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玉都镇李胡村大涝池小学 陈小丽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优化题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提问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集体回答,常常使个别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极个别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甚至教师就将答案公布于众,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够解决本质问题并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从而得到进一步的认识。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知道本节课教什么,怎么教,对于一些探究性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或者我们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和学生融为一体,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我在执教二年级数学下策“万以内数的加减”这一课时,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但怕学生不能理解,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和个别学生聊天,了解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认识和掌握情况,通过聊天我明确了自己所提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此,在上课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上的很轻松,学生掌握的也很透彻。
3. 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从我们现在所实行的课堂教学改革而言,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时应以学生为中心,大力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但是,所有的学生都没有问题了吗?我们的课已顺利完成了吗?由于每个人对知识的追求欲望不同,他们的收获也不同,个别学生有问题只是由于胆怯不敢说出口,所以也就只能随声附和,虽然这节课看起来很顺利,但其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学生提问题的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交给学生,而不是走形式。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除法的认识”,对于算式12÷3=4这个算式中,被除数是几,除数是几,商是几,表示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 ,这些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回答:“没有了”。真的没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这道算式表示12里面有几个几?”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有3个4或4个3,经过教师的示范提问,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有了提问题的意识。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对于独特问题的学生,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评价。比如:“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兼, 孙晓天.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斯苗儿.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价[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主办:泾川县教育局
编审:教研室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