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阅读原文”
漫长的国庆长假已经结束,归园的小朋友又将迎来新一轮的“分离焦虑”。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又一次“分离焦虑”表现而急躁愤怒,因为哭泣和吵闹是小朋友们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
许多家长都认为,入园阶段,孩子不吵不闹不哭,就没有分离焦虑,殊不知,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才是最危险的,因为太过压抑不愿表达,孩子们很容易产生自闭心理和抑郁情绪。
分离焦虑的几种表现
哭的不同类型
孩子哭并不是不好,只是孩子们正常情绪的反应,他们需要一个途径来表达,不要强硬地跟他们说‘不许哭’。对哭闹的孩子我们要给予特别的关注。
哭闹型
有行为上的反抗,比如扔东西,甚至会打人、踢人、赖在地上不起。此类孩子一般都比较外向好动,喜欢从行动上发泄不满。
默默含泪型
一般都是静静坐着,但能看出来内心很难受,却不用行动表达,大多数此类型孩子性格都极其内向,但并不绝对。
综合性
兼具上述各种情形,怎么发泄舒服怎么来。
受人影响型
自己不哭,一旦其他孩子哭了,便会被带动哭起来,此类型孩子一般比较有同情心,喜欢关注他人。
后哭型
新生入园时他不哭,但等其他孩子情绪都平复了,他反而大哭起来,此类孩子一般喜欢刺激,入园的新鲜感没有后,他就会厌倦从而哭闹起来。
其实孩子进入幼儿园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对家长来说更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家长总是担心孩子进入幼儿园,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就会产生焦虑。而这种担心忧虑的情绪,无疑会影响到孩子,让他们有机会给大人哭闹,延长焦虑的时间。
02
紧张
对于原本生活环境比较单一的孩子来说,入园后常常会因为紧张出现一些心因性行为反应,如大小便失禁、便频、便秘等;或者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摔打玩具、打人、自虐等;还有的孩子会出现退缩行为,如咬指甲、不说话、拒食等。
03
容易生病
焦虑紧张的情绪得不到有效舒缓,会伴随引发一些心因性疾病,如发烧、脱发、食欲变化(拒食或食量过大)、睡眠结构紊乱(入睡难、睡觉不沉易醒、做恶梦、入睡时间变短或变长)等种种症状。而这些症状却有时会被父母所忽略。
04
发脾气
有的父母会发觉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里,脾气变大了。常常乱发脾气,一不如意就哭闹、扔东西。
05
针对以上情况,给宝爸宝妈提出几点建议:
1、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要明白宝宝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亲人,产生分离焦虑是正常的,哭闹是分离焦虑的表现,不哭反倒要需要格外关注了,因为这样的孩子有可能自闭。
2、送入园赶快撤。入学第一天父母可先陪孩子与其他同伴一起玩耍半小时,待孩子情绪相对稳定和适应后再离开;第二天则减少到20分钟,直到孩子能完全适应为止。当老师接过宝宝以后,父母最好马上离开,不要在幼儿园逗留,更应避免出现宝宝在里面哭、父母在外面“哭”的情况。
3、在孩子面前树立幼儿园和老师良好的形象。要与老师经常沟通,对老师说出自己的想法,从和老师的交谈中获得帮助,掌握配合的方法,告诉孩子,老师和妈妈一样喜欢小朋友;根据情况家长要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一定要上幼儿园,并在入园后马上离开,态度要坚决。请家长放心幼儿园的工作,相信老师会用心照顾孩子,孩子慢慢就会懂得,虽然离开了妈妈的怀抱,还有老师在身边,他就会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4、接孩子回家后,在孩子面前强化上幼儿园的好。接孩子回家以后,让孩子表演学的儿歌、舞蹈,鼓励孩子在幼儿园交朋友,切记不要以送孩子上幼儿园对孩子威胁,不要和孩子说:“你在幼儿园想没有想妈妈啊?老师批评你了吗?小朋友欺负你了吗?”等等来引发孩子的伤心,坚持半个月,小朋友对幼儿园的环境熟悉了,老师良好的形象也树立了,孩子心理上就会感觉到安全了。
5、尽早接回宝宝。为了减少宝宝刚入园时的恐惧心理,在头两个星期可以稍微早点接宝宝,让他感受到父母并没有忘记他。回家路上,最好用关爱的语言与宝宝交流,询问他在幼儿园进行了哪些有趣的活动,分享他的快乐,使他从内心感受到被爱。
6、安排与幼儿园相适应的作息时间。督促孩子早睡早起,中午坚持午睡,家长要准时接送孩子,使孩子有一定的时间观念。在生活上多些指导,少些包办,放手让孩子独立吃饭,自己穿脱衣服,收拾玩具,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
7、精神关怀至关重要。家长接送孩子路上以及在家里交谈时,不要使用类似“宝宝哭得好可怜,妈妈好心疼,怕不怕啊……”之类的语言诱发强化孩子的不良情绪。应该辅以夸奖、鼓励、正面积极引导为主的语言暗示:比如老师夸宝宝了,表扬宝宝只哭了一小会儿,宝宝真棒、不简单、真勇敢幼儿园老师真漂亮、幼儿园玩具真多啊、幼儿园有这么多小伙伴啊!
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吧!在培养孩子的道路上,每位家长都是新手,如何让自己给予孩子更好更恰如其分的爱,是我们永远的必修课题。
1
END
1
L
O
V
E
让中国儿童获得高品质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