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篇关于学前教育领域的文章,文章主要聚焦于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提升幼儿自主生活能力。文章结合了李季湄教授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分析了家长认知误区,并提供了实操性极强的引导策略。包括设计家庭任务彩虹图、开展生活魔法挑战、创建育儿盟友圈等做法。这些做法有助于提升幼儿自主生活能力达标率,并降低家长焦虑指数。此外,文章还提到了与广州荔湾区教育局合作开展的课题研究,并特别提醒读者可以参考虞永平教授提出的“生活教育三原则”。最后,文章鼓励幼教同仁在评论区分享实践心得,并预告了下周四直播演示的“系鞋带儿歌教学法”。

本文针对幼教工作者关注的教育部去“小学化”背景下的幼儿数字素养培养问题,详细介绍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数字素养培养方法和原则。强调数字素养不等于数学计算,而是通过生活数学、游戏化数学等方式,培养幼儿的数感、空间关系、模式认知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分享了一些幼儿园实践经验,并鼓励幼教工作者分享更多创新数字游戏。文章旨在让数字教育既科学又有趣,符合幼儿发展特点。

资深学前教育研究者对幼儿教师在教育公平与优质之间的矛盾展开探讨。针对高端园与普惠园存在的差异,指出教育公平并非简单的资源均等化,而是确保每个孩子获得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机会。普惠园教师可通过课程创生、差异化教学、家园协同、教师专业成长及环境创设等方式实现教育优质化。教育的公平与优质最终体现在教师如何看见并支持每个独特的生命成长,最用心的教育才是最有价值的教育。

本文探讨了教育评价改革的新思路,特别是表现性评价在幼儿成长中的应用。文章以游戏为例,详细阐述了表现性评价如何真实反映幼儿的成长过程,包括为什么要变,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以及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四大策略、评价标准设计的要点和教师应注意的事项。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分享,展示了表现性评价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和意义。

本文介绍了全息投影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应用,包括5大创意玩法和具体的教学创新方案。全息投影技术被实证为新一代情景化学习神器,符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要求。文章还提供了技术落地的实用建议和免费素材库推荐,通过实践案例证明全息技术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和幼儿兴趣。

本文分享了一个让萌娃变身“小小历史学家”的创意实践指南,包括创设沉浸式考古现场、开发多感官体验课程、戏剧化探究以及生成性成果展示。该指南基于幼教领域研究者的经验,经过幼儿园实践验证,旨在用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方式探索古代文明。专家建议指出,角色游戏是孩子理解社会文化的最佳途径。该指南激发孩子们对文明的好奇火花,提供具体的活动方案,以促进孩子们的深度学习。

本文讨论了如何解锁家长在教育中的隐藏力量。通过三个“魔法按钮”的方式,包括用案例分析引导家长观察孩子的日常学习,打造“成长直播间”让家长和老师共同评价孩子的表现,以及设计“剧透式沟通”模板来提升家长的有效互动率。文章强调要像给孩子写《学习故事》一样,给家长写“成长见证”,让家长从“观众席”请到“教练席”上,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

本文介绍了虚拟助教在幼儿戏剧表演中的七大创意玩法,结合幼教领域专家的理论,详细阐述了角色演绎、创作过程、舞台效果和延伸教育价值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文章指出虚拟助教能够显著提升幼儿戏剧表演的效率和创造性,同时强调了在教育过程中应适度使用技术,避免过度依赖。文章还引发了读者的思考,鼓励尝试不同的虚拟助教功能,激发更多创意。

本文详细探讨了混龄教育中组织跨年龄幼儿完成科学观察日记的问题,从理论基础、实施策略、具体实施步骤、支持策略到评估建议,全方位展示了如何通过混龄教育的方式发挥幼儿在不同发展水平上的同伴互动优势。通过差异化分组策略、彩虹分组法以及支架式工具设计,结合案例分享,强调教师在混龄活动中的观察者和支持者角色,以培养幼儿的科学观察能力和社会性发展为核心目标。

本文介绍了如何使用“学习故事”作为“放大镜”来发现每个孩子的超能力,包括教师在记录幼儿行为时存在的误区,如机械式记录、只捕捉零散片段以及过度关注“乖行为”,同时给出了解决方案和新西兰特级教师Wendy Lee的“三棱镜”观察法实操案例。文章还介绍了首都师范大学余珍有教授的“天赋解码器”,并提供了让学习故事“活起来”的神器。最后提醒警惕“天赋滤镜”,建议采用动态资产论观察每个孩子。文章结尾邀请读者分享自己的幼儿行为记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