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班蜀绣博物馆开馆啦
3月15日,大三班全体师生参观完蜀绣博物馆后,孩子们仍然流连忘返;喜欢沉浸式参观、也喜欢与同伴一起交流每一幅作品;
遇到不同的织布机,孩子们还会询问导游阿姨机器的用途…
01 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
参观蜀绣博物馆后,我们开展了一场关于《我的参观感受》谈话活动:
你觉得蜀绣博物馆怎么样?你喜欢吗?为什么喜欢?
我还想再去一次,蜀绣博物馆里面的作品都太漂亮了;
他们都织的好精致,我们织的不太好看;
孩子们从心里喜欢蜀绣博物馆。小到作品、大到工具,都吸引着孩子们,都让孩子们乐不思蜀…
教师思考: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孩子们喜欢蜀绣博物馆,教师巧用谈话、参观、绘画等不同的方式,为幼儿搭建平台让幼儿畅所欲言,充分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02 善于倾听幼儿的需求
孩子们在分享自己喜欢的蜀绣作品时,引发幼儿激烈的讨论:蜀绣博物馆太棒了,在班级里可以开一个这样的博物馆吗?
在班级开博物馆?
听到这句话,我的脑袋里有无数个问号?怎么可能呢?肯定实现不了吧!我很低沉,但孩子们的兴趣却很高,好像已经在商议、策划开馆的事宜。
基于“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不了”仅仅是老师的想法。因此我选择倾听幼儿的“心里话”,围绕“在班级里开博物馆”这一话题,我们进行了讨论。
在班级里怎么开设博物馆呀?
需要很多的作品,可以让大家参观;
我们参观的蜀绣博物馆有一个大大的门,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是博物馆;
我发现博物馆里有许多提醒的字,可是我都看不明白;
孩子们通过生活经验的迁移,已经找到了开设博物馆需要作品、大门和提醒的标识;但孩子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如何去解决呢?
老师帮他们完成吗?当然不是!
教师仅仅是引导者,幼儿才是主导者!于是我将问题还给幼儿…
问题1:没有作品怎么办?
我家里有个扇子,上面有刺绣的东西,我可以带来;
我们也可以在班级里刺绣,这样就有作品了;
幼儿利用家里和幼儿园的资源,把没有作品这个问题顺利解决了!
问题2:博物馆的大门怎么做呢?
美工区有很多的纸板,我们可以在纸板上画博物馆的门;
不行,纸板太小了,不能一眼就看出是博物馆;
那次游戏我在攀爬墙发现了一张大大的板子,很大;
依据幼儿的需求,我们一同去寻找白板,在白板上孩子们画了一些刺绣的图案表示蜀绣、还画了大大的门…
问题3:没有提醒的标志怎么办?
我们把标志画下来就好了。
需要哪些提醒的标识呢?
不能带水进去,因为蜀绣作品都是在布上面完成的,如果水洒出来了,作品就坏了;
我们这有一个长椅,要提醒小朋友不能攀爬;
教师思考:孩子也是班级环境的主人,班级环境的创设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事。作为幼儿有权利规划班级环境,教师也应学会放手,让幼儿在留白的空间里自主设计、打造自己喜欢的区域,充分尊重幼儿的选择。
03 善于引导幼儿观察思考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到:“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育往往隐藏在幼儿的生活中。
在孩子们的创设下大三班蜀绣博物馆开起来了,但是来参观的弟弟妹妹总是会问哥哥姐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孩子们直呼我好累呀!
为什么会觉得累呢?是你们希望在班级里开一个蜀绣博物馆呀!
弟弟妹妹一直让我们介绍,这个介绍了又要问另外一个,嘴巴都给我说干了;
孩子们沉浸于抱怨“太累”,而忽略了观察自己陈列的作品;于是我将参观蜀绣博物馆里的一段视频播放给幼儿观看,在视频里孩子们果然发现了一个更大的秘密。
我发现了每个作品旁边都有一个小卡片;
这个卡片是作品的介绍,我们就是缺了这个卡片,所以弟弟妹妹才会一直问;
孩子们一边观察我们陈列的作品一边画了作品介绍,用简单、清晰的方式展示了每一幅作品。
教师思考:作为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探究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幼儿直面困难的勇气。
结语
经过孩子们的不断调整,蜀绣博物馆终于变成了孩子们心里的模样,弟弟妹妹来参观又会产生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期待吧…
-END-
班级教师 | 王 惠 李章平
素材来源 | 大三班
图文编辑 |王惠
微信编辑 | 幼儿园 宣传
版权声明
本文系成都市青羊区天府幼儿园原创稿件,版权归成都市青羊区天府幼儿园及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使用,否则将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