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山水行吟天涯尽 阅读诚致聚春城
——记第九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
活动学习心得
太平教育办 刘婷玉
2019年11月18日,第九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云南省昆明市海埂会堂隆重举行,全国20余省(市、直辖市、自治区)3000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发现并展示语文阅读教育的现在与未来。
波光潋滟三千顷,莽莽群山抱古城。11月,正值西伯利亚海鸥“回归”之际,它们,萦绕在滇池上空,给此次参会的老师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感恩。
本次大会的会标是“守正创新,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进校园;凝心聚力,积极开创语文课程新时代”,主题是“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走向有思考的阅读”,自认而然,会议聚焦于阅读。8堂阅读教育最新研究专题报告、14节国家级阅读课、三组专家对谈,一次次的触动着我单薄的心,让我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有所言。
※理论形态
一、基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1+X”群文阅读教学
(一)群文阅读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1、“1+X”群文阅读模式(下称1+X模式)是阅读方式的创新,它为学生在单篇课文和整本书的阅读之间搭建了一个平台,填补了学生多文本阅读的空白。
2、“1+X”模式通过多文本的比较、分析、整合和反思,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加阅读积累,而且更重要的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增进阅读素养。
(二)从读懂“一篇”到读通“一类”的转变
“1+X”群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个文本,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同等,促使学生在多个文本阅读过程中关注其语言特点、意义结构、结构特征以及写作方法等,从而使阅读由原有的读懂“一篇”走向读通“一类”。这种新型阅读方式不仅可以丰富阅读内容,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而且还能极大地提升阅读品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1+X”既然是一篇课文附加同类或者相关的作品,那么,构成的多文本就不是各种文本的杂乱堆砌或简单相加,而是将具有或者能够建立某种关联的多个文本,按照一定原则组合的阅读整体。
2、依据“1”的内容,确定学习的主题,制定教学的目标,同时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等方面因素,将有内在联系的文本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阅读内容的结构化。
(三)群文阅读具体选文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围绕“人文主题”选文
“人文主题”内容广泛,包括祖国风光、爱国情怀、人间真情、人与动物等,根据不同的人文主题,选择相应的文本,引导学生去学习,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例如,在教学《草原》时,可以将《长江三峡》、《美丽的小兴安岭》等作为“X”进行多文本阅读,学生就能更多的了解祖国的山河,更能激发起他们的爱国之情。
2、围绕“文章体裁”选文
根据“1”的体裁,选择相关体裁的相关文本,组织学生学习,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把握这一类体裁文本的特点。
3、围绕“表现手法”选文
语文课堂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借物喻人、侧面描写等,可以根据“1”的表现手法,让学生阅读类似的文本,如在教学《开国大典》时,学会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是本课主要的教学目标,为了有效的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可以从《十里长街送总理》、《谁是最可爱的人》两篇文章中截取点面结合场面描写的相关段落,作为“X”进行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写作。
4、围绕“文章作者”选文
将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放一起学习,可以更为丰富的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写作风格、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基于“思辨读写”的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
习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同时也指出:站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允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4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修养是多么重要。
(一)审辩式思维
2018年3月28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正式发布了《5C模式》,即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e competency);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
如今,国际教育界已经形成共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判断命题是否为真或是部分为真的方式,它是一种通过理性达到合理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基于原则、实践和常识之上的热情和创造。
(二)将阅读过程思辨化
1、阅读的核心问题是阅读中的思维,阅读教学的核心则是唤醒学生的思维,并引导他们理性支配自己的思维,以保证思维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创造性。
2、将阅读转化为思维活动,就是要引导学生超越感性与惯性的阅读状态,唤醒处在自由的、沉睡的思维,将思维置于主题的理性支配中,并为思维的推进创造条件——让阅读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惯性走向反思,从混沌走向思辨,从浅阅读走向深度阅读。
(三)活动设计要情景化
在阅读教学中,情景化设计是关键,是恰当的处理文本解读与任务驱动的关系,让任务驱动发挥对文本解读的正向引导与推进作用,而不要成为走进文本的绊脚石。
1、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并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
2、课堂教学活动要突出真实化、生活化。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撞出学生灵感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发展。
各位教授、名师没有纷杂生涩的理论,没有累赘华丽的辞藻,他们用最平实、最朴素的语言,向我传达了最直接的关于统编版教材中群文阅读最有效的信息,让我对其有了较为全面的、系统的认识,也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少走弯路,不断地回味与反思,也将我学到的知识技能很自然的转换成了我前进的内驱力。
都说,教师是人类智慧的使者,是智慧的化身,高荣誉同时也赋予了我们更高的责任,所以,在我们教师的脑海里,游荡的不仅仅是流行韵律的一叶扁舟,而是一艘帆船,凭借着明确的方向,带着我们的思考,载着我们的过去,托着我们的未来,执着的一往无前。
※实战演练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14堂通过京津、川渝、云贵、两湖、两广、鲁皖、陕甘宁、辽吉黑、长三角等九大区域层层选拔而出的现场竞赛课,选书角度广泛,课堂模式新颖独特,学生高度参与课堂活动,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影响。
一、异彩纷呈的课堂
(一)《司马光》阅读教学
1、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比较阅读,初步体会文言文的特点。
2、课堂特点
这堂课是由正高级语文老师崔云宏主讲的,崔老师在课堂中幽默风趣,带动学生一口气学习了三篇关于司马光的文章,从而准确、直观的突显出了司马光的特点。
(二)《山水中的寻觅》
这是由群文阅读种子教师,河北省优秀班主任,曾荣获全国语文阅读指导课一等奖,全国生命教育一等奖的杨嘉亮老师主讲的。杨老师以一组非连续性文本,《饮酒(其五)》、《观书有感》、《独坐敬亭山》、《题西林壁》、《泰山——人向天的倾诉》。
也许,大家看到这里,可能会和我一样想着,一堂课40分钟,这么多的内容,古诗、散文,形式多样,怎么可能完成呢?令人惊奇的是,真的完成了,这堂课是唯一一次我听课没有动笔的课堂,因为,我害怕错过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眼神的传递,每一个优美动作的展示。杨老师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功底向3000多人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带着每一位老师走进了祖国的山山水水里,也寻觅着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的宁静。
(三)《原来你是这样的鲁迅》
这是由辽宁省兴城市温泉小学的李艳新老师主讲的,课堂中的教学篇目有《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记忆中的父亲》、《回忆导师鲁迅二三事》、《鲁迅回忆录》。从小到大,我是最不喜欢读关于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的,与其说不喜欢倒不如说,从来不主动到更为贴切些,原因很简单,读不懂,但是,李老师讲这些文章放在一起,不仅没有让我厌烦,反而增强了读它的好奇心和读它的欲望。李老师庄重又不失风趣的风格,带领我们走进了别人眼中不一样的鲁迅,对他有着对父亲一样的依赖感。鲁迅先生那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亲切慈祥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影响,让我完全重新认识了那位特殊意义的先生。
(四)《可怕的塑料垃圾》
这是由四川省成都市沙堰小学教学与课题研究中心负责人刘芳老师主讲的。李老师选用的也是非连续性文本《速战速决》、《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触目惊心的海洋污染》、《人类粪便首次检出9种塑料微粒》、《“限塑令”出台十周年,效果如何?》
李老师用五个问题引入课题:
1、塑料都用到哪儿了?
2、塑料都产自哪儿?
3、你是如何思考塑料未来的?
4、塑料垃圾,怎么样管理最有效?
5、面对塑料垃圾,你能做什么
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每组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却依旧井然有序,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
当然,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授课特点与风格,各自都展现了其才华与能力。
(五)《特殊的美食》
这堂课是由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雪主讲的。这是一堂绘本故事群文阅读课,书目有《石头汤》、《雷公糕》、《敌人派》、《爷爷的肉丸子汤》。
王老师是云南人,她以当地的特色美味引入课题,然后,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一一解剖文本,如:这汤是谁给谁做的?为什么要做这种汤?做这汤需要哪些食材?做成之后的味道怎么样等等,让学生的眼球一下子都投射到了书中,寻找答案。既然是绘本,那必然是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王老师带着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寻觅到了各个文本的主旨。
二、课堂特点
1、老师们新颖的课堂设计,对文本的解读有深有浅,不偏离文本主题,在诸多的问题之中寻找文脉的联系,找出文本的关键点,从而带领学生纵向走进文本。
2、老师们严密的课堂结构,在一个个有梯度的课堂上,根据自己已有的学识经验唤醒学生“沉睡”着的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3、每位老师都讲给了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学生也真正的走进了文本,使学生对文本精心的感知、感悟、理解,然后上升为情感态度,从而融入到了文本里。
※心灵感触
据说,世上只有两种花:一种是还没失望的希望之花,一种是还在希望的失望之花。这次学习,让我拥有了第三种花,那就是,即将希望的希望之花,一种智慧与心灵的完美结合,开出的照亮内心世界的闪烁灯塔。下面我将自己对阅读的浅薄认识分享给大家:
一、打开新的阅读视野
阅读意味着改变。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曾说:一个人的教育史就是阅读史,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座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在我们语文老师的身上,承载着每一个学生的未来,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忽略了阅读,也忽略了引导学生阅读、课堂教学对于阅读的重要作用,更忽略了学生们通过阅读而爱上阅读的初衷。如今,在群文阅读的大力倡导之下,我们可以为学生们呈现多种形式的作品,如:神话、故事、寓言、散文、童话、诗歌、短篇小说等等,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展示阅读的空间,搭建更为广阔的阅读和欣赏平台,彻底打开学生的新视野、新思维。
二、探索有效的阅读课堂模式
聆听观摩了十几节的阅读课,我觉得有效的课堂模式是阅读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同样的版本,同样的篇目,同样的环境,不一样的老师却能上出不一样的韵味。例如,在《山水中的寻觅》这个主题阅读的课堂上,老师清晰的思路,带领学生一步一步的彻底走进了山水中,学生都在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细细地、静静地品读,思考、陈述、倾诉,甚至于有的学生还意识的回忆其它类似的文章,流畅的交流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修补自己的观点,而老师只是课堂的方向标,指引这学生有条不紊的前进。
三、学会阅读,学会在阅读中思考
1、合理安排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本
我们老师要准确的把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特点,更具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性格的学生,寻找适合他们阅读的篇目,让他们可以在文本中找寻真正的自己。
2、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3、充分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因此施教,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研究课堂教学,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4、在阅读中回思人生
读书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那些富有人文精神的书籍,很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震荡,当然,读书还可以使学生充满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力量,并让一颗心沉浸在文字的宁静世界里,给心灵以慰藉、滋润。有书为伴,人不会无奈、迷茫;有书为伴,人不会孤独、寂寞。在这样无声的陪伴中,天长地久,学生写作起来也会有一种信手拈来的感觉。
我曾经错过了太阳,但我不会哭泣,否则我将会错过月亮和星星。是啊,培训活动已拉下帷幕,但学习动力与情怀尚在。
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若人生是一场初相遇,那么在我的素年锦时里,和阅读中的“你”共一场胭脂醉,是多么幸运、多么幸福的一件事,“你”是出水芙蓉,盛开在蓝天之下,却根植在我心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定会将此次所见、所闻、所想及时有效的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感谢那个不期而遇的“你”。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