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过处
稻谷飘香
米是什么味道呢
只是一碗白米饭吗
在孩子的世界里
米是咚咚咚响的“三大炮”
是外酥里软的糖油果子
更是甜甜的红糖糍粑
是记忆中的成都味道
在《遇稻一粒米》主题中孩子们了解到米能制作各种各样的美食,他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到底哪种美食最受孩子们的欢迎呢?我们进行了一次投票。
师生共构活动师生共构活动中对儿童的观察要面向全体,平常儿童的自主发言,常常受制于孩子是否外向健谈,容易只关注到更乐于发言的孩子,儿童投票则让每个孩子都有表达自己喜好的机会,便于倾听到每个孩子的想法。
七一说:我最喜欢吃糍粑,糍粑很好吃
包谷说:糍粑甜甜的,还可以拉很长
阿顾说:糍粑上面有红糖,甜甜的,很好吃
“糍粑是长条形的”
“糍粑是圆圆的”
“糍粑是用米做的“
在孩子们的谈话中,我提炼出关键词“糍粑”。小班孩子的表征较少,但是从他们的动作、表情中,我们看到孩子对糍粑的兴趣。从孩子们的语言中解读到孩子对糍粑的已有经验主要集中在糍粑的特性、味道、外形、制作方法。糍粑是天府传统美食,孩子们喜欢并且兴趣浓厚。为了让小朋友们对天府美食,糍粑有更多的了解,一场以糍粑为载体的美食探索之旅开始了。
这么好吃的糍粑,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哪种米可以做糍粑呢?
孩子们首先排除了小米、黑米、红米,因为糍粑是白白的,这些米的颜色不对,但是大米和糯米都是白色的,到底是哪种米能做成糍粑呢?
孩子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观察出两种米的不同。
芸艺:糯米和大米的颜色有点不一样
小竹:大米好像有点透明,糯米好像有点白
甜甜:糯米和大米都有点粘,但是糯米扯得更长
有的小朋友觉得大米能做糍粑,因为大米很好吃,有的小朋友觉得糯米能做糍粑,因为觉得糯米有点白,糍粑也有点白,有的小朋友觉得,糯米能扯很长,糍粑也能扯很长,所以糯米能做糍粑,孩子们谁也不能说服谁。于是,我们决定,两种米都来做糍粑试一试,看看哪种做的更好吃。
在师生共构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倾听幼儿天真的想法,营造乐于表达,肯定积极表达的班级氛围,尊重幼儿的想法,让幼儿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第一手经验,不急于否定幼儿,跟随幼儿的兴趣和想法进行活动,就是孩子真正喜欢和有意义的活动。
糍粑要怎么做?
“妈妈说要先把糯米煮熟。”
“要把糯米压成糯米粉再加水揉。”
“不对,要把糯米蒸熟再放到盆子里打成糍粑的。”
于是,根据孩子们的想法,我们分成了磨粉组和不磨粉组。
磨粉组
小朋友原来有用积木脱粒的经验,所以首先想到用积木磨粉。
但是孩子们发现一敲粉就散落得到处都是,孩子们就想,放在盒子里敲,粉就不会到处跑了,可是积木可以将米敲断,却很难敲成粉末
后来,包谷拿来了“舂“,用这个工具敲,废了很大力气也没有敲碎,再用石磨试试?终于有点粉的样子了。
不磨粉
不磨粉的孩子们一起淘米、放水,看到电饭锅冒出得泡泡和水汽,开心得不得了。
“糯米香。”
“糯米有点亮晶晶的。”
“大米白。”
“糯米要粘手。”
“大米也粘手,但是糯米更粘。”
对于大米和糯米,谁粘谁不粘,孩子们其实一直都在争论,但是在操作中,孩子们亲身感受到大米打起来会轻松很多,而糯米则困难很多,拉得很长,了解到,在自己得操作中了解到,其实二者都粘,但是糯米则更粘,孩子们在自己得操作中获得宝贵得经验。
我的大米会走路
“老师,他一直追着我跑。”
“老师,米总是跑到我手上。”
“我的米会走路。”
打糍粑时孩子们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打糍粑时手没有扶舂,舂跟着到处跑;有的扶到舂口,弄得满手是米,有的扶到舂的中间,顺利地完成了打糍粑。
“像我这样,米就不会跑了!”
于是,大家一起学习汶真姐姐的好办法。
思考
合作
老师,我扶不稳
糍粑太黏,小朋友们力气有限,舂像长脚似地跟着打糍粑的手跑。扶不稳怎么办呢?孩子们自发合作起来。
“我帮你扶着,你来打。”
“你打完了再来帮我扶着。”
遇到困难自发的同伴合作赢过老师一万遍“和朋友一起合作。”
合作成功的积极体验,不仅帮助孩子们建立纯洁的友谊,更帮助孩子们强化合作意识。
幼儿发现问题时鼓励其仔细观察,向同伴学习,培养观察学习能力和积极探索的能力,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向同伴分享自己的方法,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再次提炼经验。
随着孩子们的欢呼,香喷喷的糍粑下锅了,孩子们从口感感受两种糍粑的不同,原来,大米做的不易成型,吃着没有糍粑的甜糯,大家知道,糍粑是用糯米做的。
当然,还是有部分孩子更爱吃大米做的成品,我们尊重孩子的喜好。
从田间到饭桌,一粒米蜕变成为美食的过程,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也凝结着天地之间的灵气。
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总是错过,而这一次,我们蹲下身来认识大米、探索大米、制作米食、品尝米食,感受白米饭的来之不易,发现白米饭百变百搭的特性,品味白米饭平淡却不平凡的香气。
班级教师:何玉凤 曹颖
素材来源:小四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