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浅析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与应对策略
泾川县第五幼儿园 谢艳妮
在幼儿园里,幼儿告状现象十分突出,几乎每天有百分六十的幼儿告状,作为教师的我十分头疼。孩子常常为了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到老师这里来告状,理由五花八门的,各种告状令我应接不暇,疲于应付。
幼儿的告状行为什么如此频繁?经过观察得知这与幼儿的年龄特征是分不开的,它们没有完整的思考方式,而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都很易于外露不会隐藏,小朋友之间容易发生矛盾,有时其实是一种对老师的依赖,它们需要老师的帮助来评断一件事,所以“告状”也越来越多,幼儿的告状在一日生活中如此常见,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心理、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使得幼儿在告状行为上呈现出由无是非辨别型告状到有一定的是非辨别型告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告状动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求助”型告状
“求助”型告状是为了求得教师解决纠纷或请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这种“告状”在一日活动中占很大比例。
2.“表现”型告状
这是幼儿为了让老师多关注自己的表现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往往通过告其他幼儿的变现来凸显自己,让老师多关注自己,表扬自己,从而得到心里的满足。
3.“检举”型告状
“检举”型告状是指幼儿在道德发展的基础上,为了维护规则或伸张正义而采取的检举他人不良行为的告状行为。即“检举”他人,以教师的“裁决”来调节自己的判断标准。他们对事物的是非观念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们喜欢把老师判断的是非观念当成唯一的标准,非常在意老师的评价,遇到事情就特喜欢告诉老师,因此幼儿就无止境的告状。
4.“关爱”型告状
该类型告状是指幼儿对争执中弱势一方产生同情而采取的告状行为。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
1.幼儿的评价多依赖于成人
幼儿期是儿童评价意识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的关系,儿童评价意识处在一个非常幼稚的阶段,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比较贫乏,对于是非、善恶的理解,带有明显的直观和肤浅的特点,常常依赖于成人的态度,他们通过告状这种方式让大人们帮助自己评价一些人或事的正确与否,从而确定自己的判断。
在幼儿园,则以老师的态度为准则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评价,因此会出现幼儿对一些不符合老师要求的行为,或对某一行为要求得到老师的评价和裁决而向老师告状。例如,有些幼儿遇到同伴欺负别人时,他们就会产生正义感和同情心,会批评、制止这些不良行为,并向老师检举:“老师,某某打人。”
2.幼儿为了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承认
有些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有的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自己,经常会说:“老师,某某吃饭时说话。”“我没有说。”“老师,某某上课说话。”“我没讲。” “我”吃饭时没说话,“我”坐得好,希望受到表扬或奖励。
3.幼儿间摩擦的影响
很多幼儿都喜欢看类似于《奥特曼》这种动画视频,里面的图片大部分都是打斗场面,幼儿会模仿其中的行为,长时间的影响使幼儿攻击性行为增加,或以视频为内容进行游戏,追逐打闹,引起告状。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
1.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对待告状行为
幼儿爱告状是3-6岁这个年龄阶段普遍的现象,有时有些孩子会没完没了地向你告状,老师不要怕幼儿告状,从积极意义上说,幼儿告状正是他们亲近社会的一种表现,只有在幼儿相互交往中,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才能不断的发展。因此在教育工作中遇到幼儿告状,一定要认真倾听幼儿的心声,耐心听他把话说完,对幼儿的告状持欢迎的态度。这样幼儿会感觉到自己受到了老师的重视,他会更自信、更勇敢,同时也会更加地信任你、尊敬你。千万不可中途打断孩子的话或表现出不耐烦,要相信微笑会让幼儿得到放松,要耐心指导幼儿的告状行为,帮助幼儿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长期以往,相信幼儿良好心理品质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2.了解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告状行为
当幼儿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争执或者互相伤害的情况时,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幼儿之间发生纠纷的原因,不能操之过急,急于下决定批评幼儿。像意见不和、争夺玩具等纠纷,可以通过对当事人之间进行调解来解决纠纷,但对于以强凌弱的纠纷必须对责任者进行严厉地批评,明确指出其错误并要求改正,对于受欺负者则应该给予安慰和保护。对这类告状行为,如果教师处理不当或置之不理,会导致幼儿之间的纠纷升级,从而影响幼儿间的友好关系,助长幼儿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并导致幼儿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而疏远。通过每种事件情况不同的分析,可以一一加以区别对待。
3.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
通过对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研究使我认识到,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妥善地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必要的,但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从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性的方法,可组织幼儿通过谈话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自己来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处事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4.通过同伴间的交往,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幼儿之间的矛盾产生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不能很好的分享同一件物品而产生的,当幼儿产生矛盾时,第一反应就是要告诉老师,如果老师能够正确地引导幼儿的处事原则,多为他们创造自主的空间,经常让幼儿参与各种活动,比如自己的生日会上,让他主动给小朋友们分享自己的生日蛋糕等。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学会交流、谦让,学会协商、分享,那么幼儿的告状次数必然大大减少。
作为幼儿教师更是幼儿的启蒙者,在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切莫等闲视之。不够细心的人可能觉得幼儿的告状看来事小,其实与幼儿的心理发展关系很大,只要我们教育引导得当,它还能帮助教师或家长提高教育效果,因此可以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和心理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从而使幼儿教育有的放矢。
审核:杨红林
编辑:王姜龙
校对:付荣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