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起源
面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也是孩子们最喜欢吃的食物,对于这些美味面食的原材料却十分的陌生好奇,在孩子们的好奇中我们生成了《幸福满面之小面粉 大世界》师生共构系列活动。在活动中,我们认识了面食的原材料,还一起探索制作了饼干。目前,孩子们又有了新的好奇:饼干是面粉做的,它脆脆的。馒头、包子、面条也是面粉做的,它们却是软软的,为什么呢?
我和妈妈做过饺子,把圆圆的面团压一下就成饺子了。
我上次做过面条,需要把面粉捏成面团,再把面团压扁,再切成一条条的
我上次就是把面团分成一小个一小个,搓成一个一个的小球球……
对于孩子们的好奇,我们开展了绘本《神奇的面粉》活动,通过绘本的学习,知道要做我们喜欢吃的馒头要先将面粉+水,揉成面团才行。孩子们都想来试一试,于是我们便开启了面粉变面团的神奇之旅。
教师的思考:
通过绘本学习,激发了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面粉+水后变化的想法,同时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对幼儿的想法给予回应和支持,孩子们的愿望与期待也推动了探索活动的萌生。
陈老师,帮帮我们!我们把水倒入里面就这样了(眼泪汪汪)
没关系的。一次不成功我们还可以试一试。刚刚你是怎么做的?
我在盆子里舀了水,就把水倒进去了,结果一下就全部倒进去,它就这样了…….
汤圆和小十一在讲述操作过程时,旁边围观了许多朋友:“没有成功”“全是水”“稀汤汤”…..
为什么没有成功呢?
我就得杯子口口太大,水一下就出来了,我也不敢倒水
他水倒得太多了,盘子里全是水。
我不敢倒水了。我害怕也像他一样(看着我,端着水,一动不动)。
教师的思考:
同时对于孩子们而言,揉面团时不能把控好水量,大部分孩子都因倒太多水而以失败告终。可以将此作为突破口,在后续活动可以将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去思考。
我有好办法
小宝:水杯杯口大,一下就倒出来了
萌萌:用杯口小一点的杯子
丢丢:用矿泉水瓶,它的口口就小,不会一下就倒出来。
大家都同意丢丢的建议用矿泉水瓶装水,一切准备就绪,我们的探索之旅继续开始啦!
哎呀,
黏糊糊~
我的面粉怎么变成糊糊了?还黏在我的手上。
哎呀,
干巴巴~
我加了水,面粉还是散的?
教师的思考:
活动过程教师既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开阔的平台、丰富的资源和宽松的氛围,让孩子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获得经验,又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的方式满足孩子们对面粉变面团的好知和好奇。
面团,
你好!
浩浩:它软软的、滑滑的
橦橦:真的是软软的,可以搓出洞洞,还不黏手
萌萌:它湿湿的,冰冰的,还可搓条条
之之:还可以拉长,一点都不黏手
我们的解决办法:
水加多了,黏黏的,需要加面粉;水加少了,干干的,需要继续加水。
我有好办法:
再一次的操作中,孩子们总结了自己在上一次活动的经验,有的孩子决定在瓶盖打洞;还有的孩子准备另选材料(杯子+勺子)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又开始揉面团啰!
新的疑问:到底加多少水呢?
丢丢:应该是加中型的水
牛牛:高一点(用手比划)
之之:我们可以回家问问爸爸妈妈需要多少
橦橦:我们可以问给我们做早点的食堂叔叔
教师的思考: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在容器的选择方面,我们给与孩子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力,并引导孩子们自己操作,去感受不同容器的利与弊。
我们的发现:
1. 叔叔是把水倒在中间的,再用手搅拌
2. 叔叔没有一次性把水倒进去
3. 叔叔告诉我们要一点一点的加水,需要再加,也不能加太少
4. 叔叔的面粉多,水少(一样的容器:面粉2份,水1份)
5. 叔叔装面粉的不像我们用的盘中,他的像盆子一样
我们的问题:
1. 用什么量面粉和水?——纸杯
2. 纸杯杯口大,倒水进去不方便——用纸杯装水倒进矿泉水瓶
3. 用什么装面粉揉面团?——外卖碗
我们在揉面团中发现:
萌萌:手从加水的地方揉就会很黏手
小宝:把旁边的干粉盖在上面就不会黏手
牛牛:揉的时候翻一下压一下,翻一下压一下,面团容易成功
花花:我先用两只手捏面粉,半天都还是散的,不能捏,要用揉放入方法
小十一:我就用两只手揉的,慢慢的揉
教师的思考:
孩子们在探究面粉+水变成面团地过程中,怎么将面粉成功地揉成面团呢?孩子们在活动中通过思维地碰撞,探索、请教、尝试等方法来来解决问题。
我们还要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揉面团做吃的。
写在最后: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一次次难得地体验弥足珍贵,也许会成为未来他们通往世界地触点。让这些童言童语,童真童趣,带着他们一起继续探秘生活中地各种奇趣之旅!
班级老师:陈玲希 朱芮函
素材来源:小一班
版权声明
本文系成都市青羊区天府幼儿园原创稿件,版权归成都市青羊区天府幼儿园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使用,否则将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