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点1:教学过程及其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①认识的间接性;②认识的交往性;③认识的教育性;④有领导的认识。
考点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规律)
(4)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考点3: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
考点4: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考点5:教学组织形式
(一)个别教学制
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班级授课制
1.定义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班课时。
2.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标志: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
(2)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三)分组教学
指在按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一般可分为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
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的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指定自学参考书目、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才请教师辅导。学习任务按月布置和检查效果。它是美国的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道尔顿中学创立。
(五)特朗普制
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六)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七)现场教学——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社会生活现场和其他场所,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考点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二)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1.一节好课的标准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的标准有:(1)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2)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3)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4)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2.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准确
(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适当
(5)讲究教学艺术
(6)板书有序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这是上好课最根本的要求,离开了这一点,以上的所有要求就失去了意义。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考点7:教学评价
考点8:教学目标设计
布鲁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1)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是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认知行为方面可能产生的改变。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2)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情感领域是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情意方面可能产生的改变。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序,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五个层次: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个性化。
(3)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
动作技能领域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的行为方面所产生的改变,包含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等层次。
考点9: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
1.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直接教学和接受学习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作用,可以成为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模式。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等教学策略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的中心地位,教师扮演指导者角色,可以称为学生中心取向的教学策略。
3.学习共同体取向的教学策略
强调师生处于一个学习共同体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合作者,可以称为学习共同体取向的教学策略。比如,合作学习、情景教学等。
考点10:常见的教学模式
热门文章
考试秘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