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爱上阅读 享受快乐
—幼儿园阅读分享策略
泾川县第五幼儿园 付荣
重视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儿童语言教育的共同趋势。儿童文学研究学者多罗西.怀特说:“绘本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是人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所读到的书中最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绘本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儿童时代的感受,也将影响他长大成人以后的想象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提出要“利用图画、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的兴趣,培养前阅读技能。”早期阅读作为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受儿童语言发展水平的限制,需要教育者对儿童进行相应的指导。幼儿虽然可以通过视觉直接感知图画书中某些画面的意义,但是要独立读懂图画书却并不容易,因此幼儿欣赏和阅读图画故事时仍然需要成人的帮助。
分享阅读是一种成人和儿童都不以学习为外显目的,在愉快、亲密的气氛中共同阅读图书类似有效的活动。它开始以成人为儿童朗读为主,然后逐步提高儿童对阅读活动的参与水平,最终过渡到儿童能独立、自主阅读。分享阅读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使之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在开展分享阅读教育实践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有效的指导策略。
趣味导入,调动已有认知体验
组织好活动的导入部分,能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阅读的兴趣。所出示的图片或情境,应贴切幼儿已有的认知和情感体验,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才能引起幼儿的共鸣。导入的手段可多种多样,根据绘本的故事情节合理组织。
出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导入。如绘本《聪明的小鸡》,出示小鸡和狐狸的手偶,让幼儿分析它们的性格特征,接着,让幼儿带着“一只可爱弱小的鸡遇到一只强悍狡猾的狐狸会发生什么事”的疑问,吸引幼儿到正文中寻找答案。
直接引导幼儿观察故事的封面进行导入,因为多数绘本的封面都是取自于正文里的一幅画 ,里面包括了故事里所要传达的一些信息,因此在阅读前让幼儿根据封面猜测故事,会激发起幼儿强烈的阅读欲望。
利用悬念,合理预测故事发展
美国学者古德曼认为,阅读并不是个精确感知、系列加工的过程,而是人们运用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并根据读本的部分显现材料,对所要阅读的材料进行预测,然后通过阅读来证实自己的预想或期待是否正确。分享阅读的读本主题源于幼儿生活,情节出乎意料,引人入胜,而其中的悬念正是构成故事魅力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悬念通过故事情节的一步步深人而推进,答案一般在最后点破。因此教师要根据故事的内容设置悬念,引导幼儿合理预测故事的发展,从而引起幼儿阅读的高潮。
如绘本《大跳龙》,故事一开始幼儿就被小兔子窝里可怕的大跳龙吸引住了,很想知道这是个怎样的怪物,随着一个个越来越强大的动物被吓跑,悬念也越来越扣人心弦。幼儿随着故事情节大胆想象,猜测也越来越多,直到青蛙出场揭开了谜底,原来大跳龙是青蛙宝宝呀,幼儿开心地笑了,被这个充满亲情和诙谐氛围的绘本所吸引,在一次次的推理和猜测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有效提问,开拓思维发展语言
有效的提问不仅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教师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在提问时,要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拓展幼儿的想象空间,引导幼儿多角度认识事物,并能引发幼儿作答的兴趣,多提些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
如绘本《我喜欢》,在幼儿理解了叠词“x来x去”的构词法后,让幼儿仿编时,教师可准备一些小动物及这些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提问:“白云喜欢在蓝天上飘来飘去,还有哪些小动物喜欢在哪里x来x去?”“书上的小朋友最喜欢把这本书翻来翻去,我们小朋友最喜欢干什么呢? ”请幼儿用书中的句式回答并表演相应的动作。这些问题都没有统-的答案 ,幼儿要在理解“xx喜欢在xx来xx去”的句式的基础上作答,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绘声朗读,融入感情体验意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意境,鼓励幼儿朗读,提高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参与兴趣,促进幼儿倾听和理解、表述和交流、欣赏与鉴别等能力的发展。
以诗歌散文诗为体裁的读本,意境优美,语言富有节奏与韵律感,非常适合朗读,但这些语言与幼儿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理解这些语言,使幼儿在朗读时能更好地再现语言的节奏美与韵律美。如读本《虫虫虫虫爬》中的“虫虫虫虫爬,爬到蝴蝶家。蝴蝶蝴蝶飞,飞到青蛙家……节奏感强,每-句的末尾和下一句开头呼应,非常适合小班幼儿朗读,教师在逐页讲解过图画内容后,配上舒缓的背景音乐,带领幼儿有感情地朗读,能很好地表达出意境,幼儿最终也会很快地学会朗读读本。
拓展想象,充分体验阅读乐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幼儿的读图能力和想象能力。每个幼儿都是在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或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走进绘本世界的,都是在与绘本的对话,互动中逐步发现、欣赏、品味绘本的。因此我们要从绘本的图入手,让幼儿在看图、说图、读图、画图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理解和描述画面,使幼儿会看、能想、敢说,从而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动手绘画能力。
如《小船》中,教师可首先引导幼儿阅读封面,预则书中内容;接着引导幼儿逐页读图,让幼儿观察小船之间颜色的联系,并根据上艘小船的颜色推断出下一艘小船的颜色,拓展相关的语言知识。随着观察的不断深入,通过有效指导和相互交流、讨论,让幼儿了解画面中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上页与下页、图内和图外的联系。活动后,还可要求幼儿收集有关小船的图书放到图书角,拓展相关经验。
绘画是幼儿的第二种语言,在一些绘本教学拓展活动中,可让幼儿续编,并将之画出来。如开展《小海龟》绘本阅读活动后,根据阅读内容引导幼儿想象:小海龟还会看见什么呢?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了“洁白的浪花,漂亮的小船,豪华的游轮,高高的椰子树,沙滩上游戏的小孩”等丰富多彩的内容。教师可让幼儿轮流展示自己的绘画内容,还可让幼儿共同设计封面,将幼儿的作品装订成一本书,投放到图书角,供幼儿自由阅读。
阅读应该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根据幼儿爱玩的天性,要使幼儿在阅读中表现出认真的态度、专注的神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节和内容,还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游戏,让幼儿在充分自主的体验中喜欢阅读。在分享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充分感受阅读的快乐,使幼儿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对于绘本所账予的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对幼儿产生激励和教育作用。
审核:杨红林
编辑:袁会云
校对:付荣 潘彦文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