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素养,还是素养!
——写在“泾川好教研”分享暨语文教师素养提升培训之后
飞云镇中心小学 王红莲
在大热天里去主动参加县级集中培训是有原因的。
因为今年自己所带的三年级语文在全县抽考中,11名学生参加考试,除一名孩子考了7分外,其他10名孩子中竟没一人考出优秀成绩,尤其让我备受打击的是被学校老师称为“小天才”的学生也没考出80分。我得知成绩后一夜未眠,反思为什么会这样,是哪里出了问题,回想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甚至无端地怀疑试题超纲了。最终,我归结到自己身上——语文素养的“补课”没跟上步伐,越来越难以应对语文教学的改革节奏了。
于是乎,听说全县语文教师素养提升培训开始了,便不邀而至,悄悄地以“旁听生”的身份去聆听,怀着一种自责感和对久闻大名的几位培训讲师的仰慕去聆听。
为时两天的培训,尽管天气炎热,但每一节讲座都让我激动不已。讲师们诙谐幽默的语言,使我的聆听兴趣大为提高;他们声情并茂地讲述亲身案例,让我激动愉悦;他们渊博的知识、工作中的上进和钻研精神更让我敬佩。从讲课风格上、内容上、个人气质魅力上来说,各位讲师各有千秋,各有所长,让我收获至深,但总有一个念头萦绕在我的心头——要当个好语文老师,必须赶上提升自我素养的快车。
从敢于剖析试卷迈开步子。记得第一节讲座是李旭勤局长主讲的。主题是《新时代 新语文》,咋看题目,就觉得两个新字直扣关键,日新月异的时代,语文也在更新,老师怎能不更新。李局长褪下行政领导的外衣,以语文教研员的角度(所以觉得称为李老师最好)为我们剖析语文试题。他把调查的三、六、九年级的语文试卷制成幻灯片播放出来,面对一张张试卷,结合李老师的深入浅出的分析,我心灵深处的那根弦被触动:学生们成绩低下,不是试题超纲了,而是学生的积累太少了,学生积累少的一个原因就是对语文的重视不够。另一位太平中学的王俊锋老师也从中考试题的解析角度做了深入分析,更让我看清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善于剖析,每次质量分析的切入点有问题,看的也肤浅,所以规律性东西找不出来,教学也就糊里糊涂了。随着新高考的到来,语文的地位会被提升,语文也将被重视,这也就意味着对语文老师的要求会更高。那么如何胜任今后的语文教学呢,这两天的培训给我这个惶恐、迷茫中的语文老师指出了方向。
看名师怎样爱学生,关心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但怎么让学生真正让学生喜欢自己呢?首先要爱学生。爱学生就是尊重、理解和懂学生。性格外向的孩子固然讨人喜欢,但性格内向的孩子我们也不能忽略。正如毛夏敏老师所讲案例中的小博,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语,但每天早晨老师的第一个微笑给了他温暖,让他成为优秀的组长、学生的榜样。杨小平老师讲的发生在自己课堂上学生睡觉的事例,他巧妙地让怒目圆视要与他对抗的学生承认了错误,最后还引用《圆木为枕》的典故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名句圆了这位学生的场,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好老师用行动诠释了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这需要足够的爱心和智慧。
让学生喜欢上朗诵,从自己开始。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着实不容易,这就得从兴趣开始。学生对这门课感不感兴趣,就看你这个语文老师的整体素养了。这两天我之所以兴趣盎然的聆听报告,总觉时间走得太快,是因为他们富有磁性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讲述和栩栩如生的真实案例吸引着我。换过来,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过的就是说话这一关了,这就得从普通话的朗诵开始做起,这不光是要求我们读准字音,更重要的是读出来的文章要有感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让静止的语言富有灵性,让语言有了温度,在无声无息中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景中,激发学生感悟文本的情感。我对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一直都是很自卑的,在同事和学生面前朗诵总感到紧张。今年加入“平凉和兑之吉”朗诵网上训练营,一段时间的坚持,有了点滴进步,恢复了一些自信。于是在早读或课间,我便大声的和学生一起朗诵,不时地会撞上孩子们高兴而惊喜的目光。现在课堂上朗读课文学生争着、抢着且大多声音响亮。
对语文的热爱,离不开读和写。常言道“言传胜于身教。”老师对语文孜孜不倦的探索与追求,能很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像李旭勤老师讲的他带高中语文那几年,先后创办了《先锋》《中学生阅读之窗》《奋进》等报刊,每次印刷的书都被学生一抢而空,有的学生出高价从其他同学手中买书。那么,学生对他的课,对语文这门课的兴趣就可想而知了。结果,他带的语文取得了全市第一的好成绩。毛夏敏老师讲她记写了十多本读书笔记,曾把几本送给了学生。当老师的都有深切体会,尤其是小学老师,学生对老师的礼物那怕是一张卡片都视为珍宝。可以想像出得到老师精致的读书笔记的那位同学是多么的感动与感激!孩子怎样回报老师呢,他就每天把自己的读书笔记拿给老师看。没有得到老师笔记本的同学更多的是羡慕,这种羡慕便成了一种驱动力,驱使学生们争先恐后的也将自己的读书笔记拿给老师看,渴求得到老师的馈赠,无形中一种阅读的热潮就这样被掀起了。这个做法,开学了,我必须用行动说明。
交流,是让课堂教学打动人心的法宝。学生对这门学科、对你的课堂有了兴趣,这只是奠定了提高成绩的基础,如何以成绩动人就要在课堂教学这一阵地上下功夫了。张保平老师在《潜心研磨,勇于实践》中向我们讲述了研课、磨课的必要性和怎样研课和磨课的方法,很实用,能采用。马永锋老师在讲到“研究名师”这一观点时说“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并且学习别人长处,最终使其变为自己长处的人。”这一点我有深刻的体会,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水平,除了借助各种教参精心备课之外,更多的是与同科目或身边老师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但包括有组织的评课、说课,还包括随意中的闲谈,有时候会在不经意的谈话中破解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记得我上《可贵的沉默》一课,课前我精心备了课,还跟同科目的一位老师交流过,她说她上那节课时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气氛很活跃。于是我满怀信心去上课,刚开始的导入学生表现还算不错,但切入文本的第一个问题就让我尴尬了。我问“同学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过过生日吗,谁来说说是怎么过的?”提问完毕,我想象中的争先恐后、七嘴八舌的场面没有出现,而是寂静,几个同学的眼中竟掠过了淡淡的忧伤。这节课的气氛之后虽有所好转,但我的心情还是比较沮丧。之后,我跟同样教语文的老公在家中闲谈中随意提起这节课,他听我说完,说了一句:你没备学生。教科书是面对全国孩子的,你的课只能面对你那11个孩子。我恍然大悟,我们班11名学生全是农村的,10名是由爷爷奶奶带领的,父母常年在外一年到头连面也见不上,当然不能给他们过生日了。随时随地的交流,才会让你有拨云见天的收获。
兴趣作伴,永不停歇地学习。“勤能补拙”“活到老,学到老”这几句话在这9位讲师们身上再次得到了印证,他们中一些是平凉师范毕业的,但知识之渊博,成就令人惊叹,都与他们的善学、好学、乐学密不可分。马骋老师讲到“终身学习,永在路上”,其实他的人生经历就已经告诉我们了,工作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中,这不仅是一个追求不止、螺旋上升的过程,更是一个破茧为蚕、化蝶圆梦的蜕变。过了不惑之年,尤其是被家务缠身的女老师,若听了他们的讲座也许就不会再焦虑、彷徨,因为今后还有一段教学之路需要我们去走,且通过努力也可走好。“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杨小平老师把这句话演绎的淋漓尽致,他能把我们所厌烦的广告词积累下来,用心品味,然后恰如其分地引用到评课上,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可见,学习是不分年龄和地点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这一点,大家都会有同感吧!
偷偷地参加这次培训,感触很深,用8个字概括:心灵共鸣,收获满满。要结尾短文了,猛地又想到2句话,与大家共勉:
素养提升,是一辈子的事——尤其,语文老师。
要想世界不放弃你,只有自己不放弃自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和您一起交流探讨。
往期精彩
2、【感想】巨彩霞:不只是听听而已(参加《语文教师素养培训》有感)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