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游戏遇上学习:一位幼教者的奇妙探索之旅
每次看到孩子们在教室里因为一个简单的游戏笑得前仰后合,我都不禁感叹:游戏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议!它不仅仅是玩,更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扇窗。作为一名在幼教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老师,我越来越确信——游戏化教学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幼儿教育的灵魂所在。
游戏化教学,为什么这么神奇?
你有没有观察过,孩子是怎么学习的?他们不会像大人一样正襟危坐地听讲,而是通过触摸、模仿、尝试、犯错来理解世界。游戏,恰恰是最自然的“学习语言”。
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小小超市”的情境游戏。孩子们兴奋地扮演顾客和店员,用玩具货币“买卖”水果和蔬菜。原本枯燥的数字认知,在讨价还价中变得生动起来。一个小男孩起初对“5块钱买两个苹果”一脸茫然,可当他真的掏出“钱”递给“店员”时,突然眼睛一亮:“哦!所以5可以分成2和3!”——看,这就是游戏的魔力,它让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不只是玩,而是有目的的“玩”
当然,游戏化教学绝不是放任孩子随便玩,而是精心设计的“有目的的玩”。比如,搭建积木不仅能锻炼手部精细动作,还能培养空间思维;角色扮演游戏能提升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甚至简单的“老狼老狼几点了”也能在奔跑中强化数感和规则意识。
我曾经带过一个小女孩,她性格内向,很少主动和同伴交流。但在一次“娃娃家”游戏中,她自然而然地扮演起“妈妈”,细心地给“宝宝”喂饭、哄睡觉,甚至和其他“家庭成员”商量分工。短短几周,她的语言表达和社交信心明显提升。这种变化,单靠说教是绝对达不到的。
挑战与思考:如何让游戏真正服务于学习?
不过,游戏化教学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家长会担忧:“整天玩游戏,孩子能学到东西吗?”甚至有些老师也会陷入误区,以为只要让孩子动起来就是游戏化教学。其实,关键在于平衡——游戏是手段,学习是目标。
我的经验是:
- 观察孩子,找到他们的兴趣点,顺势引导。比如孩子喜欢恐龙,那就用恐龙卡片学分类、用恐龙故事练表达。
- 适时介入,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轻轻推一把,而不是直接给答案。
- 灵活调整,同一个游戏,对不同年龄、性格的孩子要有不同的玩法。
写在最后:让教育回归孩子的天性
说到底,幼儿教育不该是“驯化”,而是“唤醒”。游戏化教学之所以有效,正是因为它尊重了孩子的天性——好奇、好动、爱探索。作为老师,我们能做的不是填鸭,而是点燃他们心里那盏小小的灯。
每当我看到孩子们在游戏中闪闪发亮的眼睛,就知道:这条路,走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