。比如:结合疫情,开展一期主题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幼儿了解新冠肺炎病毒的整个传播过程,以及生活中的防护事项。在活动开展前期,可以咨询园所相关的专业老师,一起合作制作了一个病毒传播过程的动画并为动画配了音。在主题活动开始时,通过向孩子们提问“在观看病毒是怎么传播时,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等问题,来对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一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让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通过提问后,孩子们发出了许多疑问——“病毒到底长什么样?”“它为什么会让人生病?”等。随后,教师可以告诉他们在观看动画之后可以一起讨论。
在看病毒传播过程的动画时,幼儿们比较好奇,看得也更仔细了。基于此,教师可以在线上引导幼儿们讲述病毒传播的过程、角色扮演等。在这个过程中,原先的疑惑和不断生成的问题在活动中也逐渐得到解答。待开学后,教师可以此为主题活动,侧重幼儿模仿与实践。比如延续之前线上课程活动开展的基础,结合疫情,在线下开展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可以邀请园所相关的专业老师,为幼儿讲解疫情相关的安全知识,进行防护知识培训,如引导幼儿正确戴口罩。然后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了生活中的安全知识及其防护。
教师树立起“以儿童为本”的理念,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尊重幼儿需要,促进幼儿成长。例如大班幼儿对交通工具非常好奇,他们总是会问一些相关的问题——“老师,为什么总是会有叔叔在路边做一些动作?”“老师,我发现这些车有时走,有时停,这是为什么呀?”基于幼儿的兴趣,我们围绕交通工具这个主题在线上开展了《马路上的规则》《警察扮演》《交通工具识别》等系列活动,以此积累幼儿的生活经验。
同时,家长是生活课程的支持者。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家长承担起部分教师的教育职能,原来教育支持者的身份比重更加上升。其中,家长承担的这部分教育主要呈现在幼儿的日常中,即生活课程主题隐藏在日常生活的小细节中,其主题生成带有随机性。家长应注意观察,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幼儿实施教育。如幼儿喜欢各种玩具,他们通过触摸、摆弄来与这些玩具对话,来与这个世界对话。基于此,家长在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后,可以生成以玩具为主题的生活化课程,开展“玩具分类”“玩具收纳”“我独有的玩具”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是由家长引导儿童完成的。
幼儿园在疫情防控期间,对于课程生活化的设计和实践可以严格的把控两条主线,即“认识疫情和科学防疫”以及“亲子融合与教育”。目的是加强幼儿及其家庭的防疫防控知识和能力,以及加强幼儿及其家庭的关系。
在“认识疫情和科学防疫”的背景,教师可以设计践行“一个叫新型冠状病毒坏家伙”“防疫小课堂”“我要勤洗手”“关于疫情那些事”“制作口罩和防护服”等系列课程活动,帮助幼儿及其家庭充分认知疫情,做好科学防护。
基于“亲子融合与教育”这条主线,教师们可以设计“搞笑一家人”“幸福一家人”“我爱我的家”“幸福一家”“爱的传声筒”“我比画你来猜”等系列课程,加强幼儿与父母亲的关系,构建和谐家庭。
探究幼儿课程生活化无论对于教学本身来说,还是课程生活化的教学经验来说,都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疫情背景下,教师应该加深对幼儿课程生活化的理解,避免课程设计的误区,整合疫情背景下的优秀资源,实现孩子、家长和教师的“全员参与”,帮助幼儿调整情绪,健康成长。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