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学前教育必须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同步发展,相辅相成,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到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协调。
家庭教育就是孩子生命成长的教育,是让孩子们萌生会学习,善于学习;会生活,善于生活;会相处,善于相处的意识,并乐于去实践和探究。家庭教育,是对“根”的教育,“心灵”的教育,只有“根壮”“心灵好”,状态好,才能“枝粗叶肥”,这恰是“庄稼养根,育人养心”。只要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为幼儿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育蕾家长学校》在寒假轮休期间,继【绘本里的家庭教育智慧】、【安全知识】、【观念的“来”和“往”】、【孩子和小伙伴发生“冲突”,请这样解决】之后,推出疫情当前 我们在行动——【法治篇】、【心理咨询篇】、【防控篇】等,欢迎家长朋友们关注,让我们陪伴学习,共同成长。
家长必须做到的四件事
1.明确家长是孩子身心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2.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
3.留意孩子释放的寻求关注的信号
4.察觉到信号后,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明确家长是孩子身心健康的第一负责人
关于这一点家长们一定是赞同的,毕竟我们是最爱孩子的人。但是为什么道理我们都懂,却很难落实到行动?
比较常见的情况可能是:
没有真正认识到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不愿意承认、不敢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
自己工作太忙,压力太大,心有余而有力不足。
家长提问
我们自己小时候父母也是经常打骂,很少表扬和鼓励,可我们的心理也没有出现问题呀?
育蕾心心老师答
时代不同了,社会环境使人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以前家长们的成长环境,可能我们最主要的需求是温饱;现在物质生活已经极大的丰富了,这时孩子们最重要的需求就变成了归属感、爱以及尊重。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实事求是的正视当前孩子的心理需求。心理素质是良好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的必要条件。父母是塑造孩子良好心理品质最关键的人。
家长提问
有的家长可能会担心,有心理问题是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
育蕾心心老师答
有的家长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可能正面临心理困扰,需要帮助,但碍于这样的担忧,不敢面对和承认,不愿接受这个现实。但心理问题绝对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心理问题与身体出现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实际上是大脑中一些神经核团,神经递质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所带来的。例如,有些家长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心理问题,老师也建议家长带孩子就医。但家长因为觉得这是羞耻的事情,不愿意带孩子就医。最终导致孩子错过了就诊的最佳时机,最后甚至出现有孩子自杀的情况。
家长提问
工作太忙,真的没时间,我该怎么办呢?
育蕾心心老师答
其实孩子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家长每天抽出20分钟、30分钟也是足够的,他们更需要的是家长的理解和信任,承认他们是独立的存在、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我们也可以借这个机会,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对象,与孩子聊一聊我们工作的压力、忙碌,其实是在承担家庭的责任——我们可以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榜样,来告诉孩子每个家庭成员在特定阶段所承担的不同责任,以及责任的重要性。
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
孩子有一颗敏感脆弱的心
小孩子心理的内部稳定性较差。学过心理学的老师都知道,平常我们的心理状态处于一种平和状态,也就是没有太大的心理情绪波动,而稳定性差,就是说情绪波动比较大,俗话说“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了。”能把孩子的脸跟六月的天放在一起比较,足以说明孩子的心理稳定性差,也就是情绪波动比较大。好奇、敏感。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反应强烈。好胜,但是韧性差。什么事都想争第一想要赢别人,证明自己厉害,但是容易受挫折,一点小失败就觉得不得了了,天都塌下来了。
孩子责任感较低
孩子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物质生活充分满足、不知道社会竞争压力和残酷。又或者是对于他们而言,生存非常容易,从而对生命的责任感会比较低。但是不管是谁,对自己的生命都负有最大的责任。家长可以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告诉他们责任的重要性。
孩子缺乏辨别力
现在的孩子由于网络的便利,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却很难分辨网络信息的真假对错。因此需要家长花时间去了解孩子,知道孩子的最近的生活状态等等,从而加以引导。但有时孩子做的也不一定是错的,这也需要家长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不能一棍子打死。
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
孩子在心理危机面前,都会释放出一些信号,希望家长可以看见自己,是孩子在寻求帮助。危机是危险和机会并存,孩子释放了信号,是给我们机会阻止最坏结果的发生。孩子遇到心理危机时,会释放出这些信号来寻求帮助:
明确表达自杀念头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小不懂得生死,但记住,没有人拿生死开玩笑,请家长一定要重视,这是孩子在求助,虽然还没到最后自杀的一刻,但孩子在释放信号,想让家长看见自己。
出现自残行为
孩子出现自残行为时,很可能是心理感受到了痛苦,想用身体的疼痛麻痹自己,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心理转到身体。这个时候,家长不要急着批评,而是要关心孩子,问问孩子为什么伤害自己,为什么你宁愿有这样身体的痛苦,你心理的痛苦在哪里。很多研究发现,出现自残行为的孩子之后自杀的风险会显著提高。
每天长时间玩手机,睡眠严重不足
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出去打闹或者“省事”,给孩子玩手机。如果孩子每天长时间刷手机,睡眠严重不足,我们要思考手机能够带来什么?孩子需要温饱,需要归属和爱,需要别人的尊重、理解以及自我价值感。家长可以思考,孩子的哪一种需求在现实中是很难得到满足的呢?
长期心情郁闷,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当你发现孩子原本非常活泼,喜欢参加各种活动,但最近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尤其是原来感兴趣的也提不起兴致,这时候孩子很有可能处于抑郁状态中。
不愿上学
如果孩子出现经常厌学的情况,可能大多都是在学习中很难获得成就感的孩子们。我们整个社会以及家庭中,评价孩子时都会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一个位置。孩子可能会认为我学习不好代表我所有都不好,甚至是不值得被爱的,这是很危险的。
察觉到信号后,家长该怎么做
当孩子明确表达自杀念头或出现自残行为时,家长应:
1.不要以为孩子只是说说,不会真的那么做。
向孩子表达关心,询问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念头,不要忌讳谈论自杀。
2.告知学校老师。
家长不必有后顾之忧,没有老师会因为孩子有心理问题而产生疏远。老师和家长一样,是给予孩子帮助的,都希望学生好。
3.带孩子去医院诊断并遵医嘱。
4.确保家中设施安全。
5.尽可能陪伴孩子。
6.避免向孩子施压,保持和谐亲子关系。
如果孩子因为心态、抑郁等等不良状态而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势必会导致成绩下降。此时,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已经存在这些问题,不宜再施压,而是需要多一点耐心。
7.如果原来亲子关系好,继续保持;如果原来亲子关系已经有不好的基础,这时候更加需要一份耐心。
当孩子出现:
每天长时间玩手机,睡眠严重不足
长期心情郁闷,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情绪激动,与家长发生激烈争吵
家长应该:
告知学校老师。
有需要时配合学校老师的家访和对孩子的心理辅导深入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和遇到的具体困难,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
最担心孩子的永远都是家长,而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总是容易被忽视。希望家长们一定要在理解孩子心理特点和真实需求的基础上,认真对待他们所释放的求助信号,主动为孩子们保驾护航。
最担心孩子的永远都是家长,而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总是容易被忽视。希望家长们一定要在理解孩子心理特点和真实需求的基础上,认真对待他们所释放的求助信号,主动为孩子们保驾护航。
END
文编|崔欣雪
责编|支维妙
监制|张晓红
扫码关注
点击在看
送你小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