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伟大的教育家、儿童学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游戏是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活动,是幼儿获得快乐的原动力。而区域游戏又是幼儿一日游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区域活动的开展是充分发挥幼儿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如何合理组织好小班幼儿的区域活动,积极引导幼儿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品质,真正体现区域活动的真谛,这与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学习特点有较大联系。
小班幼儿区域游戏活动的有效研究
泾川县第五幼儿园 周小燕
一、游戏初期阶段
0
幼儿表现:我只要玩—单一、独占地玩
幼儿在家习惯于独自玩玩具,到了幼儿园,他只要玩自己喜欢玩的玩具,不管别人怎么样,他要什么就要立刻得到,不会等待更别说轮流使用。
案例1:一天,我们在玩“娃娃家”的游戏,党书瑶小朋友拿着小碗和调料,津津有味地做个不停,活动结束了,她带着玩具回到座位上,老师请她收起来,她硬是不肯。梁雨泽小朋友发现了一架“照相机”,就玩了起来,这时有几个小朋友也要玩,他就把照相机使劲抱在怀里,还一个劲儿说:“这是我的! ”老师劝他,他非但不肯,还把照相机捂得更紧了。在小班这种情况非常多见。
相应措施:在活动区内,可以让幼儿自由走动,不要硬性规定、限制他们在某区域内活动。活动时不强行分配,可以暂时满足幼儿独享玩具的愿望,逐渐要求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
二、游戏发展阶段
2
幼儿表现:我也要玩—模仿、交换玩、一起玩
幼儿入园以后,自理能力逐渐增强,开始适应幼儿园生活,并产生了较多的模仿行为。他们不再限于玩自己的玩具,尝试学着和小朋友交换玩具,和小朋友起玩。他们还常常模仿老师的样子,自做小老师。
案例2:最近发现我们班的小可爱越来越喜欢老师的东西。坐坐老师的椅子,摇摇老师的铃鼓,弹弹老师的钢琴,翻一翻老师的“大书”,老师的一举一动,孩子学得惟妙惟肖。希希宝贝的妈妈告诉我,希希每天回家都会向她描述幼儿园的趣事,并模仿老师的举动在家里唠叨她,教育她,一副小老师的姿态惹的全家乐此不彼。还有“娃娃家”里,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要做爸爸妈妈,不断地模仿着爸爸妈妈带孩子的全过程,吕欣小朋友则模仿爸爸妈妈去上班当警察,然后回家做饭吃饭,王煜昕小朋友则模仿妈妈怎么带弟弟。他们配合的相当默契。
相应措施:增添反映幼儿园生活的内容,为幼儿准备些小铃鼓、图书和玩具。这一阶段,幼儿之间比较熟悉了,开始有-起玩的愿望,老师抓住机会,强化他们的这种合作趋势。培养幼儿分享精神,引导幼儿采用“轮流式的方法来扮演游戏中的角色,共同体验分享后的愉快和乐趣。
三、游戏提高阶段
3
幼儿表现我想要玩—发挥想象、创造性地玩
这个阶段的幼儿对于活动区已经比较熟悉,进入活动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选择性和坚持性。他们在活动中常常很快完成区域的活动,然后会选择其他区域进行再次活动,也有的小朋友则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会不断地去创造,去发现。
案例3:在建构活动中,张家辉小朋友最喜欢“搭积木”,小小的积木在他的摆弄下造型百出、形象逼真.他常常把在主题活动中学到的一些东西,创造性地用“积木表现出来,如小车、飞机、房子、机器人。
相应措施: 设置内容丰富的益智区,让幼儿借助头脑中积累的表象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如按颜色、图形分类,涂鸦区里为幼儿准备棉签、弹珠、印章、瓶盖等,让幼儿用各种材料玩颜色。让幼儿通过断、折、插、贴等方法自制汽车、轮船,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促进他们动作和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对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的表现的观察得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游戏兴趣,随时了解幼儿的游戏经验,精心设置相应的活动区域,积极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充分尊重小年龄幼儿的学习特点,逐渐培养幼儿的游戏习惯,努力成为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审核:杨红林
编辑:潘彦文
校对:付荣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教育案例】樊梨花:“家园合作,共同培育孩子抗挫折能力”家庭教育案例
?【教学案例】陈莉琴: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营养午餐:舌尖上的数学》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