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深入解读小学语文教材
—探究红色育人之策
泾川县第三小学 沈燕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仅仅只是局限于给学生传授知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也同样重要。“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红色教育就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在革命、 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和改革践 过程中为党和国家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及其事迹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有关红色传统教育和爱国 主义的优秀文章,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红色资源,深入解读教材,才能够更好地让教材为我所用,继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教育客体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经过深入研读和梳理教材,笔者总结出小学语文红色革命育人文化教育的编排体系为:
1. 内容的丰富性: 国家意识、政党精神、革命榜样、民族精神。
小学阶段从第一册到第十二册,也就是三个学段,纵观小学语文三个学段,六个年级,十二册教学内容的编排,我们会发现,其实,红色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的内容,具有非常大的丰富性,红色革命文化教育有那么多的选编内容,通过研究、分析和梳理,红色教育革命题材内容包括:国家意识,意思是你是中国人,中国人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你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你就是一个中国人,它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你在这方土地上面,受这方文化的滋养,陶冶、浸润,在这样的文化土壤当中,生长着,发展着,也成就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在我们统编教材中,是有相应课文的,是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进行教育的。还有,政党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走过100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己的精神体系,从最开始的伟大的建党精神,到现在的伟大的抗疫精神,这些都属于政党范畴。第三,革命榜样,在我们这套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安排了很多革命榜样,最典型的比如:雷锋,雷锋精神。最后,民族精神,红色革命文化教育从中国近代史算起,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都属于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的内容,所以,它的内涵其实是非常丰富的,而这些内容,都分散编排在小学语文一到十二册不同的红色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当中。
2. 形式的多样性:儿歌、故事、诗歌、书信、散文、小说等。
从文体的角度而言,红色革命文化经典篇目涉及到了儿歌、故事、诗歌、书信、散文、小说等,那么多的体裁样式极大地丰富了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的载体,尤其是这么多形式,都是受儿童欢迎的,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比如,儿歌的音韵之美,节奏之美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等等。
3.要求的梯度性:数量逐渐增多、难度逐渐增大、内涵逐渐加深。
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就像攀登高峰,它的内容编排是拾级而上,层层递进,最后达到革命精神的那个至高点。具体表现在第一,红色革命文化的数量是逐年在增多,第一学段最少,第三学段最多,这个是非常明显的。这不仅仅是数量的简单增加,同时还是难度的逐渐加大,第一学段红色革命文化的内容篇幅比较短小,人物形象比较集中,比较鲜明,相对来说,红色革命文化的难度也不是很大,这个符合第一学段儿童的认知特征的规律,而到了第三学段,有相当篇幅的红色革命文化的篇幅,难度是比较大的,比如《青山处处埋忠骨》、《十六年前的回忆》难度都比较大。还有,就是内涵,逐步地加深和丰富。
4.编排的灵活性:分散和集中相结合,课后设置“阅读链接”。
我们总体来看,红色革命文化教育主要是两种,第一种是分散编排,第二种是集中编排。所谓分散编排就是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的内容,分散在不同的单元当中,这个单元的有的内容,并不是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的内容。中高年级当中,有的整个单元都是革命文化教育的内容,越来越多地呈现为集中编排,就是集中在一个单元里面,这个单元的所有内容都是红色文化革命教育的内容。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编排非常的灵活。还有相当一部分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的体裁背后,其实也是革命文化教育的内容,相比较,课文要求更明确。阅读连接中的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的内容,是为了拓展深化课文的革命文化教育的内容而设置的,具有一定的辅助性、拓展性和延伸性。
在研究和梳理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研究并总结出红色文化视野下有效的教学策略:
1.立足价值本位,慎行多元解读。
这条要求特别重要,红色革命文化教育,有它自己独特的规律性,它的终极使命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活动,语言实践的过程当中,接受革命文化教育,而革命文化教育的意义就是价值观的渗透,而红色革命文化的各类课文,包括它们的阅读链接,它的非常重要的使命就在于它承载着国家意志要渗透的主流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在这点上,我们的语文老师要高度敏感,这个敏感我们可以称之为政治敏感,其实任何课程都具有政治性,那语文课程的政治性尤为明显,这个政治性主要体现在核心价值,主流价值。不能够随意解读,不能够错误解读,不能够漫无边际的多元解读。比如:有人一再质疑《我的战友邱少云》,说这篇课文是不是假的,是作者虚构的呀,因为烈火焚烧邱少云,邱少云却像石头一样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而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将近半个小时才渐渐熄灭,作为一个活人,作为一个正常人,怎么可能忍受这么巨大的痛苦而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呢?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怎么可能啊?这是违反常识的,违反人的生理常识的,违反人忍受痛苦极限的常识的。事实上,《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一篇战地通讯,不是小说,所以我们说立足价值本位,慎行多元解读,是红色革命题材文化教育教学的第一条原则,这必须引起我们一线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和自觉遵守。
2.立足学科本位,坚持文道统一。
同样是红色文化教育,比如,道法课也承担着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的使命,音体美也承担着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的使命,少先队的各种活动同样承担着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的使命,但是,不一样,我们的载体,或者媒介,或者说工具是不一样的,是要通过语文学科,所以说,小学语文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就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简单的说,我们的红色革命文化教育,不是直接的,是间接的,不是直接讲道理,直接灌输红色革命文化的知识,而是在大量的、丰富的语言实践过程当中,在语言文字的渗透当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红色革命文化的教育,如盐载水,如春载花,它是“润物细无声”的,这点非常的重要,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实现。比如《七律长征》的教学当中,必须结合诗歌的意向,营造诗歌的意境,探索诗歌的意脉来实现,最后才能挖掘出这首诗歌的意蕴,这首诗歌的意蕴才是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红色革命文化的教育,还是语文的教育,所以,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必须基于语言文字,必须最后通过语言文字来实现。
3.立足教材本位,实现资源整合。
一说到红色文化教育,很多老师就会引用、搜索、拓展各种资源,似乎形成了这么一个假象,课外的文献、资料、资源运用的越多,红色革命教育的效果就越好,红色革命文化氛围就越浓厚,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的目标就越明确,不是这么一回事。我们值得注意的是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类的课文才是最主要的,这是学生的正餐,是学生的精神大餐,首先得引导学生吃好正餐,吃好大餐,其他的就是零食,这些关系必须处理好。比如《金色的鱼钩》这个文本是主题,必须重锤敲击,必须浓墨重彩地引导学生去学习,去体会。但是,光有这个文本确实还不够,比如:长征的背景学生需要了解,当时过草地时有着怎样的危险学生不一定能体会的到,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勾连,勾连什么呢?可以联系毛主席的《七律长征》,可以拓展《丰碑》,可以升华学生对红色革命精神的理解,甚至还可以引导学生跟当下的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也可以结合电视剧《长征》里的片段,和这篇文章结合在一起,但是,所有的这些内容,都必须立足于教材本位,红色革命文化教材是红色育人的一个枢纽,其它的资源,都必须借助这个枢纽来整合,来提取。从而真正实现1+1大于2的整合效果。
4.立足儿童本位,遵循认知规律。
革命文化教育它的内容,它的难度,它的内涵和儿童之间,有着相当大的隔膜和距离,首先,红色革命文化和儿童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时空距离,那我么现在的儿童,活在当下,活在21世纪的今天,而红色革命文化的内容,大多在过去,具有历史性。在时间上,有着相当大的距离,但时间的距离,还在其次,还有一个更大的距离,就是认知距离,现在儿童的价值观,和红色革命文化题材的内容有着相当大的距离,为了革命事业,可以舍身忘死,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中,有着钢铁般的意志,这些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造成了认知的距离,所以,必须创设支架,来缩短距离。还有一点也是最难得一点,现在学生很难和红色革命文化题材里的人物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这就是有着情感的距离,要么是不认同,或者体验没有到这个点上,所以,没有办法产生共鸣。情感不能产生共鸣,那学生就无法产生和他们生命勾连的切实的体验,这样的教育最后是空洞无力的,因为情感的体验其实是最大的,所以我们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无从谈起,所以,情感体验不解决,革命文化教育就会大打折扣。只有将教材和学情相结合,建立起良好的红色育人体系,才能更好的弘扬红色基因的渗透力。
①文章系2021年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红色文化教育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1]PLG367
主办:泾川县教育局
编审:教研室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