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我的树枝很美丽
——给树枝涂色教学案例
第三幼儿园 段红霞
普普通通的干树枝在人们的眼里也许只是点燃后一下子就化为灰烬的柴火而已,谈不上有更高的价值,然而在我们幼儿园里,它们却是充满生命力的珍宝。在幼儿园的环境美化中,面对那些干枯的树枝,我们抓住孩子们喜欢树枝的特点,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力,挖掘,创造,再利用,给它们涂上色彩,创造出不同的形态,作为一种装饰品,呈现在我们幼儿园的环境中,美化环境,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孩子们,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这就要求幼儿园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作为教师应尽可能把期望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兴趣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助推器,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再困难的学习活动幼儿也会乐此不疲,少了兴趣,再重要的学习活动幼儿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因此能否激发幼儿的兴趣是幼儿园教育成败的关键,作为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兴趣,并在幼儿的兴趣点上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使幼儿获得有关经验。
教学案例:
秋天刚过,冬天来临,公园里随处可见小树枝,老师带领孩子们走出校园去寻找枯干的树枝,看到草坪上的干树枝,孩子们个个很好奇,他们捡到了树枝,看一看、摸一摸,走到老师跟前问道:“这个树枝长长的,我可以给它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吗?”老师顺应着他们的兴趣点告诉他们:“当然可以啊!”紧接着又引导他们“你们想想怎么才能穿上?”孩子眨巴着小眼睛,一边捡树枝,一边发挥自己的小脑瓜,很快有人告诉老师可以用破旧的衣服给树枝缝制彩色衣服,有人告诉老师可以用彩色的绳子缠在树枝上,有人告诉老师可以用颜料涂色等等,小朋友们和老师围在一起讨论,商量如何最快最好的给小树枝穿上彩色衣服,小朋友们想来想去,推翻了好多方案,最后决定用颜料给树枝涂色。他们对小树枝仔细观察,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迫不及待的拿起小树枝开始创作了。
“看,我的树枝有许多分叉呢,我要给它穿上漂亮的裙子”“你们的树枝好长啊,我找到都是细细短短的,我想给它穿个蓝色的裤子”“看,我的这根树枝超级长,跟金箍棒一样,可厉害了”,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起来。
每个孩子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开始为自己的小树枝装扮漂亮的衣服了,时而看看手中的树枝,时而在自己的树枝上涂涂画画,时而用黏土给树枝添上了许多漂亮的花朵,不一会儿,干枯的树枝瞬间摇身大变,变成了小人、花朵、大力士等等,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漂亮极了。
当我走到王蓉小朋友的身边时,我发现她坐在地上,手里捏着一把小树枝,树枝上零零星星挂着几片树叶,但是树枝树叶全涂成了白色,没有任何装饰,我一看,觉得有点奇怪,连忙问他为什么没涂上其他的色彩,她还没来得及回答,旁边的何其宇指着她的树枝说:“你的树一点也不漂亮,树叶怎么是白色的?”他的话音刚落,周围的孩子也走过来了,纷纷议论王蓉的作品一点也不漂亮,王蓉着急了,涨红了脸说:“我涂的是那棵白玉兰树,它还没有长出树叶,我给她穿的是白色的纱裙,我妈妈说白色是最纯洁的颜色。”
“是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何其宇说。这时,孩子们又开始议论了,“对呀,就是那棵树”“你画得真漂亮”王蓉显得特别高兴,还把她的树枝拿给我看,“段老师,白玉兰是不是很漂亮?”我把他的画给全班小朋友展览,并把她的树枝二次创作,粘在鞋盒子上,呈放到教室的美工区。慢慢的,王蓉对画画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次画画时,她都会有些大胆的创意,而其他的小朋友也随之爱发挥自己的个性,逐渐产生浓厚的生活和学习兴趣,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
案例分析: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理解、尊重幼儿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教师高尚品德的体现,同时也是师幼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开启幼儿心智的钥匙。由于幼儿之间个性差异不同,在不同时期的反映也不同。要想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首先要做到是理解、尊重、信任每一位幼儿,因此作为教师要为孩子创造更多表现的机会和条件。
《指南》在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有这么一条:“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这无疑是给我们敲响警钟,在解读《指南》的过程中,每一句话都敲在心头,因为我们确实曾经一直忽视了幼儿本真的一些东西,我们的孩子确实因为我们而“不敢画、不会画”了。
王蓉是一个性格开朗,比较大胆的女孩子,她也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她提出了和老师不一样的观点。这也说明了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了自己的独到的思维和见解,也愿意与周围的伙伴共同分享。进入中班以后,孩子的是非观念有所增强,有时也会有和成人不一样的想法,很少受到成人的影响,对成人的依恋也逐步的减少。当教师的预设目标和孩子的行为发生冲突的时候,这就需要教师有调控、随机应变的能力,耐心的倾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有表达的机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事情的发展,这也体现了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我才能走进孩子、了解孩子,给孩子更大的发展空间。
案例反思:
记得心理学家盖杰说过这样一句说:“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容易使用且最有效的手段,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我想,对那些某些方面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孩子,我们不仅要充分理解他,尊重他,不断鼓励、表扬、激励他,使他感到自身价值所在,相信自己的想法会得到大家的肯定,让他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中认识到自己长处,从而将自身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我想这就是教育的灵魂所在。
主办:泾川县教育局
编审:教研室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