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外婆给了我们什么?
骆驼刺
每逢假期来临,女儿就盼着外婆过来住一段时间。她的理由是:外婆来了就能吃到很多好吃的。的确如此,每次母亲来家里小住,孩子的饭量就出奇的好,她会边吃边说:“论做饭,没人能和外婆相比,外婆自有她的味道。呃……对,是外婆的味道!”她舔着嘴唇,馋相十足。我知道,女儿所谓的“美食”:蒸鸡肉、手工长面、玉米面锅贴等,其实都是些母亲做的家常饭菜,可她每吃一顿就发自内心的啧啧赞叹,仿佛外婆就是她眼里的超级大厨,一份美食可信手拈来。
不光如此,女儿喜欢外婆还有别的理由:外婆脾性好,说话做事不急不躁;外婆从来不责备孩子,即使讲道理,也是笑吟吟的,让人心服口服;只要想吃什么,外婆就钻进厨房去做,做出来的味道绝对是“外婆版”无人能及的美味;外婆体贴、有爱心,对家里每个人的口味、爱好都会顾忌,和谁待在一起都让人很舒服……总之,在女儿眼里,外婆值得她用所有美好的词语来形容。
女儿对于外婆的特殊情感,让我想起我的外婆。所有的亲友中,我的外婆也是一个性格极好的人。她无论对自己的孙子孙女,还是对外孙子女都平等和善,从来不批评我们。那时候日子很贫穷,舅舅家还在最早的地坑院子里,吃住在三口大窑洞里。每年过年去看外婆,她总是用青筋暴起的手摸摸这个,又抱抱那个,脸上的笑容就像山菊花一样。只要孩子们来了,她准会在土炕边的红漆柜子里摸一番,然后我们每个人手里就塞满了糖果和饼干。那都是亲戚拿来看外婆的,她一口也舍不得吃,一直放在柜子里等我们。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在外婆家吃罐头。四五个孩子趴在她高高的炕头上盯着装满荔枝、苹果或鸭梨果肉的瓶子直流口水,外婆拿起勺子喂我们,一人一口。我们让她吃,她每次总找借口推脱,一口也不吃,只是疼爱的看着我们吃得一干二净。在那个吃穿都很节俭的年代,外婆会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好吃的,就在那口被烟熊得黑黝黝的窑洞里,我吃过她蒸的地软包子、炸油果子或各类馅儿的饺子,那口味是我至今也念念不忘的。离开的时候,外婆会拿出早就给我们做好的新鞋子或她手工缝制的外衣,针脚细密匀称,试穿的时候,长短刚合适。我那时候一直感到神奇,每个孩子个头不一,且年年在长,可是外婆总是把尺码拿捏的恰恰好。做衣服的布料都是外婆平时挖药材或卖鸡蛋一分一分攒钱买的。我上高中的时候还去外婆家,那时她已七十多岁了,虽然各种疾病在纠缠着她瘦小羸弱的身体,她依然坚持给我和表弟蒸馒头、烙饼子。因为我们得在学校吃住一周,外婆就得花费四五个钟头去做,可她一直都是一丝不苟,蒸的馒头是那么宣软,饼子里卷了葱花或芝麻,闻起来清香四溢。
尽管外婆去世已经很多年了,我对她的爱和怀念却丝毫不减。每当亲戚们聚在一起,我们提起最多的还是外婆当年对我们百般的好,对她老人家,晚辈们只有无限的敬重。因为外婆不光有一手好厨艺,懂得怎样用简单平常的菜蔬做出让人回味绵长的三餐,她还一个人拉扯大她的五个儿女,又照顾了七个孙子孙女们长大,这期间,还有我们近十个外孙们每年都在外婆那里住一段时间,免不了她的悉心照料。
后来我和不同的人也聊起过他们的外婆,有人说,外婆的腌菜特别好吃,酸辣爽口一辈子也忘不了;有人说,外婆的面食花样繁多,哪一样都吃不够;有人说,外婆的绣工精美细致无人能及;也有人说,外婆一手拉扯他长大,这情分一生也忘不了……
也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外婆们留给他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在味觉上。那种味蕾上的触动和回味是有别于母亲和祖母的,是与众不同的,是让人念念不忘的,那就是属于外婆的味道吧。然而细细想来,外婆给我们的何止这些。上一代的外婆们都有大致相同的特点:裹着旧时代留给她们的三寸金莲每天忙里忙外;常年穿着灰黑色斜襟大褂在风雨里点豆种田;拉扯着一大帮孩子们上学成家,做过最早的“空巢老人”。最后,到了物质丰富应该享福的年代却离开了人世或在病魔的纠缠下痛苦不已。可以说,她们曾踮着小脚挑起一个家庭的重担,用驼背的腰身背起几代人的希望。这一代的外婆们,即使生活境况有所改善,她们传承了上一代人的优良品质,依旧勤劳节俭,对于家庭的付出,无论是饮食的精细制作还是教育后代的用心良苦,都是竭尽所能的。所以,外婆不仅属于厨房,也不仅给了我们物质上“特别”的享受,她们更教会我们应对生活的丰富经验和面对困难时孜孜不倦的态度。她们应该被贴上一个时代女性所具备的的最美标签:体贴温柔、贤惠能干、勤劳踏实、坚韧善良等等。
虽然外婆们不知道风靡全球的麦当劳和汉堡包,她们做出来的食物却是营养健康又让我们念念不忘的,是最能影响我们味蕾的那部分;虽然不知道时尚是什么,她们手工一针一线缝制的衣服穿在身上却是最舒服最合身的;她们不懂得现代化便利快捷的通讯产品,却一生用温柔的眼光及话语关注着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她们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也不懂什么大智大慧的哲学思想,可是她们用柔和豁达的心态和努力不懈的实践指引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充满希冀地踏实前进。
让我们向外婆们致敬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和您一起交流探讨。
往期精彩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