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七年级学生历史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方法探究
荔堡中学 鲁科军
摘要:历史作为七年级新开设的一门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其既充满了好奇,但同时又产生了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有些任课老师和学生不知所措。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字:七年级学生 问题 方法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历史学习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刚刚接触这门课程的七年级学生而言,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好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该怎么办,这是值得每位历史教师和学生思考的问题。
01
存在问题
1
学习兴趣不浓
历史是初中新增的一门课程,许多学生由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感觉历史内容复杂抽象难以记忆。加之,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学生和家长一直将历史当作所谓的“小科”对待,使得他们在思想上轻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好多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简单地勾画之后就是写背,教师在课堂上很少进行讲解,学生很少进行思考探究,这导致历史课缺乏趣味性,许多学生反映他们喜欢历史这门学科,却不喜欢历史课。
2
学习方法不当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教法很重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法自然而然就显得异常重要了,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效果明显。然而许多学生却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萎靡,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踏实认真,成绩平平
一个学生曾向我寻求帮助,他对我说自己感觉很努力,上课听得认真,笔记做得规范,作业按时完成,可就是不出成绩,每次考试成绩一直在及格边缘徘徊。我相信这位同学的困惑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学生。
2、知识记忆混乱
许多学生声称自己将大多数知识点都记了下来,可一到考试就会张冠李戴。例如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混淆,将奴隶社会发生的事件搬到封建社会中去。
3、做题方法欠缺
许多学生不会审题,更不会答题。
3
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差
这主要体现在书写上,部分学生书写潦草,字迹难以辨认。还有一个方面就是错别字太多,通过观察发现,一些学生对于知识点掌握很到位,可作业考试时经常出错,即使课堂上多次强调也无济于事。例如将“官吏”写成“官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术”写成“数”等等,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
02
答疑解惑,方法探究
1
积极引导,激发兴趣
1、明确学习历史的意义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对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信仰和精神意志等方面。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科能力,进行世界观,人性观教育,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2、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并不是“小科”,它和其它科目一样在中考,高考中都占有一定的比重,直接影响着学生升学考试及前途命运,因此必须让家长和学生在心理上重视。
3、转变教学方式,增强历史学科趣味性
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应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转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要积极采用探究性教学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根据学生学习基础与性格特点,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
学习方法我认为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知识的记忆方法;一部分是答题的方法。
知识的记忆对于历史学科而言非常重要的。在记忆时应把握内容特点,历史内容庞而杂,但也有章可循,总得来说就是要牢牢把握章节之间的联系。如从七年级上册第9课到七年级下册终结,都讲的是中国的封建史,在学习时要让学生把握这条找索,特别是要事件与朝代相对应,明确朝代先后顺序。当然在每一课版块之间也应注意这种联系,如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学生应把握这一课前后的因果关系,即因为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
当然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学科之间联系,可利用语文中记叙文六要素来记忆有些的历史知识。如在记忆秦朝建立时,可以采用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来记忆,即秦王赢政于公元前221年在咸阳建立了秦朝。这种方法不仅简单易记,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说到答题实际上是将记忆的知识落实到具体的题目中,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听起来简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问题却很多。为此我建议学生应学会审题, 也就说看到一道题首先要仔细地读题,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提取信息,明确题目要求我们干什么;其次要联系书本知识,思考如何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在组织答案时应简洁,明了,层次要清晰,遵循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不可画蛇添足,更不能答非所问。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成绩优异的学生与成绩低下的学生最大的区别在于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优等生都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知道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懂得独立完成作业等等。通俗地讲就是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什么时候不该干什么。而学困生则不然,该学习的时候想着其它的事,干其它事的时候却想着学习,到头来什么都没干好。导致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例如上面提到的写错别字,就是由于一些学生课堂不注意听,课后不注意练习,懒惰造成的。如果这些学生能在课堂上稍加注意,趁老师强调时,在书本上多写几遍,我想不至于成绩那么低迷。
审核:杨红林
编辑:袁会云
校对:潘彦文 付荣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