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丰台中学 王永锋
《物理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人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尝试 “探究式” 教学模式上做了有益尝试。
1
现状分析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学教育的基本形式,过去是,当今依然是,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改的主阵地。但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当前的中学课堂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落后,比较陈旧。虽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我县实施了好几年,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还是存在诸多弊端:
1.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很好的展现。教师怕学生学不好,把所有的问题(包括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变化所能解决的问题)都分析的很细致,很明白,于是就出现了以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压抑甚至代替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局面。
2.学生自己学习、探究问题的空间很少。教师将学生视为“容器”,不断灌输,使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的个性特征得不到展现,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动手能力差。
3.课堂教学仍未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加之评价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基本上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考试转,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教师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其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
2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什么是“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被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增进其对科学的情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作学习的主人。
2.模式操作程序:情景创设——实验引探——自主求知——交流反馈——引导归纳
(1)情景创设。教师要善于应用课堂内外的场景及道具,营造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氛围,创设提问情景。在教学中,一是可采用学生熟悉图片导入,从熟悉的现象提问;二是利用一些违背思维定势的现象导入,引起学生激情冲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提问;三是利用录像片段引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察从而提问;四是通过演示实验导入,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问。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教学为例:教者尽可能多地将镜头伸向生活:一是利用自制的照相机演示拍照的过程(突出在毛玻璃上所成的像),二是利用投影仪投影图片在天花板上,三是利用放大镜看书导入,这样便于学生体会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实际意义,便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观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都能成像,但是三者成像却都不相同,由此提出问题:1.凸透镜的成像情况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物距)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主体性学习的角色。
(2)实验引探。物理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尽最大力量把实验教学引入到教学中来是新课程的要求,同时也是广大学生的心声。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并且也可以加强合作、交流意识。以《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教学为例:教者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进行交流:欧姆定律的表达式是什么?它的变形公式是什么?今天实验是原理公式是什么?学生通过小组间相互讨论、交流后,得出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的原理公式为:R=U/I.能不能根据原理公式分析出实验所需要的仪器以及实验电路图?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创设,层层挖掘,突破难点。这样学生就自主的解决了问题,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自主求知。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所以自主求知也就可以理解为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而观察使收集数据的重要方式,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来主宰课堂。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自主求知。自主感悟知识,这样学生就会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会把知识灵活掌握,并为己所用。比如在上测量小灯泡电功率这一节中,让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测量小灯泡电阻的有关知识,采取自主求知,并且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让全班同学在一起讨论。学生在自己分析原理公式的时候会发现,原来测量小灯泡电阻和电功率的问题都会转化成测量小灯泡的电流和电压的问题,这样就把前后两节联系起来,很容易的把本节内容掌握。
(4)交流反馈。新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因此在学习中少不了交流合作,当学生通过小组,自主求知,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以后,小组之间要交流反馈,每组之间选派一名代表把本组的讨论结果通过展示反馈给其他组,其他组在听取该组的结果后参考自己小组的结果再做以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加以交流,各组之间都找出的相同点,也就离真正的结论不远了。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同时也分享了他人的精华,可以说聚全班智慧为我用。
(5)引导归纳。学生毕竟是学生,所以在有些方面还不够完整,还需要我们教师去补充说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交流反馈所探究假设只是对探究结果的预期,而真正的结果还需要教师来引导归纳。现在要我们教师所讨论的是,经过分析、论证、形成了探究结论后,还需要对真正结果与学生所得的结果作进一步思考和评价。寻找该差异的特征并判断其性质,倘若真正的结果和学生所得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归纳真正的结果,而且还需要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这样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总之,在初中物理新课改的课堂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既注重了学生兴趣、能力的激发和培养,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拓展考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可以不断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眼前的矛盾,创造新的认识领域。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具有独立思考解决的能力,或者和他人合作解决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和这个过程所带来的乐趣,教师成为一个学习者、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成为学习的尝试者、探究者、获取者,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正是新课改改革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希望与要求。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解读》 主编:廖博琴 张大昌
2.《走进新课堂》 主编: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