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让每一名留守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
荔堡镇中心小学 张玉前
“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现象在经济落后地方愈演愈烈。每年春节刚过,便有大批青壮年剩余劳动力离开年幼的子女,他们纷纷背井离乡,涌入外出务工的大潮之中,成为了社会劳动力的强大主力军。这一走,往往年底或者几年才能返乡。他们将年幼的孩子留在故乡,与亲戚或者年迈的双亲住在一起。这些孩子是一群不能完全享受父母关爱、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不该成为孩子成长之殇。关爱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家庭、学校共同的使命,学校作为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更要肩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让他们走出社会的阴暗角落,拥有快乐的成长人生。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提起“留守儿童”,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没有完整的亲情,缺少父母的关爱,性格脆弱孤独,像野草一样生长。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给留守儿童贴上了标签。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在家中,爷爷奶奶大多年事已高,知识层次低。每天忙于田间劳作,对孩子的成长关心甚少,即使有关心也只是停留在“吃饱穿暖”的低层次需求上。加之爷爷奶奶属隔代教育,他们对自己的孙子、孙女疼爱有加,不忍心让他们受半点委屈,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而那些寄居在亲戚朋友家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就更加无从谈起,大多碍于亲戚朋友之间的情面,只要孩子没有大问题,很多时候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留守儿童”明显给教育教学带来诸多不利,形成了“教育难、难教育”的形势,从他们身上常常会凸显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生活中缺失亲情,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由于地域经济条件限制和工作需要,大多数民工常常工作在外地,回家次数很少。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孩子在身心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关心,孩子受了委屈没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他们默默的承受着各种压力。久而久之,他们经常会把这种情感需要转移到异性朋友、网友和游戏中虚拟人物的身上。父母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状况。父母对子女的歉疚往往用物质来弥补,子女的亲情缺失导致对家长的怨恨,与家长沟通障碍加深。因此,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农村留守孩子因“情感饥饿”而产生厌世自闭、社会逆反、拜金主义等不良心理。表现出沉默寡言、性格孤僻,思想上比较偏激,容易冲动,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与同学吵架,有时还大打出手,以此来发泄自己内心所压抑的情绪。
(二)学习习惯懒散,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做事心不在焉应付了事,贪玩和对学习失去信心是他们身上存在的最大弊端。调查发现有的“留守儿童”的家庭作业因无人监管完成得糟糕透顶;有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成绩明显下降;有的“留守儿童”把爷爷奶奶及委托监护人的劝说当耳旁风,对老师的苦口婆心置之不理。依据泾川县荔堡镇中心小学一年级二班的调查数据显示:一年级二班共有38名学生,其中男生22人,女生16人。班内留守儿童21名,其中男生14名(有1名孤儿),女生7名。班级学生中“留守儿童”竟占55.3%。本班学困生(试卷总分120分,成绩低于72分的定义为学困生)留守儿童占80%。这些同学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具体表现在有迟到、早退、上课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地完成家庭作业,甚至旷课。
(三)人格发展不健全 ,道德偏向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人格、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他们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通常是在物质生活上给予满足而在精神和道德上管束引导少。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放任自流。而上辈亲戚对寄养在自家的“留守儿童”更是看而不管。他们通常也只求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就行了。对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习惯的养成少有关注。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能和父母在一起,在生活上缺乏父母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补救,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失,许多“留守儿童”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问题。这些学生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妨碍,导致许多教师在工作中常常是哀声叹气。
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同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若干年后他们将是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农村家庭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农村学校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需要人人关注的社会问题。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以上问题,对他们的教育,我们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并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和留守儿童建立信任,打开沟通之门
每天注意观察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了解他们的要求、渴望,耐心、细致地与他们交谈,说出他们心中所要表达的愿望,抚平他们的心理创伤。比如,有的孩子盼望早一点放假与父母团聚,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表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这时,老师应主动与孩子沟通,告诉他们,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总有一天会实现他们的心愿。只有抓住了今天,才有快乐的明天。我班有一位叫张涛的同学,他的父母常年在北京打工,常年不归。他总是情绪很低落,性格也很内向,很少见到他的微笑。有一天,他忽然跑到老师跟前,低声对老师说,他爷爷、奶奶都不认识字,晚上的家庭作业不会做时,没人辅导。当老师得知后,及时联系了他的父母,通过沟通,给这名同学准备了一部手机,安装了微信,建立了班级微信群,如果有不会做的题目,大家都可以发到群里讨论,解决了留守儿童作业无人辅导的问题。多接近,多交谈,才能多了解,多沟通。师生互动,多多交心,才能及时有效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采取必要的对策,使其放下包袱,轻松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二)架设“心桥”,加强亲子间的交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已经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网络缩短了距离,节省了时间。每学期开学报名时,我镇教师都会在注册表上详细登记家长的联系方式和微信号,并要求家长为孩子申请微信号。为家长开通“校讯通”教育平台并且建立班级微信群,用微信群弥补“和校园”家校互动不足的弊端。同时老师们也会在第一时间掌握本班留守儿童的信息,比如留守儿童的姓名,父母在什么地方务工,父母外出后孩子由谁带领,是否能辅导孩子的学习等信息。为自己今后的教学积累第一手资料。在和留守儿童沟通交流中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或问题后,及时通过电话或微信群联系到家长。当学校或班级有活动或比赛时可以通过微信群发布公告,并进行视频直播或照片分享,让孩子的父母身在异地也能常常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动态,缩小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长期下去,孩子们便会形成这样的共识:老师和父母都很爱他,都在关注他,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什么,重拾自信,体验快乐美好的成长过程。
(三)举办“空中家长学校”
祖辈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力军,可他们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却难以适应现代孩子的教育。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老师们利用微信群专门举办“空中家长学校”,对他们进行培训,讲解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式,引导祖辈和家长逐步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能够了解和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教育,从而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教育家长赚钱不忘教育子女,教育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更要关心孩子的行为和品德,不仅只给物质上的东西,更要关注孩子精神和情感问题,动员家长尽可能地跟孩子多沟通、多联系,使他们懂得:哪怕多一次探望,对孩子的学习进步和成长都是非常有益的。
(四)老师自己充当留守儿童家长的角色
在学校中,老师要充当留守儿童家长的角色,随时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利用晨检晨会的时间向他们问寒问暖,随时检查他们的学习用具,督促其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给予留守儿童力所能及的帮助。记得每年刚开学,家长都要为孩子装订作业本、包书本封面,一位老师发现总有一部分同学做好几次也做不好。后来才知道,做不好的大多是留守儿童,找到问题后,他索性自己买了订书机、牛皮纸为他们装订作业,包封面。看到整整齐齐的作业本,孩子们高兴极了。这时他才明白,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个感动的瞬间,对于孩子来说,都是莫大的安慰。对于留守儿童,这种关爱更是必不可少。
(五)创设活动条件,丰富课外生活
学校或班级在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时,有意识的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和特长,专门设立有关节目或项目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使他们能够自然融入集体生活,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消除自卑感和孤独感。我们可以为留守儿童开辟图书阅览、体育锻炼、上网阅读、卡拉OK、绘画书法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这样不但可以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而且使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喜好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主办:泾川县教育局
编审:教研室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